<p class="ql-block"> 连续五天骑行,昨天来到麦积区住下,麦积山名胜古迹一定要走马观花看看了,今天上午七点半坐公交车过去,十一点参观结束,到家我两个买一条三斤半草鱼,又买些青菜到旅馆自己吃火锅,主要补充维生素。</p><p class="ql-block"> 游览麦积山,需要勇气,克服恐高症,我在爬悬空梯不敢看下面,两腿发软,只管看上面,慢慢爬到最高处,哈哈哈登高望远满眼绿色,不愧为森林公园,是夏天避暑好地方,又是地质公园,今天还花钱请了导游解说,大概了解了麦积山演变发展保护过程,锻炼了体力,又学到一些知识,克服了恐高症,不许此行。</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子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p><p class="ql-block"> 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3]</p><p class="ql-block">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在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p><p class="ql-block">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这座崖阁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千佛廊长32米,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3]</p><p class="ql-block">麦积山</p><p class="ql-block">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万佛堂又叫“碑洞”,跨进门,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双目微合,双手作接引之姿。窟内现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侧留有影塑的千佛千余身。窟龛中有许多制作精巧的弥勒、沙弥、供养人的雕塑。天堂洞是两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内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间一尊,高1.95米,左右两尊,高1.28米,每尊像约有二、三吨重。</p><p class="ql-block">主要洞窟</p><p class="ql-block">135窟 </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516-534)开凿,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称“天堂洞”,既王仁裕《玉堂闲话》中称之为“天堂”者。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涅槃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4]</p><p class="ql-block">142窟 </p><p class="ql-block">北魏晚期(516-534)开凿,窟内塑三世佛及菩萨、弟子。壁面又有贴影塑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37窟 </p><p class="ql-block">龛内塑坐佛一身,右侧一胁侍菩萨。主佛高2.10米,顶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残损,面形方圆,着通肩架裟,善跏趺座于方形座上,中踩半圆莲台,体躯健美,神态安详。右胁侍菩萨,高1.85米,顶蓄高髻,戴华髻冠,面容丰满,形体修长,双手自然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生动,是麦积山隋代造像的精品。</p><p class="ql-block">127窟 </p><p class="ql-block">大型顶窟,平面横长方型,顶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阔8.60米,进深5米,窟顶正中为横长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个梯形披,窟内正壁、左壁、右壁各开一浅龛,四壁和整个窟顶绘满壁画。</p><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p><p class="ql-block">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p><p class="ql-block">艺术文化</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6]</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音乐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历代特点</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约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因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洞窟现有编号194个。</p> <p class="ql-block">提心吊胆,两腿发软 ,不敢下面,看上面紧抓扶继续爬悬空梯,以前因为恐高症不敢坐飞机,我克服心理恐高,现在敢坐飞机了,第一次敦煌到西安,第二次拉萨到西安,下次就是西安到巴黎,这次克服恐高症,下次专门再去爬一次华山 ,其实恐高症就是心理障碍。</p> <p class="ql-block">到最高处不胜寒。</p> <p class="ql-block">看看悬空梯。</p> <p class="ql-block"> 坚持就是胜利。</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p> <p class="ql-block">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p> <p class="ql-block">全国骑友是一家,等公交车偶遇麦积区骑友,骑行麦积山,大家热情交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