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和新四军五师

冬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四军五师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四军战斗在江淮河汉之二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编著“新四军战斗在江淮河汉”系列,需要查找审读许多历史资料,近来拜读由老朋友李先念主席的秘书程振声参与负责、老战友国防大学朱玉教授参与执笔的《李先念传》中有关新四军五师部分的叙述,深受教育。过去我们三人曾就该书的编著多有探讨,其中有些意见是我参与的。今天回顾和反思这一伟大历史时代,意在重新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同志的光辉业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李先念和新四军第五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朱冬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五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湖北、河南地区抗日游击武装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支抗日军队。在武汉沦陷后的七年抗战中,新四军第五师在长江沿线、中原地区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伪军,对日伪军作战1260次,歼灭日伪军43770人。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五师主力部队发展到5万余人,创建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了鄂豫皖湘赣五省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300万人口,从战略上配合了华北、华东敌后战场,支持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中原的正面战场,成为中原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为汇集湖北地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建立一支集中统一的主力部队,创建中原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派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南下湖北,并将鄂豫边区党委领导力量逐新抽调鄂中。李先念率部挺进鄂中前后,湖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严重危机,中共在武汉外围分散狐立的抗日武装有可能被国民党顽固派各个击破,刚刚兴起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将面临夭折的危险。6月上旬,李先念、陈少敏率部与鄂中区党委领导的应城县抗日游击队会合,随即在京山养马畈召开会议,整编和扩大鄂中抗日武装,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统一鄂中、豫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领导,开始形成党在中原敌后地区的游击力量。养马畈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湖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以创建根据地、实施战略展开为中心的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 1939年下半年,湖北地区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由制造零星摩擦发展到组织较大规模的武装进攻,鄂东地区中共组织的力量受到严重摧残。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指示将豫南、鄂中、鄂东三地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创建鄂豫边抗日根据地。11月中旬,李先念、朱理治、陈少敏、任质斌等在应山与信阳、随县、桐柏交界的四望山,召集三地党的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撤销鄂豫皖、鄂中、豫鄂边三个区党委,建立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豫南、鄂中、鄂东三地党的组织及抗日武装。12月初,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在京山八字门成立,书记郑位三未到职,副书记陈少敏代理书记,军事部长李先念,组织部长杨学诚,宣传部长夏忠武,统战部长陶铸,民运部长吴祖贻,敌工部长程坦。1940年1月3日,鄂东、鄂中、豫南三地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下辖5个团、3个总队,共9500余人。</p><p class="ql-block"> 这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用新四军的名义而没有归属八路军的管理,是因为当时八路军部队都在华北地区,只有新四军在华中有部队,为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统一指挥,华中和华南部分地区的部队统称新四军。</p><p class="ql-block"> 1939年的5月5日,中共中央指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是党的武装中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在一时还不能与八路军、新四军取得地域上的联系,而处于孤悬敌后和日、伪、顽夹击的特殊环境下,“必须努力扩大自己”。这就明确了豫鄂挺进纵队相对独立的地位和部队发展的方针。</p><p class="ql-block"> 到1940年底,豫鄂挺进纵队从几支分散的游击队发展成为兵力达1.5万人的游击兵团,活动范围遍及武汉外围的长江南北、襄水两岸。与此同时,豫鄂边区党委成立,覆盖豫南、鄂中、鄂东等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徐帅和李先念主席(中左一为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鄂东、襄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奋力抗击日伪、收复失地的时候,盘踞在鄂东的国民党顽固派一个成建制的部队和地方游杂部队两万多人枪却肆无忌惮地屠杀新四军指战员和抗日群众。1940年上半年,豫鄂挺进纵队三次进军大、小悟山,三度往返平汉路两侧,打击程部嚣张气焰,在鄂东建立了数处立足点。边区党委和鄂东地委及时组织人员进入大、小悟山地区,发动群众,建成环绕大、小悟山中心区的数块游击根据地,鄂东抗日根据地形成统一局面。5月,日军集中十万兵力发动枣宜战役,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豫鄂挺进纵队主力立即向西发展,开辟长江、汉水间的襄西根据地,牵制日军对正面战场的攻击。至年底,襄西根据地初具规模,成为党在中原敌后开辟的又一抗日战场。随着豫鄂挺进纵队向西发展,使自己的活动范围由平汉路两侧较为狭小的地区,扩展到横跨平汉线、纵贯襄河的广大地区,开始从东、北、西三面实施对武汉日军实行战略包围的计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鄂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豫鄂挺进纵队相继成立以后,即根据中原局指示,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向鄂中、汉水敌后作战略展开。新街两次对日作战告捷,汉阳蔡甸痛歼伪军获胜,伪军一个旅投诚反正,确立了新四军在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阵地。新四军在鄂中军事斗争的胜利,为边区抗日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边区党委在边区普遍建立民选政权,对暂不具备民选条件的游击区,则建立两面政权或三面政权。同时,领导各地组建民兵自卫队,担负扩军支前、防奸反特、维护社会治安任务。军事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展开,使根据地日益巩固。