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游韩城司马迁祠

古城樵夫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俗称司马庙,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p><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坐落在陕西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式,层递而上。登其巅可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态和秀丽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p> 端午节游韩城司马迁祠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和女儿一家来到了司马迁祠景区,行走在司马古道,踏着岁月打磨的青石板,如同时光穿越般,体会司马迁《史记》的故事。在司马迁祠幽静安宁的环境中,不仅能真切地触摸到古朴古色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高山仰止的人文风骨,更能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获罪下狱而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进入的是十二本纪景观园,位于司马迁祭祀大道两边各30米地带,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共分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楚汉文化(包括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吕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纪和孝景本纪)、武帝文化等九个景观区。整个景观园区以人们喜闻乐见,又直观明了的石雕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配以景观小品、文字,及绿植,各部分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贯通。</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大部分,其中《本纪》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记载,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从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脉络,作为《史记》的总纲,《本纪》与其它四体之间存在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所以说了解了十二本纪,就基本了解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因此游览十二本纪景观园,可以使人徜徉于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祖国的古老文明。</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的雕塑,周朝、秦国等,都是史记记载的一些历史。秦国的雕塑上刻有泰山两个字,所以估计雕塑的是秦始皇带领朝臣封禅泰山吧。</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史家,他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史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通过游览,我们能从史圣坎坷的人生,不屈的意志,刚直的精神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名言:</p><p class="ql-block">1,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p><p class="ql-block">2,不知其人 视其友</p><p class="ql-block">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p><p class="ql-block">4,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p><p class="ql-block">5,一生一死 乃知交情,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一贵一贱 交情乃见</p><p class="ql-block">6,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 海河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p><p class="ql-block">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p> <p class="ql-block">芝秀桥,又名芝阳桥,桥下陶渠水,因汉武帝在此采得一枚灵芝,遂易名芝水,桥因河而取名。</p><p class="ql-block"> 据《韩城县志》载,芝秀桥为古韩城交通要冲,最早修建于明隆庆年间,因水毁曾多次重修。1936年,杨虎城与邵力子来韩城,恐古桥残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拨付银币30万重修,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桥为石拱形,5孔,长110米,宽5.2米,两侧设有石栏杆及望柱123个,桂头饰以“瓜果”石雕。</p><p class="ql-block"> 芝秀桥如长虹卧波,迎接着每位来司马迁祠墓的朝觐者。</p> <p class="ql-block">远望祠墓,耸立在高高山岗上。司马迁,韩城人,任太史令,西汉史学家。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毛主席语录:人纵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出自于史记。</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景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毗邻黄河,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迂祠墓为依托,历史悠久,雄浑壮观,是一个集朝圣祭拜、历史熏陶、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此后,宋、元、明、清历代曾多次对司马迁祠进行修葺扩建,景区保存有司马古道、九九台阶、献殿、寝宫、宋塑司马迁坐像、元修司马迁墓,及历代文人骚客题写的碑刻等古建文物。设有司马迁文化系列展,及史记故事、十二本纪景观园等《史记》文化系列展。司马迁祠墓是全国唯一 一处缅怀和纪念史圣司马迁的圣地,被称为“文史圣域。</p> <p class="ql-block">挥毫三千年,一日阅古今。”景区大门前的对联,是在说《史记》之千秋功绩,是在道此地之盛景,一副对联两行字,气势夺人,引人遐思。读此对联,司马迁其人、其所处时代并发生在其身上的诸多故事,不由得就浮上心头。站在这里,那种不同的氛围,那种特殊的气息,使人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感。</p> <p class="ql-block">司马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司马迁祠建于其北侧,又称司马坡。据传其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现存石条为北宋时铺设,原长1500米,现仅存300余米。历经800余年的雨水冲刷,风化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鉴证,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文化系列展。