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情缘

梅延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图/郑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梅延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同是老北京的根儿。我今年83岁,从童年到老年,虽然更换了几处居所,但始终没离开胡同。我与胡同有着不解的情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忆中我曾有在东堂子、西总布、砖塔、劈才胡同和东四二条居住过的经历,其中,在东四二条居住最久,长达50余年。这里也将是我颐养天年的地方。东四二条历史悠久,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虽历经沧桑岁月,已度过了750个年头,但至今仍保留着元大都胡同规划的格局。久居这条古朴典雅的胡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四二条路北有两座并列的将军府。西头曾是乾隆帝的爱将,大将军福康安贝子府。提起福康安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他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中饰演尔康的原型;东边是乾隆时封疆大吏伊犁将军松筠府。他的第五代是京剧言派的创始人言菊朋。松筠将军府原来是一座很气派的大四合院,民国初年,分割成三个院落,各立门户。1972年,我随父母搬进了最东头的小院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座小院里,我曾亲身经历了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变化。做饭取暖,由煤球炉子改成石油液化气和蓄热式电暖器;用水,由全院一块水表,一个出水龙头,改装成一户一块水表,出水龙头进了厨房;用电,由全院一块电表,改装成每户一块智能电表,手机缴费,给用户带来了方便。过去小院夜间一片漆黑,老人出行十分不便,如今社区给小院装上了节能灯,街门台阶旁边安装了扶手,小院里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变化,确确实实温暖着每个住户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座小院总共居住着6户人家,由于大家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着小院的清洁卫生,精心打造优美的环境,尤其是春、夏、秋三季,小院里海棠花、月季花、茉莉花、玉兰花、昙花、仙人球、紫罗兰、大丽花等数十种花卉,每当鲜花盛开时,小院里百花齐放,色彩缤纷,争奇斗艳。还有滴流圆的老倭瓜,油光碧绿的黄瓜,五颜六色的小辣椒,果实累累,更彰显出小院的生气勃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此,二条社区将这座小院评定为“示范院”,2010年,分别由东四街道办事处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为“和谐在东四.获首届精品门楼门院奖”和“文明示范楼门庭院”,2021年,又获二条社区“最美小院”的称号,成为展示老北京胡同、四合院风貌的一处旅游景点,经常接待中外游客参观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四街道辖区几乎大半部分属于“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因此,街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十分注重发动当地居民挖掘该地区历史文化,我有幸参与其中。从2001年起至2012年,分别出版了《东四胡同里的故事》《日下传闻录.东四故事》两本小书;2015年,为了系统收集整理东四街道辖区的历史文化,在聂忠民和石效武的协助下,我又撰写了《东四历史文化街区的记忆》,此书以叙事的方式,介绍了从元至元九年(1272)至2015年东四的历史文化,分八个篇章即:历史沿革、街巷胡同、文物胜迹、文化观览、杏坛哺育、商贾名店、民间文学、人物事略。涵盖了整个东四街道辖区的历史文化、建筑格局、名人轶事和胡同风貌,为按照历史风貌修复这片古老的胡同,成为展现首都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历史的无字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字资料,同时,为将古代文明融会到现代文明之中夯实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初,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东四街道社区居民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展望未来的研讨会”,在街道西三楼礼堂召开。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及物业公司100余人参加讨论,会上提出各种建议40余条,经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筛选、反复研究,“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方案应运而生。四年来,东四“周末卫生大扫除”,已经不间断地进行了200余次.上至市区领导,下至社区居民,上万人参与到周末大扫除当中,还逐渐覆盖到整个东城区,甚至扩展到北京市其他街道和社区,成为新时代的潮流。每逢周六,大家不约而同地奔赴指定现场,修整胡同,清理院落里废弃的煤棚、杂物,腾出的公共空间摆花箱、砌花池,养花植绿,使胡同和小院更加清新靓丽,创造更舒适宜居的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周末大扫除”进行到整一百次时,时任工委书记荀连忠感慨赋诗一首:烈日炎炎似火烧,青砖灰瓦古槐罩。胡同深深映绿茵,挥汗如雨荡尘嚣。两年时光匆匆过,党建引领竞风骚。志愿服务百成钢,文化街区展新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周末大扫除中,还意外的发现了藏匿在院落深处的一些古董宝贝。