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屯--永远的二十连

学伟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红卫兵穿上一身黄棉袄,变成了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1968年10月12日,还在文革期间,随着老三届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开始,我们哈四中同班的一些同学响应号召,报名来到萝北宝泉岭,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当时兵团还未正式成立,正在筹备组建中,我们来时还是农垦局的宝泉岭农场,我们都是农场职工。我们先行的同班五位男同学一起来到尚志屯,当时的宝泉岭农场十七队,来时这里已进入冬季,哈尔滨知青每人发给一套棉衣棉裤,一顶棉帽和一双东北特有的棉乌拉鞋,而以后其他城市来的知青除了有一套棉装外,还要多加一件棉大衣。68–69年间,尚志屯二十连先后有哈尔滨、上海、天津、温州和北京知青到来,由于是武装值班连队,多以男性为主,这里成为我们这些知青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连部的房子,原为尚志学校教师办公室,值班连队成立后,这里改为连部,以后连部新房建好,又搬到食堂对面处。这排房子为当时连队的军械库,我们武装连的所有武器弹药平时都存放在这里。里边还有一间小屋,由连队文书兼军械管理员掌管,闲暇时我们几个老同学喜欢来这间小屋里坐坐,天南海北谈天说地。</p> <p class="ql-block">张洪潮当时是连里的农业技术员兼理发员,我们的头发都是他给理的。</p> <p class="ql-block">连队西面悟桐河上的这座吊桥,承载了我们多少的记忆,闲暇时我们常去吊桥边转悠,当时也没有什么地方好去,河边是最好的去处了。当时连队里的娱乐生活比较单调,没有书看,没有音乐听,没有什么扑克、棋类、球类可玩,于是我们就用泥巴烧制,做成相棋、围棋,用牙膏盖做跳棋,自娱自乐,打发休闲时间。</p> <p class="ql-block">梧桐河畔留影。</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连队村头处公路边的小房子吧,当年那是边防检查站。宝泉岭地处边境地区,进来要有边防证的,从鹤岗到萝北名山这条公路上,有好几处边防检查站。从鹤岗过来,悟桐河大桥为第一处检查站,负责车辆行人等一切边防检查,我们这尚志屯是第二处检查站,主要负责过往长途车辆及北山林业局进山检查。</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红本很眼熟吧,这是当年发给我们的边防证,有了这个小红本,来来往往就方便多了。小红本早已失去作用,但我一直珍藏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学校前操场上。</p> <p class="ql-block">霍绪滨当时分在连队机务排,他是连队知青中第一个学会驾驭联合收割机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哈四中的同班同学里,有13人来到宝泉岭,其中9人在二十连,还有4人在其它连队。(照片中少一位女同学—李英)</p> <p class="ql-block">69年兵团正式组建起来,二十连成为二师十五团的武装值班连队,分五个排,每排三个班,五排为女兵排。开始配发的武器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使用的武器,班排长为雷峰照片上的那种铁把冲锋枪,战士配备的是苏制五三式步骑枪,每排的机槍班配备的是苏式转盘机槍。当时四排为机炮排,配有六零炮和四零火箭筒。71年九.一三林彪事件爆发后,连队的武器立即换成当时部队使用的六五式半自动步枪,以应对当时战备需求。</p> <p class="ql-block">作为值班连队战士,平时参加连队的生产活动,闲暇时进行各种军事训练,尤其是冬季,各种各样的军事训练不断,当时还参加过师里团里组织的野营拉练。我参加过团里一周多时间的全副武装拉练,二排更是参加过师里组织的一个月的长途拉练。拉练开始头两天感觉真是很累,走到最后腿都有些迈不动步了,但随后习惯就好多了,当中有一天长途强行军也没问题。</p> <p class="ql-block">翻开这不多的老照片,带我回到了宝泉岭,回到了尚志屯二十连,回到了兵团的那些年里。宝泉岭、尚志屯在我的心里一直占居着一席之地,离开之后,总想回去看看,闻闻黑土地的气息,瞧瞧当年我们曾经挥洒热血和汗水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青春岁月,有着太多的记忆。2005年夏日,利用工作之便,在宝泉岭呆了一天,抽空回二十连尚志屯转了一圈。2012年8月,退休之后闲暇时间充裕,再次回到宝泉岭,多呆些日子,好好看看这块令我们梦牵魂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由团部回尚志屯连队大直道上,这个唯一的大转弯处都会记得,六分场处的转弯路,一点没变样。</p> <p class="ql-block">进入尚志屯大路口处,原来的边防检查站小屋已经没有了,现建一个交警站。</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连部所在地,原来的一排房子早已扒光,现为一片小广场。当时连队的电话班、卫生所、邮局、储蓄所等都在连部那排房里。