到1941年初,鄂中抗日根据地的应城、安陆、应山、云梦、孝感、汉川、天门、随县建立了民选县政府,大部分地区为新四军所控制,成为新四军向鄂东、襄西、襄河、鄂南发展的战略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新四军第五师建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初,国民党当局在制造皖南事变的同时,在鄂豫边区划定鄂中、襄西等三个“清剿”区,调集程汝怀部等8.8万余兵力,分区“清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叫嚣在4个月内全歼边区人民抗日武装,摧毁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中,边区党委和挺进纵队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指示,使边区周围许多非国民党嫡系部队持消极观望态度,使少数顽固派陷于孤立,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面对严重的军事威胁,边区党委和挺进纵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设立四个作战指挥部,一方面便于正规兵团与地方武装分区作战,一方面便于集结主力协同配合。程汝怀部侵入陂安南根据地后,烧杀抢掠,气焰嚣张。挺进纵队以其为重点打击对象,集中主力迎头痛击,歼其2000余人,其他顽固派军队慑于挺进纵队坚决有力的自卫还击,仓惶退出大、小悟山。就此,挺进纵队完全恢复大、小悟山地区,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也迁至这里。</p><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各战略区对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坚决自卫,在政治上针锋相对,并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原辖各部统一整编为7个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受命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新四军各师领导人,李先念任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组建完毕,李先念率全体将领通电就职。新四军第五师下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旅、两个纵队、一个警卫团。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委周志刚。全师兵力达15300余人。按照军部的要求,巩固队伍,提高素质,大力进行正规化建设。五师的建成,标志着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及其主力部队的建设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五师正式组建后,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一直在远离新四军主力的外围地区,1942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军部、华中局关于“第五师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建议。从此,五师就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直至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侏儒山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武汉地区的日军抽兵增援华北和准备南进,各据点日军守备兵力减弱,伪军恐慌动摇。新四军第五师抓住战机,选择盘踞武汉西郊的伪军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发起侏儒山战役。侏儒山战役自1941年12月7日开始至1942年2月4日结束,对日伪作战14次,歼灭伪定国军第一师5000余人,击溃伪定国军第二师1000余人,击溃日军数次增援,毙伤日军200多人。这次战役不仅解放了大片国土,局部形成对武汉的战略包围,同时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是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战果最丰的一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四方面军29位开国将帅们,中为徐帅和李先念主席,三排右一为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反“扫荡”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五师成立后的两年多时间,是敌后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军为确保其在占领区的统治,大规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地限制、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鄂豫边区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粉碎了日伪顽一次又一次的夹击阴谋。仅1942年5至12月,五师就战胜了国民党顽军12个正规师、4个保安团、11个游击纵队、5个独立游击支队的疯狂进攻,多次粉碎日伪军包括万人规模的连续“扫荡”。从1943年春开始,日伪军对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为频繁。为弥补兵力不足,日军将投降的国民党军改编为伪军,以加强“扫荡”、“清乡”的机动力量,并成立伪湖北省清乡事务局。边区党委和五师师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广泛艰苦的游击战争,连续粉碎日伪军的春季、夏季、秋季“扫荡”,表现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鄂南、襄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第五师除以主力坚持和保卫鄂中、鄂东、襄西根据地外,还根据全国抗战局势的变化,向长江、汉水以南扩大根据地,进行以战略包围武汉为主的对日攻势作战。1942年4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为配合国民党抗日军队作战,五师几次派遣部队南渡长江,积极向浙赣山区和武汉近郊发展,在武汉以南地区争取了一块抗战阵地。正在鄂南抗日游击战争坚持发展的时候,日军进犯襄南,襄南失陷。五师立即派部队南渡襄河,打击日伪,发动群众,建立政权,逐渐向洪湖推进,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襄南抗日根据地。1943年11月,日军发动常德战役,五师一部以襄南根据地为依托,南渡长江,在石首、公安、华容边界建立了一块游击根据地。至此,新四军第五师从四面完成了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鄂豫边区所属地区扩大到51县,其中基本区14县,游击区37县,总人口突破1000万,30多个县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中共党的组织,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到4万人,为后来进行战略反攻积蓄了力量,开创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兴盛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中原军区的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师在日、伪、顽的包围夹击中,努力生存发展,一面扩大主力部队,一面发动根据地农民参军加入地方武装、游击队,到1945年8月,第五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5万余人,鄂豫边区民兵30余万人。</p><p class="ql-block"> 第五师从河南确山一路出发,一路扩军,陆续整编了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应城县抗日游击队,豫南、鄂中、鄂东地区由党领导的多支抗日游击队和信阳、应山、随县等地农民的武装自卫队。</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新四军第五师活动地区成立鄂豫皖军区。