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跟着赶海人照望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国璋</div> “望潮肉质脆嫩弹牙,是东海渔民最拿得出手的看家菜”,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对望潮的介绍。望潮是象山小海鲜的特色名菜之一,堪称美味佳肴,深受食客喜爱。<br> 望潮在夏季时最多,农历六七八三个月,是捕捉望潮的最好时节。一到九月,望潮就很少了,俗话说“过了九月九,望潮吃脚雷(滚)落江”。望潮从滩涂走向餐桌,这是赶海人的杰作,但抲望潮的作业过程却鲜为人知。象山的海边人,抲望潮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br> <b>掏望潮。</b>退潮后,在滩涂上找到望潮洞,然后用阔板锄头对准洞口,随洞锨挖(软土滩涂可用手挖)。掏望潮看上去很简单,似乎只要有体力就行。其实不然,它最讲究门道。不但要会辨认望潮洞,而且要会观察洞口或周边水潭的水色,通过水的浑浊程度,来确认洞内有没有望潮及望潮洞走向。五至六月份的望潮洞不深,可以直接用阔板锄头对准洞口往下挖,一直能挖到底。七至八月份,要在离洞一米左右的四周,根据洞的走向,先用脚踩下去掐断它的后路,然后再用阔板锄头沿着洞的走向往下挖,最后把望潮捉住。懂门道的人,掏望潮命中率高,捕捉望潮的速度快、数量多,有时一个潮时能掏100多只。外行人则收获甚小。<br> <b>钓望潮。</b>钓望潮没有钓钩,而用一根长约20公分的竹扦,头里缠上一根二三十公分长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缠上一只去掉沙蟹脚爪和肚脐的“蟹螂头”。在滩涂上找到望潮洞后,把洞口外面的泥土挖点掉,直到洞内水面露出来,然后把蟹螂头放进洞内,并把竹扦插在洞边的泥涂上。这时,望潮会来吃蟹螂头,如果没有来吃,再放一点混水进去。钓望潮也很讲究技术,望潮在吃蟹螂头时,绳要放松,任它去拉动。当钓绳松动时,立即收紧绳子。一旦看到望潮的三四只脚爪露出洞口,马上将手指插到望潮脚爪与头部的交接处把它抓起来。<br> 赶海人告诉我,钓望潮时捕捉望潮一定要动作快、切中要害,这与抲蛇一样,一定要抓住它的“三寸”要害部位,否则,光抓到脚爪,不管你力气多么大,无论如何也拉不出来。望潮一旦逃跑,任你有天大本事,再也无法抓到它。<br> <b> 照望潮。</b>照望潮只能在夜间,白天照不到望潮。它有三<br>个特定条件:一是有特定的时间和季节。在大麦收割季节可以照望潮,俗称“大麦望”;农历八月,也可以照望潮,俗称“八月望”。但是,全年可照望潮的时间只有30来天,其余时季都没有。二是只能在小水潮可以照望潮。且要风平浪静,这样的天气和潮时,海水清,看得见。大潮汛海水浑浊看不见,且涨潮速度快、潮位高,人的体力跟不上容易出危险。三是只能在涨潮时可以照望潮。掏望潮、钓望潮都在退潮时进行,唯独照望潮,在涨潮时进行。因为,望潮有个习性,当海水涨到洞口时,它望到潮水,就会钻出洞穴,八只脚爪扒在海涂上,随波逐浪,在潮水冲击下缓缓游动,爬行觅食。赶海人就是利用望潮的这一习性,用灯光照着水面捕捉望潮。<br> 初夏的一天傍晚,暮色悄悄降临,晚霞也渐渐平淡起来,站在西沪港畔下沙村的泊埠上,放眼眺望,退潮后辽阔的海涂,犹如沙漠戈壁,蔚为壮观。下沙村6位赶小海的渔人,头戴矿灯,在何春前同志引领下,结伴来到下沙埠口。他们乘着一条条泡沫排小渔船,从港湾上徐徐驰赴西沪港潮汐带最前沿的滩涂上去照望潮。我与另一位摄友一起,搭乘他们的小渔船, 饶有兴趣地跟随去拍摄照望潮作业情景。<br> 傍晚,暮色蒙蒙,西沪港海面上白茫茫一片,徐徐行驶的小渔船,犹如欢快的鱼儿,乘风破浪,永往直前。乘坐在敝蓬式的小船上,海风习习,凉爽惬意,跟随渔人出海照望潮,确有一种返璞归真的亲近感。<br> 当小渔船到达走马涂的潮汐源头时,赶海人纷纷跳下海涂,他们系泊好船的绳缆,各自在海涂上涉水踏行,光照望潮。 <br> 据说,在西沪港海涂上,照望潮自古以来都有传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拎着煤油玻璃灯去海涂上照望潮,之后用手电筒去照望潮。