</p> <p class="ql-block">原连部前大道,土路已改建成水泥板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连里的知青食堂,在尚志屯的这些年里,我们一直在这里吃饭。刚来时还是包伙,菜定量,馒头随便吃,没过多久改成活伙,吃多少买多少。食堂的大锅饭,不能说吃的很好,但能吃饱,当年粮食虽有定量,确不限量,主食白面馒头随便吃,只是花样太少,赶上吃一次连队用面换来的大米,那就跟过年一样。连队组建初期,蔬菜储存条件较差,冬天里主要是土豆,萝卜和圆白菜(也叫大头菜),新鲜蔬菜很少,吃冻菜的滋味可能都不会忘记。每年开春时节,储存菜吃完,连队自己做的豆腐粉条也有上桌,实在紧张时,桌上放着一捆葱,再放碗大酱,大葱蘸酱就着馒头也是一顿饭。至今,在我们家的饭桌上,不时还会摆上小葱蘸酱菜。</p> <p class="ql-block">现在,原来的连队食堂已改成了商店,连里原有的小商店早已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2005年那次回去,在旧连部前见到了朱万鹏,当年他是一排(机务排)排长,这次见到他时,他已是队里的支部书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连队的大礼堂,现已没了模样,成了一片废墟。听说后来卖给了个人,人家把屋顶拆除,仅把房梁等木料拉走,废弃的砖墙仍留在这里。当年全连开大会都在这里,里边有一些搭建的长条木板算是大家的坐椅。记得当年最新指示发表不能过夜,收到之后立刻在这里向大家传达,然后敲锣打鼓围屯子转一圈,再回宿舍去睡觉。</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尚志中学的校舍,尚志屯比较大,学校的条件较好,师资力量也不错,周边几个连队的孩子都在这里上课。</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马厩处,连里的牛马都飼养在这里,现不知做什么用了。记得当年一项很舒服的活,就是跟着牛车去地里拉草,装满一车干草后,躺在牛车草堆上,慢慢悠悠地回到牛棚,卸完车后一天的工作结束,可以回宿舍休息,那真叫舒服。</p> <p class="ql-block">连队的场院还是老样子,当年二、三排的战士可没少在这里干活。每到夏秋之季,地里收获的粮食,小麦、玉米、大豆等都会拉到这里,卸车装车,摊场晾晒等,这帮知青小伙子是主力。在这里我们学会了搭肩扛麻袋,上跳板装车等,虽然很累,但干这种活痛快,一阵忙碌,干完即止,随即可以休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排砖房原为二、三排的宿舍,现已分割成小院,作为个人住家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见到了一些连队里的老职工,老知青宋保民现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刘占尧老人虽年纪已大,但身体看着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原三排的哈尔滨知青何滨成家立业后,没有返城,一直留守在这里,我们特意到他家去看看。当年知青返城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一小部分知青选择留在了这里,尚志屯里还有两位哈尔滨知青赵士安和鞠燕也留在了这里,可惜这次没有见到。</p> <p class="ql-block">郭大发当年连队里搞机务的老人,大家还能记得吧,现在他家已是队里的首富了。自己家有个大院子,摩托车、小汽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放满院内,听说他家承包了队里好多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5年时在他家院里见到时留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是谁家的老草房,现已倒塌无法居住了。</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尚志屯,与当年我们在时有什么变化吗?</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尚志屯里外各处,故地重游,这里的土地、街巷、土坯砖瓦房、食堂、商店、场院……,充满了旧时的痕迹,仿佛寂静之中,昨日的怀念之情涌上心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普希金”。</p> <p class="ql-block">走在通往萝北的大道上。当年这条砂石路还是国家二级国防公路,有道班整年维护,现这条老路已被一条全新的现代化柏油路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路两边是原连队的二号和三号地,站在这片绿油油的土地前,当年一幕幕的场景浮现在眼前。就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曾在寒霜冰雪中掰苞米,割苞米杆;在水中挥镰搶收麦子;顶着烈日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地里除草;跟着马车后边挥锹将一车车土糞撒在地里…… ,酸甜苦辣一言难尽。</p> <p class="ql-block">望着这片绿油油茁壮成长的玉米地,想起我们刚到尚志屯时的一段往事。