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的星星之火第十六章</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肥沃的草原,黑色的土地,碧波荡漾的松花江。</p><p class="ql-block"> 在1903年7月 ,骄阳之下,一条连接欧亚的大铁路在中国东北横空出世,始称"东清铁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称"中东铁路"。</p><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是指沙俄在清朝末期修筑的干线西起由俄国赤塔到满洲里入境,中间经过海拉尔、扎兰屯、昂昂溪、齐齐哈尔、哈尔滨直至绥芬河出境,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横穿当时的黑龙江、内蒙两省;支线从哈尔滨向南,经长春、沈阳等,直到旅顺口,纵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总长2437公里,是沙俄帝国连结欧亚两洲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列强觊觎东三省,步履蹒跚、满目疮痍的清朝无以应对。1904年2月10日。日本正式对俄国宣战。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的调停之下,日俄双方签署《朴茨茅斯和约》,暂时结束了在中国北方的无耻争斗。</p><p class="ql-block"> 这个协议重新划分了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俄国将霸占中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同时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转交日本,并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 1905年12月,无能的清政府在《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上签了字,除接受《朴次茅斯和约》的所有规定之外,在铁路管辖权上,中东铁路支线长春至旅顺段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权益归日本,称“南满铁路”,其余部分仍称中东铁路,是沙俄的势力范围。从此,中东铁路被一分为二。这种势力划分格局一直维持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p><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惨淡收场。东清铁路(中国大清东省铁路)就此改为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部铁路)。</p> <p class="ql-block"> 一列火车从山海关沮丧地吐着白烟驶向沈阳,而厄运正在袭来。这是1928年6月3日,与北伐军作战失败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乘坐的火车,正由北京出发,返回沈阳的途中。</p><p class="ql-block"> 太阳一如既往慢慢升起,车窗外如茵的绿草迎风招展。 4日晨5时27分,列车行至皇姑屯时,随着一声巨响,张作霖所乘专车被炸,张作霖受重伤紧急救治,由于伤情过重于当天死去。一代枭雄抱憾离世。</p><p class="ql-block"> 6月19日,大帅之子张学良就任奉天督办,主政东北。半年之后,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2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主政东北的少帅张学良,看到俄日两大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和掠夺,战争无休无止,民不聊生,遂决心加速收回中东铁路路权,维护国家主权。</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这正中国民党的下怀。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府不择手段推行反苏反共政策,切断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同时为达到消耗东北地方势力的目的,利用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政府决心夺回失去的主权的这种心理,推波助澜张学良与苏联方面的矛盾。年轻气盛的东北王原以为会改写历史。</p> <p class="ql-block">满洲里</p> <p class="ql-block"> 1929 年5月27日,大批军警整齐划一,风驰电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包围和搜查苏联驻哈尔滨使馆。</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密电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逮捕苏联驻哈总领事,同时封闭了中东铁路苏联职工会,并强迫中东路苏方正、副局长停职。29日,张景惠又下令封闭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这一行为激怒了苏联政府,苏联对此事反应迅速,态度强硬。31日,苏联政府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释放其在哈尔滨领事馆被捕人员,同时向边境地区加速增加兵力,准备在外交交涉失败时诉诸武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中东铁路“五.