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遗留院落——上马台

庞开贵

<p class="ql-block">  上马台大院位于重庆北碚澄江,由原熊家大院前一个上下马的石台阶而得名“上马台”。</p><p class="ql-block">  熊家大院始建于清朝早期,盛于晚清。光绪年间,熊家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人在渝州和遂州做官。设上马台的习俗始于西汉,兴于清朝,按清旧制:满洲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需乘马。逐演变成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便于出行,因此熊家便在大院前设立了上马台。</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是,熊家上马台建得特别高端显眼。上马台建在大院正门外三十米,为半园形石台,形如弯月,叫“月台坝”。月台坝长约15米,宽8米,台中立有上马石礅。上马石礅为大青石质地,两级踏步,第一级高约一尺三寸,第二级高约二尺一寸,宽一尺八寸,长三尺左右,周边雕塑有繁缛精美的纹饰锦缎和金钱,寓意“锦绣前程”“福在马前(钱)”“马上前(钱)程”。上马台前大道通澄江、璧山、合川。</p> <p class="ql-block">  熊家大院为四方形,高大坚固的院墙内,三重院落成品字形摆设。正堂前是青石铺设如蓝球场大的石坝,左侧为花园。正堂后分别有走廊通向两个后院及周边房屋。大院共有房屋四十余间,墙、柱、梁、门、窗雕龙画栋,装饰精美。大院除正门外,左右有一道院门,落内有两个土墙碉楼,碉楼可以监视全院,常年有持枪护院守卫。</p> 熊家老大熊达仁、老二熊达义在外做官,老三熊达礼在家经营田地产业。熊三爷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由于头发花白,人送外号“熊老杂毛”。上马台侧边有亭子,以前是随从临时休息的地方,后熊三爷在此免费为过路人提供茶水和烟草。<br>  随着清王朝的结束、熊三爷过世,民国初熊家院出让给了印、甘、洪、赖姓四家,因上马台有“走马上任、步步高升、官运亨通、出行平安”寓意,从此熊家大院改名“上马台”。上马台大院印家势力最大,民国时期印家在重庆弹子石、北碚黄桷和上马台大院建了“蜀华纱厂”,办了私立“蜀华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十八师在上马台设45补训团,其训练场地涵盖大石坝、石板场等地。<br>  上马台大院是澄江及周边最大的自然院落,也是防御系统最好的自然院落。解放后,上马台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标,有“上马驰骋,马到成功”的喻意,也成了“上马台村”的行政名称而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