刚来时正赶上队里在搶收玉米,由于前几天的一场大雪,地里的玉米全被大雪覆盖,队里组织人员进行搶收,雪中扒玉米,连续奋战半个月,终于把玉米全部收回,于是放假两天,让大家休息一下。初来乍到,对周边环境十分好奇,有人搭车去鹤岗转转,到火车站看到开往哈尔滨的火车,思家心切,于是有人就搭车去哈尔滨,在家呆了两天后,又搭车回来,悄悄回到队里。这事慢慢传开,在知青中引起了震动,没过几天,队里又有人失踪,悄悄搭车回家去看看。此事愈演愈烈,开始从尚志屯蔓延到其他队里,越来越多的知青开始悄悄搭车回家,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廂里,满是穿黄棉袄的哈市知青。由于刚来不多久,大家兜里空空的,无钱买票,来回都是无票乘车。车上的列车员或家人,或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中也有孩子下乡,对这些知青很是同情,根本无人查票。此事过后,并没给什么处分,只是批评一下后,让大家把票款补交上完事。</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广阔的田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农活要我们去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是苦是累我们都曾经历,也能忍受,一旦你掌握了干活的技巧,这些活也就算不了什么,唯一难以忍耐的是蚊虫叮咬。北大荒地肥水美,树草茂盛,这里蚊虫肆虐,尤其夏日里,从早到晚,蚊子、瞎蠓和小咬轮番出动,让你防不胜防。记得当年连队里那批北京小青年,年少气盛,来时正值麦收时节,刚到连队放下行李,就要求跟大家一起下地干活,这些剃着小平头的北京小伙,马上领略到了北大荒小咬的历害。</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里,麦子大豆种的少了,大片农田改种水稻。梧桐河的水好,稻子质量好产量高,又适合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尚志屯原是一个老屯子(悟桐村),也是个交通要道,过去往来进山淘金、挖参采药、种植大烟的人,进出都会在此落脚,因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由于叛徒出卖牺牲在这里,后改名为尚志屯。1984年宝泉岭农垦总局在尚志屯的东南角处竖立起一尊纪念碑,以此为教育基地,缅怀先烈,教育后代。</p> <p class="ql-block">通往河边的老路没有改变,大雨后有点泥泞。</p> <p class="ql-block">连日下雨,悟桐河水有点多,瞧着有些混浊的河水,没有了当年平缓、清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连队北边进山处的鹤北林场改冠換貌,变化巨大,现已建成一个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花园似的小镇。我们连靠近北山的七、八号两个地块,后来都划给了鹤北林业局。</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去还有一处漂流点,可以在梧桐河上顺流荡舟飘流而下。</p> <p class="ql-block">进入宝泉岭,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宽阔笔直、干净漂亮的大路,一眼望去,今人印象深刻。这条路当年我们不知走过多少回了,路两边过去的踪迹已荡然无存,今日再踏上这条路,内心感慨万千,过去路两边的景色再会浮现眼前,尽管已过去多年,那些曾经走过的路还是让人记忆深刻,挥之不去。而今,旧地重游,一条崭新的马路展现在眼前,新的记忆开始出现。</p> <p class="ql-block">工人文化宫是宝泉岭标志性建筑,1959年开始设计筹建,1960年动工,2年建成投入使用,功能齐全,设备一流,当年在该地区甚至全省内都屈指可数。时至今日,这座历史性建筑已有六十年余载,风霜雨雪,历尽沧桑,依然庄严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是宝泉岭人的骄傲。 </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漫步在团部大街上,环顾四周,一种即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充满全身,周围的建筑已面目全非,几乎都是我们离开之后建造的,唯一熟悉的老建筑就是这座工人文化宫,对我们来说,也是记忆十分深刻的建筑。当年我们乘知青专列从哈尔滨来到宝泉岭,下车后先把所有的人安排在文化宫里休息,按名单分配好所去的生产队(当时兵团还未建立,仍是农场生产队),晚饭后到文化宫前广场上找到个自的行李,搭乘派来的车辆前去分配的生产队。当时同来的同班男同学有6人,分到四个生产队里,几个同学商量之后,不想分开,5人擅自将行李都放到17队(当年尚志屯是17队,只有我和霍绪滨分在17队)的车上,最后都留在了尚志屯。</p> <p class="ql-block">建设兵团成立之后,二十连前后有过5位文书,除了第一任文书史长江外,其余四位(朱学伟、刘敏身、周建江和吴照云)这次有缘聚在一起,旧地重游,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文化宫前广场上聚集许多锻练身体的人,一些人在跳当时东北十分流行的街舞—僵尸舞。