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云南思茅、版纳军分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部队大院发小编辑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云南原思茅军分区八一小学发小同学,老家大部分是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尤以山西人居多。一些发小的名字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晋云”“晋昆”“豫滇”“豫昆”等等。我们的父辈,缘何离别故土和亲人,千里征战,一路向南,从华北大平原来到西南边陲?这就要说说晋冀鲁豫边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确定了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9月,八路军三个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山西实施战略展开。林彪率115师挺进晋东北,取得平型关大捷后,副师长聂荣臻率部创建了全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贺龙、关向应率120师挺进晋西北,创建晋绥根据地,成为拱卫延安的坚强屏障。刘伯承、徐向前、张浩(1938年后为邓小平)率领129师挺进晋东南,1938年4月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奠定了晋冀豫(太行)根据地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29师在太行山站住脚后,继续分兵,向平汉路东的平原地区发展。陈再道、宋任穷、徐向前率部先后进入冀南地区,创建了冀南根据地。杨得志率115师344旅一部、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先后到达冀鲁豫地区,开辟冀鲁豫根据地。1940年,因日军的分割包围,原属晋冀豫根据地的太岳区(晋豫)成为一块相对独立的战略区,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兼太岳军区司令员。1941年7月,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129师为主力开辟的晋冀鲁豫边区正式形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晋冀鲁豫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十九块敌后根据地中最大的一块,为抗战胜利和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首先要在农村造就大量根据地,根据地提供兵员、军需,是可靠的后方。军史上,红军西路军无后方作战,失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为远离根据地,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八路军挺进晋冀鲁豫,每到一地,分兵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与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各级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有共产党的组织,有抗日民主政府,有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据地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129师抓紧扩军,迅速壮大。限于国民政府规定的八路军的编制,八路军新发展的部队都以独立游击支队、新编旅、纵队的名目出现。抗战初期,129师1.3万人,进入山西的9000余人。到抗战胜利时,129师已达到近30余万人。这新加入的人员里,就有我们的父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地向部队输送兵员的路径一般是这样的:民兵——区干队——县大队或独立营——分区部队——野战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二级军区。一般人的概念里,太行根据地的地位要突出一些,都知道太行,其他就不一定知道了。其实他们四个是兄弟,辈分一样,是平行的。之所以太行的名头大,是因为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129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都驻节太行,布局、指挥全华北的抗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太行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是晋冀鲁豫的战略支点和依托。如今,在河北涉县,有129师司令部遗址,在山西武乡,有八路军纪念馆。太行名气大,还因为冼星海曲、桂涛声词《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唱响了太行,唱遍了全国。桂涛声是云南人,1938年和冼星海在山西陵川创作了这首歌。据说桂涛声到紧挨陵川的辉县郭亮村采风,看到鬼斧神工陡立的峭壁,顿时被震撼了,灵感喷薄而出,“千山万壑”“铜壁铁墙”就是这么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读者若有机会到郭亮(现在是著名的景点),看到桂涛声当年看到的壮美景色,一定也是非常的有感觉。2018年,陵川县隆重纪念《在太行山上》诞生80周年,徐海东、黄克诚的后代都来了,笔者作为地方党史工作者也荣幸受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部队称谓和编制也频频变化。从晋冀鲁豫野战军到中原野战军,再到1949年初全军统一番号改称第二野战军,在人们口中,还有一个更简洁更提气的名字,叫作刘邓大军。二野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第3兵团辖第10军(冀南区出来的部队)、第11军 (太行区出来的部队)、第12军(太行区出来的部队)。第4兵团辖第13军(太岳区出来的部队)、第14军(太岳区出来的部队)、第15军(太行区出来的部队)。第5兵团辖第16军(冀鲁豫区出来的部队)、第17军(冀鲁豫区出来的部队)、第18军(冀鲁豫区出来的部队)。行文至此,发小同学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父亲属于那支部队,再按图索骥,理清楚父辈征战南下的轨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实际情形要复杂的多。战争年代野战军流动性大,常常为了某个战役,临时加入其他部队的序列。笔者的父亲,从太岳区济源县独立团升编到野战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24旅72团,过去我想当然以为父亲是随陈赓第4兵团打到云南去的,其实不然。打临汾、太原时,8纵编入华北军区第1兵团,太原战役后,8纵又变成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第60军,参加解放西北的战役。尔后18兵团翻越秦岭参加成都战役,60军在四川归建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60军赴朝参战时,父亲的连队抽调川西剿匪,后来父亲又被调到云南思茅军分区边防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晋冀鲁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烟中,不只是成长起一批能征惯战功勋卓著的将军,贡献了数十万不怕牺牲勇敢杀敌的人民子弟兵,而且,还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地方干部。一位长期做组织人事工作的同学说,他注意到很多干部都有在晋冀鲁豫工作的履历,问我这里面有什么原因。我说,这并不奇怪,第一、晋冀鲁豫边区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每一块行政上都是一个省的架子,体量大,出干部自然就多。第二、解放战争末期,晋冀鲁豫已是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支援新区,如太行太岳两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4000多名地方干部随军南下到福建,组建从地区到县到区各级人民政权。中国革命的一个现象是,红军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多在南方点燃,红军被迫长征后,蒋介石对苏区疯狂摧残,“石头过刀,茅草过火”,苏区荡然无存。而北方在抗战中建立很多根据地,成长起来大批干部,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南方很多新区需要北方干部去接管。建国初期,省部级干部南方人居多,地区以下干部北方人居多,晋冀鲁豫出来的干部就这样撒遍了全国。第三、1948年8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后来的中央人民政府,就是以华北人民政府为班底、为框架。原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冀南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如此看来,晋冀鲁豫的干部比其他解放区的干部,多了一个上升的机缘和管道。毕竟,中国革命武装割据,各地建立根据地,历史地形成许多“山头”,这是客观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掉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晋冀鲁豫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参军参战,把最优秀的儿女送到前线;他们运送伤员、粮秣,随解放大军转战各个战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共产党的干部及其子女。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坚韧,如同巍巍太行,任何困难也摧不跨、任何敌人也压不倒。正像《天下乡亲》唱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区人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 2022年6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注: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思茅、版纳军分区大院军娃驻山西长治发小举行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太行精神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孕育,八路军文化在这里形成,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人民军队在这块热土上不断壮大。</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通过穿八路军服装、当一日八路军、唱红歌、重温入党誓词等项活动,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2px;">(山西长治刘红霞供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