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拉开我们与真相的距离多给时间一点蒸馏舆论的机会一一观电影《搜索》思“舆论与真相”

不愠

<p class="ql-block"> 这世间不是是黑即白,非错即对。</p><p class="ql-block"> 黑白之间,无不是千丝万缕,藕断丝连。</p> <p class="ql-block"> 近来看《搜索》这部电影,这无不是对“网络效应”最真实的写照。 一个公交让座事件,最后的结局,是让被抨击的女精英与这世间阴阳两隔,而制造舆论的女记者,最后也不得善终。舆论的影响力,就像漫天黄沙,一旦风力过了,便堆积起来,成了沙丘。</p> <p class="ql-block"> 所以,对于舆论与真相,我想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舆论,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舆论,舆论与真相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舆论与真相?</p> <p class="ql-block"> 舆论就是真相。网络世界是无声的波澜,而是现实中的我们构成了这个虚拟的世界,我们成为了这个虚拟世界的参与者与操控者,操控者便是电影中那一个个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的,违背媒体道德的,与良心背道而驰的谋体人,网络传播者。参与者,便是那些拿着白里透黑的“真相”大肆抨击“罔顾道德的女精英”。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发言人,在网络信息发酵的时候,舆论就成了真相。无论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还是主观臆断,求一时的即时满足,人们只求自己眼中的真相,人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真相。人们之所以会相信舆论,是因为人们只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了网络世界里,除了网络,人们无从得知事实的真相,而发布新闻的操控者,便成了真相的"制造者"。</p> <p class="ql-block"> 舆论的背后的用心良苦遮掩着真相的光芒。电影中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掀起轩然大波?重要的原因归于网络世界中的主体。一是发布新闻的女记者,他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从一开始,便走错了道想错了路,二是网络上传播舆论发布信息的“其他人”,对于所谓的社会道德事件,他们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而是随着网络掀起的浪潮,随波逐流般轻易的相信。每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给一个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事件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网络世界里可以捏造,可以装饰,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这份“良苦用心”遮掩着真相,人们看得见,听得见,却感受不到。</p> <p class="ql-block"> 在黑白混杂的灰蒙蒙的网络世界里,我们首先能做的便是“安分守己”。时间会证明一切,当我们看到一条新闻,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急于做出评价时,不妨想想,是真的吗?我们应该相信吗?就像电影中一样,人们不断的抨击女精英,本身因为人们心底的善良,人们不愿再有老人受此待遇,人们想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我们却应该想想,事件的操控者是否就是利用了所谓的人心,来获取利益的?于是我们能做的便是多一份质疑,多一份疑问,少一些臆断,多一些思考,时间会冲淡一切,时间也会证实一切,在如此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我们不能只相信网络,也不能只相信自己,把一切交给时间,或许时间可以蒸馏舆论,得到真正的,明媚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 网络世界里,我们或许得不到真正的答,我们或许辨别不出舆论与真相,但我们可以多一份思考与感知,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武断。我们不能让最初因善良与正义而发表的言论,成为他人夺得不义利益的武器。别让网络拉开我们与真相的距离,多给时间一点蒸馏舆论的机会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