</p> <p class="ql-block">原来团部商店旧址上已建成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团部商店工作组时的合影,后面就是原团部商店。</p> <p class="ql-block">团部大楼己荡然无存,这是在原址上后盖起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我与团部商务股金股长在文化宫台阶上的合影,后边的楼房就是老团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人行林荫路,大城市里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这是后盖的团部大楼,兵团建制撤销后,这里又改为学校了。</p> <p class="ql-block">场部南边新建起的植物暖房,作为新植物实验基地,进行热带植物栽培、优良品种移植培育、无土栽培等实验。旁边还建有一座宝泉岭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场部西南边开发区形成规模,一批完全现代化的企业也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师部改建成黑龙江农垦宝泉岭总局。</p> <p class="ql-block">场部早市,规模挺大,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后建起来的老年康乐中心。</p> <p class="ql-block">宝泉岭宾馆,两次回去都住在这里,条件完善,设施齐全。</p> <p class="ql-block">宝泉岭中学,其宽阔的校园,完善的配套设施,一流的教学设备,在一些大城市里都很少见,加上雄厚的师资力量,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高等院校。宝泉岭中学远近闻名,不仅是周边的孩子朝这里奔,就连鹤岗、佳木斯等城里的孩子也有到这里上学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二师师部医院改建成宝泉岭中心医院。</p> <p class="ql-block">医院前面大街两边建有许多小饭馆和商店。</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里,场部周边建起许多漂亮的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团部北山脚下又建起了一片高档的住宅楼,外表看起来十分新颖、别致,配套设施齐全,据说房价也不菲。</p> <p class="ql-block">原来东大搂周边的菜地也都盖上了新住宅楼。这里原来还有一片平房和一间大倉库,原是师部的拘留所和弹药库。作为武装值班连队,我们二、三排的人曾轮流在这里值班站岗半年多。我还记得,我们在时,拘留所里曾关押过丁玲等几位知名作家,她是多年前被下放到东北农场,文革期间又被关押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通往团部北山的路原来是这样的,左边照片三层楼为原团部招待所,右边照片后边是老团部医院。</p> <p class="ql-block">当年团部后面的北山上光秃秃的,仅有一些杂树、低矮的灌木丛和杂草。</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北山变化巨大,站在北山顶上远望宝泉岭,旧貌全无,新颜靓丽地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山顶正中矗立着一座东北抗联英雄赵尚志将军纪念碑,后面还有一个纪念馆,里边有赵尚志将军的雕像和英雄事迹介绍。</p> <p class="ql-block">整个北山一改过去光秃秃的旧貌,现已建成一座美丽动人的大花园。夏日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小桥流水,荷花池塘,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2005年那次回去,连队领导只请到了黄连长和三排长付义先,其余连队领导或己去世,或出门在外,没有见到。当时郑连长的夫人正好在宝泉岭,也一起请来。郑连长大家都很熟悉,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是,一次实弹投弹练习中,四排战士刘崇学一颗己拉弦的手榴弹意外落在身后,郑连长立即上前将其扑倒,自已臀部受伤,当时他一瘸一拐上车去医院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2012年回去时,宝泉岭再聚,仅请到了黄连长。</p> 刘炳坤哥俩宴请大家。 <p class="ql-block">宝泉岭尚志屯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这里,但我们这些人都和这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是我们曾经挥洒热血和汗水的地方,这里有我们难忘的青春记忆,有我们战友们的气息。我们现在都已退休,且分住在四面八方,但我们的心总会在一起,回忆那难忘的青春时光,陈年往事,我们共同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宝泉岭尚志屯我们的第二故乡,一直会留在我们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