1945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中央局。1945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在与王树声的河南军区部队和王震的359旅南下支队会合后,三路大军合编为中原军区,五师师长李先念被任命为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成立了两个野战纵队,五师改编为第二纵队,原五师参谋长文建武任司令员。新四军第五师的番号,在此时就已经不再使用了。</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26日晚,由于国民党军队重兵压境,步步紧逼,中原军区部队分路突围。到8月份原五师部队突围后进入陕南,在豫鄂陕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原五师部队的基本力量保存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支7000余人的队伍在渡过黄河后汇入刘邓大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第5师留在秦岭、伏牛、桐柏、大洪、武当诸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各支游击队,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先后汇入二野南下大军。</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0日,江汉军区及豫鄂、桐柏军区各一部组成湖北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 位置最远、地盘最大、兵力最多、合成丰富的新四军第五师,在新四军的旗帜下独立发展,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打出了一片天地。从这支英雄的部队,走出了众多声名显赫的将军,也走出了不少在文学、艺术、新闻界颇为知名的文化人。</p><p class="ql-block"> 陈毅、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赞誉第五师为“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两页为李先念主席写给我有关工作的信,下一页是李先念主席圈阅本人写给他的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新四军第五师战斗序列 (1941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师长:李先念(曾任国家主席)</p><p class="ql-block"> 政委:李先念(兼)</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刘少卿(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任质斌(曾任河南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参谋处处长:杨焕民(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副官处处长:李梓金</p><p class="ql-block"> 军需处处长:吴其芳(1944年11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军医处处长:淡太阶(曾任湖北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长)</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p><p class="ql-block"> 组织部部长:顾循(后转任地方,1983年广东顾问委员会常委)</p><p class="ql-block"> 宣传部部长:刘放(后转任地方,曾任驻苏联参赞、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六机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 锄奸部部长:陈一震(1955大校,曾任五十军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敌工部部长:邝林(黄宇齐)(后转任地方,曾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 民运部部长:杨安平</p><p class="ql-block"> 联络部部长:吴若岩(后转任地方,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后勤部】</p><p class="ql-block"> 部长:许金彪(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政委:罗世初</p><p class="ql-block"> 副部长:杨文忠(1947年7月被叛徒出卖遇害)</p><p class="ql-block"> 【卫生部】</p><p class="ql-block"> 部长:栗秀真(后转任地方,曾任国家计生委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政委:曾昌华(1955大校,曾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鄂豫边区党委警卫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汪进先(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省交通厅厅长)</p><p class="ql-block"> 政委:汪进先(兼)</p><p class="ql-block"> 【师直特务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张水泉(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省农垦厅厅长)</p><p class="ql-block"> 政委:岳林(后转地方)</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谭志正</p><p class="ql-block"> 政治处主任:余潜(1955大校1961晋升少将)</p><p class="ql-block"> 【鄂南独立第5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王甦(1941年7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政委:黄全德(1941年9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信应独立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蔡武</p><p class="ql-block"> 【鄂北支队】</p><p class="ql-block"> 支队长:余剑天</p><p class="ql-block"> 政委:余剑天(兼)</p><p class="ql-block"> 副支队长:宋斌(1944年8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随营军事学校】</p><p class="ql-block"> 校长:李先念(兼)</p><p class="ql-block"> 政委:黄春庭(1942年1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冷新华(1955大校,曾任炮兵工程学院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第13旅】</p><p class="ql-block"> 旅长:周志坚(开国中将)</p><p class="ql-block"> 政委:方正平(开国中将)</p><p class="ql-block"> 副旅长:肖远久(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栗在山(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第37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夏世厚(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副省长)</p><p class="ql-block"> 