而现在的赶海人,他们头戴500—800W的矿灯,随着渐渐上涨的潮水,走在潮间带的最前沿,把头灯照在约10公分水深的海面上,在海涂上涉水踏行,来回扫视,寻找望潮。 照望潮没有什么技术讲究,只要掌握潮汐运行(涨退)规律,有强壮的体魄和一定的视力就行。但照望潮很疲累,赶在潮水源头,在深陷膝盖的海涂上涉水踏行,如果没有一定的体力,这是绝对吃不消的。<br> 赶海人告诉我:夜间,在灯光照射下,潮汐间的望潮反应迟钝,一旦看到,任你捕捉。同时,也会照到虾蛄弹、弹鰗、沙蟹等。这些小海鲜,遇到锃亮的灯光,几乎不会游动,因此捕捉很容易。<br> 照望潮的人,有的腰间系挂着一个竹编的克笼,有的身背一个塑料鱼篓,有的手领一个塑料桶,同时,每人还另备一只尼龙网兜袋,他们把捉到的望潮放在克笼或鱼篓和桶内,而把弹鰗和虾蛄、沙蟹等放在尼龙网兜袋。据说,如把它们挤放在一起,弹鰗和望潮因肉体柔软,会被虾蛄或蟹刺伤而死亡。<br> 今晚,赶海人在西沪港的走马涂和郑家涂上来回踏行,光照望潮。而我,为在第一现场拍摄到照望潮讨海作业的生动情景,精心准备,全副武装:随带大疆无人机(但在漆黑夜晚的海面上一点没有用),头戴矿灯,身穿连体防水雨裤雨鞋,胸挂广角、长焦两只相机,并配装闪光灯。当我下船迈向海涂,跟随赶海人在深陷膝盖的海涂上,一脚高、一脚低地涉水踏行十几米,真令我毛骨悚然,再也不敢冒失前行。不是说我的体力吃不消,而是身穿连体防水雨裤鞋,深陷海涂涉水踏行非常艰难。这时,潮水渐渐上涨,站在白茫茫的潮汐间,心里有点慌乎乎似的,让我真正感受到“步履艰难”的困苦和难堪。<br> 我想,赶海人能在海涂上轻松自如地涉水踏行,这是海边人长年累月赶小海作业而磨炼出来的。而我,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磨炼,如再不自量力,那么,不但自讨苦吃,而且两只相机很有可能将葬身于海涂。于是我改变思路和方法,纪实摄影不求精品力作,只求客观真实,就近抓拍瞬间的精彩情景,图作一次真切的体验和尝试。<br> 随着潮水的渐渐上涨,每隔一小时左右时间,照望潮的赶海人,都会向系泊在海涂上的小渔船渐渐靠近,并将小船向前推移至海涂与潮汐的相接处,然后再去附近的海涂上探照望潮。这个近距离光照望潮的作业情景,正是拍摄的最好机会,于是,我便把这一个个珍贵的精彩瞬间永恒定格。<br> 晚上十一时许,潮水渐渐涨平,高灯光已经照不到水下滩涂爬行的望潮,我们和赶海人结伴而归。遗憾的是,今晚天公不作美,风浪太大,由于海水浑浊,渔人们的收获不大,最多的只有捕捉到20来只望潮。赶海人告诉我,在往日,每一次出海,几乎每人都能捉到40—60只左右,最多时,有的可捉100多只。按照目前市场价计算,望潮收购价每只12元,虾蛄弹约200元/斤,弹鰗40元/斤,通过一个潮时四五个小时的辛勤劳动,每位渔人,人均收入都能在500元以上,最多时,一个晚上的收获可达千元以上。<div> 我想,这帮赶海人尽管今晚收获不是很好,但他们凭着踏实苦干、勤劳致富的精神,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尤显难能可贵!<br> 在象山沿海,钓弹鰗、赶弹鰗、钓蟹等讨海绝艺都已消失。西沪港畔的海边人,目前还有成群结队下海照望潮的,唯独只有墙头镇下沙村,其余各村早已微乎其微。因此,照望潮赶海作业,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渐渐消逝。我想,这些讨海绝艺,曾经世代流传,是一代代沿海农渔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支撑了千万家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如今这些传统的讨海绝艺逐步消失,这既是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些缺憾,因为,这些讨海作业方式,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和文化,一种时代的符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br> 为了留住乡情,记住乡愁,我把“照望潮”弥足珍贵的作业情景,用图片和文字予以诠释,欲将成为渔文化特色的时代印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