二七事件”,拉开了中东路事变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p> <p class="ql-block"> 大兵压境,一触即发。东北军方面也采取了强硬态度,针锋相对的积极备战。6月22日至25日,张学良在沈阳组织召开对苏会议,制定作战计划。</p><p class="ql-block"> 此战倍受国际关注,成败与否难以确定。7月7日,张学良抵达北平与蒋介石会晤,取得了中央政府对收回中东铁路的支持。原以为胜券在握。</p><p class="ql-block"> 炎炎烈日下,7月10日,各路部队迅速出击。东北当局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部署军队,强行以武力接管了中东铁路,将中东铁路管理局叶木沙诺夫、副局长艾斯孟特等苏联高级官员全部免职并遣送出境,逮捕了苏方200余人。</p><p class="ql-block"> 7月13日,苏联政府恼羞成怒,立即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三日答复,“倘不得满意之答复时,苏联政府迫于不得已将取他种方法,以防卫苏联之所有权利”。17日,苏联政府决定召回驻华使节、商务代表及中东铁路苏籍人员,断绝中苏间的铁路交通,令中国驻苏使节离境,与中国断绝邦交,并威胁中国东北当局和南京政府,中东路如不恢复原状,中国将有莫大危险。苏联的态度,张学良不屑一顾,誓夺路权。</p><p class="ql-block"> 21日至23日,苏联驻齐齐哈尔、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黑河、绥芬河领事及海关职员和大量侨民经满洲里回国。至此战争的硝烟已经一触即燃。</p> <p class="ql-block">长春</p> <p class="ql-block">齐齐哈尔</p> <p class="ql-block"> 1929年8月17日,烈日骄阳下,草原之上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中国国民政府对苏联宣战。武装冲突的规模进一步升级,中东铁路事件已经由武装冲突发展为一场不折不扣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苏军以中东铁路西端的满洲里——扎贲诺尔方向为陆上进攻的主要方向,东北军方面在满洲里——扎贲诺尔方向防御的是梁忠甲的第十五混成旅、韩光第的第十七混成旅官兵奋勇杀敌,滚滚硝烟,血雨腥风,战斗异常激烈。</p><p class="ql-block"> 苏联为了中东铁路,更是为了长期控制中国东北,在中国对苏宣战当天,苏联步兵、骑兵一个团进犯满洲里,与满洲里中国守军梁忠甲旅激战4小时。</p><p class="ql-block"> 月黑风高夜,8月18日晚10点30分,苏军又开始向扎贲诺尔东北军第四十三团二、三营阵地攻击。8月20日早6时,苏军用铁甲列车运兵200余名,向梁忠甲部骑兵十团进攻,战斗1小时左右苏军退去。</p><p class="ql-block"> 9月4日,苏军经过盘整和策划,以异常猛烈的火力向驻扎兰诺尔的中国军队阵地右翼轰击。东北军在炮火中顽强抵抗。</p><p class="ql-block"> 9月9日下午16时,苏军约一个团,在大炮掩护下,由十八里小站方面向满洲里车站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东北军继续全力以赴,奋战到底,直到晚20时30分,苏军才撤退。</p> <p class="ql-block"> 秋风瑟瑟的1929年9月,中苏谈判完全破裂,苏联决定对东北军发起致命性的打击。10月4日,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拟定《国民义勇军组织条例》,鼓励组织义勇军支援对苏战争。冲突进一步升级。</p><p class="ql-block"> 1929年10月2日,苏军步兵千余人向满洲里守军三十八团三营阵地进攻,双方战斗激烈。随后又不断以飞机大炮掩护向满洲里车站各阵地进攻,双方战斗到3日晨。 10月10日,贝加尔方面苏军集结3万人向中国东北边界进发,而此时负责防守梁忠甲旅已与苏军战斗数十日之久,告急求援,然后继兵力乏纪,无力回天。</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茫茫草原大雪覆盖,凛冽刺骨的寒风呼啸穿行。1929年11月16日,苏军以四万余人兵力,大炮三、四百门,坦克车四十余辆,飞机三十余架开始了对满洲里和扎贲诺尔的大规模地进攻。漆黑的子夜11时,一颗信号弹照亮天空,苏军首先以坦克引导步兵开始了对扎贲诺尔的进攻。17日早7时,苏军飞机又开始轰炸满洲里,中国驻军司令部、电车房、三十八团楼房、宪兵所均被炸毁,无线电台也被震坏,一片狼藉,山河呜咽。</p><p class="ql-block"> 17日10时扎贲诺尔车站被苏军占领,18日下午1时,扎贲诺尔煤矿也被苏军占领,中国守军韩光第旅长、张林雨团长不幸阵亡,全旅官兵伤亡过半,千余被俘。</p> <p class="ql-block">扎赉诺尔</p> <p class="ql-block"> 由于苏军投入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远远超过东北军,扎贲诺尔失守后,苏军集中兵力猛攻满洲里,一时间硝烟弥漫、炮弹横飞,断壁残垣。</p><p class="ql-block"> 双方激战两昼夜,梁忠甲旅长亲自率领全旅官兵全力抵抗,苏军进展缓慢。但是中国守军失去外援,粮草困难,伤兵无数,战事十分不利。</p><p class="ql-block"> 大战至19日,中国守军司令部所在地南山头已经几乎无兵守卫。苏军飞机盘旋空中,频繁轰炸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中国官兵依然毫不退让,顽强抵抗着苏军的进攻。在中国守军司令部门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白刃交锋,喊杀之声,响彻草原。