政委:戈平(后转任地方)</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黄世良</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杜宪邦(1943年9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第38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肖远久(兼)(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委:栗在山(兼)(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副团长:梁天云(1942年牺牲)</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罗孟刚(1955大校,曾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政治处主任:白相国(1955上校1960晋升大校,曾任四十一军、五十五军政委、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国家外贸部部长,总后勤部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第39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蔡松荣(后转任地方)</p><p class="ql-block"> 政委:杨焕民(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后任)胡林</p><p class="ql-block">副团长:黄世德(1946年9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朱仿</p><p class="ql-block"> 政治处主任:刘子海</p><p class="ql-block"> 【第14旅】</p><p class="ql-block"> 旅长:罗厚福(1955大校1961晋升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委:张体学(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副旅长:吴林焕(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熊作芳(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夏农苔(1947年3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第40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黄宏坤(1955大校,曾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政委:熊作芳(兼)(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周正(后转任地方)</p><p class="ql-block"> 政治处主任:林魁(1943年牺牲)</p><p class="ql-block"> 第41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熊桐柏(1941年牺牲)</p><p class="ql-block"> 政委:聂庆泰(1942年5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第42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冯仁傲</p><p class="ql-block"> 政委:余孝礼(1955大校,曾任沈阳军区炮兵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王遵义(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商业厅副厅长)</p><p class="ql-block"> 政治处主任:胡仁(后转任地方)</p><p class="ql-block"> 【第15旅】</p><p class="ql-block"> 旅长:王海山(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省副省长)</p><p class="ql-block"> 政委:周志刚(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副旅长:朱理文(1941年12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张文津(1946年8月谈判时被国民党军杀害,时任中原军区干部旅旅长)</p><p class="ql-block"> 第43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朱理文(兼)(1941年12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政委:朱理文(兼)(1941年12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后任)胡林</p><p class="ql-block"> 副团长:张卓然</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杨子仿(牺牲)</p><p class="ql-block"> (后任)林光耀(1942年11月牺牲)</p><p class="ql-block"> 政治处主任:林韬(曾任广西军区副司令)</p><p class="ql-block"> 第44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黄人杰(后转任地方)</p><p class="ql-block"> 政委:黄德奎(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副团长:许太鹏</p><p class="ql-block"> 参谋长:刘友海(后转任地方)</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方正(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第45团</p><p class="ql-block"> 团长:曹玉清(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委;李福泰(1944年牺牲)</p><p class="ql-block"> 【第1游击纵队】</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撤销番号,所属第1团改为师直特务团,所属第3团改为第15旅44团)</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杨经曲(60岁加入新四军,195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政委:张执一(后转任地方,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 第1游击纵队下辖两个步兵团。</p><p class="ql-block"> 【第2游击纵队】</p><p class="ql-block"> (原第7团与信南地方武装合编,1941年11月撤销番号)</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黄林</p><p class="ql-block"> 政委:黄林(兼)</p><p class="ql-block"> (后任)刘子厚(后转任地方,曾任河北省委书记)</p> <p class="ql-block">  副司令员:冯仁恩(1955大校1961晋升少将)</p><p class="ql-block"> 政治部主任:刘英</p><p class="ql-block"> 【第3游击纵队】</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由鄂东地方武装编成)</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何耀榜(后转任地方,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政委:何耀榜(兼)</p><p class="ql-block"> 下辖独立第2团。</p><p class="ql-block"> 【鄂豫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郑绍文(后转任地方,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政委:夏忠武(1949年6月病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文写的是我熟悉和尊敬的李先念主席,因此,除了新四军五师旧址的照片以外,非常有幸的是有两张照片,我和李先念主席在同框里。另外还有两封信,一封是李先念主席写给我的有关我工作的信,还有一封是我写给李先念主席,李主席圈阅同意的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