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载2022年6月9日《中老年时报》,作者:天武(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计划经济盛行的时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存在着以物易物的现象。农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换东西”。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这种“换东西”的情况才逐步减少,以至于最后消失。</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用黄豆换豆腐是最普遍的以物易物现象。小贩们把刚刚做好的豆腐,放在小推车上面的木板上,或者放在悬挂在小推车上的水桶里,然后推着车、敲着梆子,游走在大街小巷。每当听到梆子声,母亲就让我拿着半碗黄豆,去向小贩交换两块带着香气的白豆腐。记忆里,我还用鸡蛋兑换过好多东西。比如,把一个鸡蛋拿到合作社(代销点)里,可以兑换一个白报本或一支铅笔。除学习用品外,用鸡蛋还可以在合作社兑换吃食,比如用一个鸡蛋可以兑换五块水果糖或者一包糖豆。此外,用鸡蛋还可以兑换酱豆腐、酱油等等。在农民看来,这鸡蛋就是钱,钱就是鸡蛋。换东西,首先须有东西可换。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农民家里的东西,都是从生产队分配来的。由于那时候生产率低下,所以农民分配到的东西十分有限,能够拿出来兑换的东西更是少得可怜。印象中,除了少量的黄豆、麦麸子外,几乎就只剩下鸡蛋一种东西了。还好,在那个时候,农民自己养鸡并不受限制。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鸡蛋几乎是农民财富的唯一来源。老家曾流行一句很接地气的歇后语:“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就反映了农村当时的实际情况。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以家庭为主体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手里普遍了有余粮,所以能够拿出来兑换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这一阶段,“换东西”已经成了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在武清堤南一带,过去这一带属于永定河旧泛区,永定河堆积的土壤全部以沙性土为主,很适宜种植山芋等高产农作物。每至收获季节,如何处置这些农产品,使之变现成现金或粮食就成了农民最头疼的问题。而堤北一带则是粘土质土壤,很适宜种麦子,而且丰收后同样面临着变现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堤南人用大车拉着山芋到堤北一带换麦子,或者堤北人拉着麦子到堤南一带换山芋,就成了两地交相辉映的一道风景。记忆里,当时的一斤麦子可以兑换成五斤山芋。有了这种简单的商品交换,堤北人便可以吃到热乎乎的山芋,同样的,堤南人也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大饼。</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父亲为筹备春节的吃食,就驮着鸡蛋去天津卫换粮票。当时,城里人的粮食定量有富裕,多余粮票就被兑换成了鸡蛋等农副产品。父亲用换来的粮票,买回来几个火烧,还有“八件”“槽子糕”等吃食,供全家人过节时享用。</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市面上,已很难见到“换东西”的摊贩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支付”,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p> <p class="ql-block">冬小麦</p> <p class="ql-block">山芋秧</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笔名御河轩主、武邑等。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 </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十多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