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书,生活,摄影</p><p class="ql-block">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真要读多书,要在“破”书。若不得“破”之妙,读书再多,大抵也就书虫而已。若无深虑,少读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个知识横流的时代,尽量避免被诱读书。</p><p class="ql-block">开卷未必有益。世上的书尤其是网络文章,似是而非的太多。每天沉浸于知识的垃圾,这种丰富,只能叫做深垢,而非深厚。惟纯净品质的知识,可以引导生命走向胜境。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正确的行动很重要,正确的行动源自正念,但是易经里有一种活,叫动则生咎。</p><p class="ql-block">在摄影创作中,一个摄影爱好者,不读书不学习就不可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一个摄影爱好者,没有文化艺术修养,或者说在摄影中你没有文化艺术底蕴来支撑,你就根本不可能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即使拍摄也只是拍摄图片而已,也不可能是摄影艺术作品,不可能具有审美艺术价值,它就是一张传播的图片,现在是全民摄影的时代的到来,大部分人拍的是图片,而不是摄影艺术作品。反过来说,假如你从事摄影创作,你必须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就是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p><p class="ql-block">摄影如果不与你熟悉的人和土地发生关系,走的再远,恐怕也难有作为。摄影容不下半点“机心”,在摄影表达中,只有诚实和真挚才能打动人心,在到达一定量以后,应该考虑风格的深化,也就是经常说的作品辨识度。</p><p class="ql-block">最终决定一个艺术家高度的,不是数量,而是品质。在当下变革的时代,尽己所能多拍一些,肯定是有价值的。“摄影是入心的艺术,不能着急,好作品是静等来的,缘源流长就好。”</p><p class="ql-block">最好的作品,其实是你自己的生活。 “重要的是情深,不是景深”。“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亦如此。叶燮在《原诗》中谈到诗的意境时,用的是“至处”这个概念。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p><p class="ql-block">摄影拍什么?拍身边的,拍触动你的,保持童心好奇心。拍典型场景典型人物典型瞬间。容易出片的地点,可以多次去拍,想一下,正面背面侧面,仰拍俯拍平视,全景中景特写,站机站要一步到位。</p><p class="ql-block">拍身边的,总是重复,如何保持激情?拍新文献摄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定向、定时、定量。一段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情。适当扩大拍摄范围。在陌生天气拍,如大雾雨雪天拍,拍出陌生感,拍到时代符号,政治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增加拍摄难度。拍片要统一影调,统一机器,统一焦段,统一画幅,统一色彩或黑白。</p><p class="ql-block">如何确定一个选题?摄影要与个人有关,要与个人生活工作经历有关,吃够的着的食物。拍新文献摄影,还要多结交当地文史专家,多看文史书、诗词书画方面的书。</p><p class="ql-block">怎么拍?多拍,同一场景。一次出发仅拍几个点,拍透。多次去拍,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天气都要去拍。摄影师同一场景,一次拍十几张。多角度拍,同一个场景。同一场景,多方向,正面侧面和背面,多角度,仰拍俯拍和平视),多景别拍,全景中景和特写,全景表气势、中景表动作、特写表细节。事前事中事后拍,同一个场景。事前事后拍片,往往出好片。站机位,要一步到位。跟据照相机的焦段以定焦为例,计划拍全景中景特写、计划拍正面侧面背面、计划仰拍俯拍或平视,要一步到位,站到机位上,抓拍。</p><p class="ql-block">摄影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要做到不同焦段拍片一步到位,这个要经过长期训练。拿心对人,话也许不漂亮,但对方也会感受善意。拿心去拍摄,即使技巧差点儿,问题也不大,切莫本末倒置,忘了初心。</p><p class="ql-block">在当代,拍什么已经不是摄影的核心问题,相较之下怎么拍、为什么拍显得更为重要。你要把诗写的好,你要把文章写的好,你要把作品拍好,要经过生活的磨砺。王阳明也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画面在外,所需支撑的是性情、才情和学养。读经典,逐字解读,更易会心。快门声里,若有灵魂的震颤,有慈悲的热泪,与拍什么又有什么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