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推门听课,听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运城理想学校课研中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王昱聼 姚娜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李西民(策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推门听课是听常态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不要误会,这里的推门听课有着自己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推门听课不是行政管理行为;不是领导或管理者为了调研和检查课堂情况,而不打招呼推门而入的听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的推门听课是一种教研方式;是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一般多是同学科、同课头的教师之间你来我往的听课。讲课人不因为有人听课而改变自己事先备课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和行为;虽然有同行听课,但他不改初衷,平时该怎样上就怎样上,所以是一种常态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听课者所希望听的就是这样的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推门听课值得倡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推门听课是听绿色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绿色课,就是没有功利性的课。这里的功利性是指公开课、示范课、赛课等活动中的展示性课堂;这些课往往经过充分打磨,反复包装,里面有很多“添加剂”,还要经过试讲、排练等;这些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绿色课的数倍。</p><p class="ql-block">推门听课不是指听这样的课,而是指听日常教学中的课。因为没有“化妆”,是素面朝天的课堂,就像刘禹锡的“素琴”一样的素课,用现代语境说就是绿色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课是平常的、正常的、普遍的,是教育的生产力,是教学的真实,当然这些课听起来才有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推门听课听的是细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博士头衔的教师(北上广有些中小学有博士毕业的教师),还是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大家上的课,都是45分钟,都是面对十三四的学生,都是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教材以及同一种教学参考书。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的确定等,都是大同小异,还有课堂模式、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课堂管理等,也是大同小异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同”就是教学论专家所讲授的教学理论,就是教改专家所讲的大道理;这些东西只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对其认识也都“大同”。“小异”就是不同的教师根据“大同”,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个性化的或创造性的设计或行为。如果说,博士教师和普通教师有所区别,就是这样的“小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门听课主要就是听这样的“小异”,听教学设计是否到位,听一言一行是否到位。推门听课要听“小异”,就要很仔细,很精细,是听细节的——哪里用时长了,哪里又不够;哪里恰到好处,哪里过火或欠缺;哪里强调不够,如果再加上几个字的板书或说上一句什么话,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等等,等等,听细节,听方方面面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推门听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这里是穷举不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推门听课听的是学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是课改的基本原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是课堂的基本守则。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课堂活动和课堂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教师一个人要面对全班四五十个人,一双眼睛要关注整个教室的五六十平方米内的人头;但人的自然属性的关注一般只能照顾到眼前的一小片区域和这小片区域里的十数个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手背肉”的后排学生往往会被忽略;因此要雨露均沾的关注,就要有些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要求科班出身的教师具有关注五六十平方米范围内四五十个学生的能力,这是教师特有的一种技能。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主要就是对学生关注和掌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考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观地讲,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关注学生方面都不是做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听推门课的听课人就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讲课人对学生的关注情况。比如,讲课人是否经常目光停留在远处和边角上的学生身上,是否在巡堂时只在前面转圈子,是否做到“巡堂要巡后三排”。比如,课堂是否是教师的一言堂。还比如,学生课堂发言和教师提问,一堂课里发生了多少次,覆盖了多少人,是否集中在几个学生上,坐在后排发言的学生有多少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这是教师上课的薄弱环节,所以听课人要关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听课人是讲课人的镜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完推门课以后,一般都要进行交流,这时听课人就是上课人的镜子。听课人会把自己听课时对细节的观察和自己的感受反馈给上课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课是一种职业状态,一进教室,上课人就要由一个普通人转换为职业教师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话虽这样说,但是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会有一些言语、行为属于本能性的、感性的,时不时会有一些非教育性的东西、非教学性的东西生发,还有一些由个性养成的习惯和任性的非理性的东西出现,还有对教材处理、课堂流程演绎、学生关注和掌控的细节问题,不一定能够做到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问题,上课人是身在此山中,这样就需要听课人这面镜子照一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上课人是听课人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深的教师都认同一点,那就是每个同仁的课堂都有自己的“小异”优点,有些是自己所不具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教师听资深教师的课,要向他们学习。这个自不必说。要说的是,就是有三四十年教龄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也要从青年教师身上学习。事实上,资深教师职业素质更强,职业敏感度更高,他们往往更乐意从别的同仁那里学到一些自己不具备的。他们学得更谦虚,哪怕是一点,一小点,哪怕是受到一点启发,他们也“不亦说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使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涩教师,他们课堂上也有一点、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课人就是听课人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教师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向各个同仁不拘一格地学习,这里学一点,哪里学一招,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成为优秀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