但终因寡不敌众,加之外无援军的中国军队渐渐不支。</p><p class="ql-block"> 20日凌晨3时,弹尽粮绝、无力再战的中国军队向扎贲诺尔方向突围,试图绕道达贲湖退守,以待援军,但遭到苏军迎头堵击,只得退回火车站,随后苏军炮火猛烈轰击市区。守军决心背城一战,壮士断腕,死守国土,誓与东北共存亡。</p> <p class="ql-block">扎赉诺尔站</p> <p class="ql-block"> 满洲里各界代表协商后认为守军败局已定,继续抵抗下去已经意义不大,为了保护全市人民及外国侨民生命财产应及早停止战斗。于是要求梁忠甲旅长停止抵抗,与苏军交涉停战。在苏军答应了守军提出的严守纪律,善待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的条件后,中国军队向苏军总指挥沃斯特洛索斯基缴械投降,11月20日早10时苏军进入市区。中国军队在3天的战斗中伤亡副旅长以下官兵一千五百余人,伤一千余人,被俘七千余人,其中包括旅长以下250余名军官。梁忠甲旅长、旅参谋长及各团长均于二十四日押往苏联境内。苏军则死亡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p><p class="ql-block"> 在获悉满洲里陷落后,西线东北军全线溃不成军。11月23日苏军占领嵯岗车站。同日苏军飞机12架轰炸海拉尔,呼伦公安局等自海拉尔向博克图站撤退。24日苏军攻占海拉尔。11月26日黑龙江省政府和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决定,从本日起在齐齐哈尔宣布戒严,并委任窦联芳为临时戒严司令,所有驻省军警均归该司令指挥。</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站</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 寒风悲切,雪花纷飞。1929年11月底,东北军在各条战线上的人员伤亡已经累计近万,损失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一直伺机而动的日本方面对东北军的调动百般阻挠,不准中国武装部队经由其控制的南满铁路北运。驻扎在辽宁的日本关东军也不断组织演习、抢修工事,准备借中苏交战之机挑起事端。东北腹背受敌,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面对苏军的大举进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曾通告《非战公约》签字国,请求列强调停。12月3日,英、美、法三国照会中苏两国,要求苏、中停止战争。但苏联拒绝第三国参与调停,建议苏、中两国协商解决。</p><p class="ql-block"> 东北军的败局已经无力回天,张学良无奈接受苏联的建议,决定停战议和,和平解决中东铁路冲突。</p><p class="ql-block"> 经过谈判,12月3日东北方面谈判代表蔡运升与苏联代表斯曼诺夫斯基在双城子签订了《停战议定书》。6日,东北政委会决定承认《停战议定书》,并派蔡运升为正式会议代表于12月16日与苏方代表斯曼诺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开始中苏预备会议谈判。22日,蔡运升与梅里尼可夫在伯力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草约》,规定两国立即息争,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议定书恢复了苏联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中东路事件基本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海拉尔</p> <p class="ql-block">大连</p> <p class="ql-block">旅顺</p> <p class="ql-block"> 12月底,苏军开始撤军,但继续占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面积达 360平方公里的抚远三角洲(黑瞎子岛)等中国领土。中国方面则释放了冲突发生以来逮捕的苏方人员。1930年初,苏方释放了冲突中被俘的中国官兵。</p><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事件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败收场,为了安抚在这次冲突中损兵折将、实力大伤的东北地方势力,表彰其积极坚定的反苏立场,蒋介石将中华民国首批青天白日勋章授予参与指挥了这场中苏战争的张学良,王树常,胡毓坤,于学忠,邹作华,沈鸿烈等东北军将领。</p><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在1931年东北沦陷后,经历伪满铁路时期14年。1945年8月,苏联红军大举进入东北,直至1952年12月31日,结束中苏共管,中东铁路历时半个世纪才迎来人民铁路时期。</p><p class="ql-block"> 密集的东北铁路网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共和国长子的重要作用,将煤炭、木材、石油、粮食等源源不断输送祖国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自1903运营至今,弹指一挥间,走过120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大江东去。</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旧貌换新颜的中东铁路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说明:历史资料和图片搜集于网络,如原创需署名或删除请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