如,在清理二条福康安贝子府时,发现了六块雕花木构件,经专家初步鉴定,为清前期装配在一殿一卷垂花门上的角背和荷叶墩,材质均为金丝楠木;在七条87号,发现了两扇隔扇门,古建专家认为,这是清末在室内装配的“六抹隔扇”,裙板雕刻夔(kui)龙图案,上窗装配进口压花玻璃;在清理四条83号原宝泉局东作厂的垃圾时,发现了三块带有“明嘉靖二十二年製”印记字款的城砖;在育芳胡同10号堆放杂物的夹道里,发现了清末宗室继识一纪念碑(碑座不存);在清理胡同时,发现了清代漕粮入仓铺设在后(厚)石道胡同的铺路石。这些宝贝均为历史的见证,更加彰显出东四街道辖区历史文化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殿一卷垂花门上的荷叶墩和角背(金丝楠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继识一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铺路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城特有的韵味,重现胡同风貌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护胡同的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老胡同的人们过上现代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几年来,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东四街道工委、办事处提出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厕所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闻着味儿找厕所,那是胡同里“旱厕”的时代,特别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反映极为强烈,更是游客和外国人不堪入内的地方。经过“厕所革命”,东四街道辖区22条胡同,由“旱厕”全部改建成冲水式卫生厕所,大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小巷管家金大钧协助施工队,在“厕所革命”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冲水式公共卫生厕所内的洗手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修整胡同、清理院落的工作中,本着“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科学护绿”的原则,摆放花箱185个(含花池41个),搭设廊架12个,建主题花园5个。另外,东四街道还将六条43号专门辟为“花友汇创意空间”,除展示名贵花木以外,还是花友们交流养花技艺、探讨胡同植绿规划的聚集地;在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爬山虎精神、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的指导下,修复门楼30余座,再现了古色古香门楼上“六合同春”、“封侯挂印”、“三阳开泰”、“暗八仙”、“凤栖牡丹”、“一路连科”、“农渔同乐”等精美的砖雕图案,亮出了胡同悠久历史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利用原四条77号西鹤年堂旧宅的三进四合院,按照原工艺、高标准的要求,修建了“东四胡同博物馆”。为了留住胡同的记忆,博物馆内分设“东四印象”、“印象瓦舍”、“文化探访”、“交流平台”、“实物观展”五个展区,招募研究学者、当地居民和学生50余人,轮流为参观者义务讲解。博物馆还经常组织游客和中小学生现场画葫芦、捏面人儿等工艺活动。有许多迁往外地的原住居民到这里寻根,畅谈儿时胡同、四合院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原工艺修复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条79号(暗八仙)即将八仙手执的八件法器:鱼鼓、花篮、宝剑、团扇、横笛、荷花、阴阳板和葫芦雕刻在门楣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条38号砖雕:“一路连科”、“凤栖牡丹”、“农渔同乐”精美绝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四胡同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龚虎彪老师在博物馆教游客和学生画葫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又在四条甲83号建立了“东四街道社会动员中心”,各种社会组织,如二条社区的“古槐居文宣社”,六条社区的“思诚永继胡同文化文保志愿队”,八条社区的“暖心帮帮团”纷纷建立起来,组织社区居民举行专题“讲座”、参观“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开展“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思诚永继文保队”的成员,在队长李健的带领下,深入挖掘胡同历史资料,精心维护胡同文化遗产,在守护胡同风貌、劝导居民拆除私搭乱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胡同越来越清静优雅,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望街巷,绿树成荫,百花齐放,仰望蓝天,朵朵白云,鸽哨悠扬,胡同里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道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久居胡同有深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留住记忆在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老还童创新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耄耋不输少年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暮年壮志风光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怡然从容夕阳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郑毅系原北京钟鼓楼文保所第一任所长,东城区东四街道文联顾问 。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