司马迁的一生是悲壮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坚韧不拔之志,为我国的史学和文学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弘扬司马迁精神,促进《史记》研究深入发展,景区设司马迁文化系列展,包括千秋太史公展、史圣济世经展、铁笔写春秋展等。</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到“高山仰止”木牌坊石铺道,为宋代通往长安的古道。在司马古道旁第一台地上建有木牌坊一座,两面题词,前书“高山仰止”,后书“既景廼岡”,为韩城近代著名书法家强汉三所提。</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牌坊。这座木牌坊矗立在司马古道旁,牌坊两面各有题辞。前为“高山仰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ying)行(hang)行(xíng)止”句。意思是高山可以瞻望,大道可以行之。寓意司马迁人格如山,行人敬仰,既有歌颂司马迁之意,亦有告慰司马迁之情。后面的题辞为“既景(yǐng)廼(nǎi,同‘乃’)岡(gān g同‘冈’和‘岗’)”,语出《诗经•大雅•公刘》。诗的本意是歌颂我国农耕文化先祖公刘伟大业绩的一首史诗,写在这里,用以赞美“文史祖宗”司马迁,再恰当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过牌坊为九十九层台阶,表达了韩城人民对司马迁的崇敬。第三台地上建有山门一座。在2005年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时,将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员、书法名家杜穆生所书“史笔昭世”匾额悬挂于此。</p> <p class="ql-block">史笔昭世山门。这是一道通往司马迁祠的山门,初建于宋代,上书“史笔昭世”为韩城著名书法家杜穆生先生所题。《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世界性的文化瑰宝。“史笔昭世”的内涵也正如此。</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祠和司马迁墓都在山上,一眼望去好高啊!九十九级台阶,一边爬一边眺望远方和周边的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不一会就爬到山顶,山顶上很多石碑都刻满了司马迁的诗和作品。</p> <p class="ql-block">九九台阶。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起于一,极于九”,九为最多、最高、无限大,“九五之尊”、“九曲黄河”、“九牛一毛”等便是如此。韩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不但把他的祠墓建在俯瞰山川河流的高岗之上,让他永远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世间善恶,而且将攀登祠堂的台阶,也砌为九十九级,意在颂扬司马迁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赞美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完成《史记》这一巨著,登上了史学和文学的巅峰,正可谓是“史学传千古,神威镇一峰”。</p> <p class="ql-block">河山之阳牌坊为青砖砌成的仿木结构牌坊,牌坊额题“河山之阳”,下有对联曰:“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河山之阳”概括性的说明了司马迁少年时期的活动地域,上下联则赞扬了司马迁写的《史记》可同儒家的经书相媲美,高度肯定了《史记》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登上第五台地,走进额书“太史祠”牌坊大门,就进入祠院。座西面东为三间献殿和三间寝殿。献殿正中有石雕供桌,系清同治年间芝川八社乡廉敬献。供桌两旁有联语,上联“史学传千古”,下联“神威镇一峰”。在献殿罗列着大小57通碑碣,其中一部分是历代修建司马迁墓和祠的纪事碑,最早的一块刻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另一部分碑碣为历代文人骚客咏颂司马迁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登临太史祠山巅,即到祠院。院中古柏参天,周围女墙挡护,远观宛若城堡,走近深感静穆。太史祠献殿、寝宫即位于此。献殿为穿堂式建筑,共五间,是祭祀司马迁的主要场所,保存有同治十二年,老百姓自发捐款修建的石质供桌,有民国35年徐村人敬献的“文史祖宗”牌匾,有徐村人1981年清明节敬献的“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使照尘寰”木刻楹联,还有石碑67通,有记载司马迁祠维修保护的记事碑,有历代文人名士的凭吊吟咏诗作碑,亦有探源司马先祖、考究司马后裔的世系考证碑。</p><p class="ql-block">寝殿是供奉司马迁塑像的地方。三间寝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寝殿匾额题书“君子万年”,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之句,是祈望司马迁子孙蕃盛,福禄无疆。寝殿内有砖基幔帐神龛,龛额匾题“穆然清风”。龛内为司马迁全身坐像,为北宋所塑,像高140厘米,呈坐姿,身着红袍,宽衣博带,显出刚劲不屈、抱负超凡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墓茔位于寝宫后一高台之上。初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当时为一土冢,上植柏树五棵,现余四棵,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墓自殷济创立后,经历了三次维修。第一次是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将墓用砖裹砌。第二次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将倾坍剥落之处予以修复。第三次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将原砖砌未动,用砖从墓外再裹砌了一层,才成为今天看到的八卦墓形状。</p> <p class="ql-block">元修司马迁墓。司马迁墓位于寝宫后一高台之上。初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当时为一土冢,现为砖砌蒙古包形状,上植一柏,枝分为五。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墓的四周刻有八卦图案。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是一部富有辩证法的哲学著作。而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他的墓周,刻上八卦图形,正是对他这种史学思想的诠释,表明司马迁虽然早已作古,但他富有哲理的求变精神,却永存人间。墓前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太史司马公墓”碑一块。</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一部《史记》,单从文学方面来说,司马迁是我们爱文字的人心目中的文圣。读《史记》,那一个个鲜活历经千年的人物,如今仿佛还活着,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地真切,还是那么地传神,如同我们身边的你我他一般。《史记》中的语言,简练干净而又丰润淳朴,疏宕从容而又摇曳多姿,常叫我们惊其为天人!许许多多,有了百分美好、有了高度概括力、有了巨大力量与瑰丽色彩的词语,岂能概括得了《史记》无与伦比的博大与精妙!</p> <p class="ql-block">在酝酿编写《史记》时,太史公三次游历祖国万里河山,广泛搜集历史典故、风土民情,政治、经济命脉。行至长沙泊罗江时,面对滔滔江水,太史公触景生情,放声诵读《离骚》,悲情激愤的泪水洒向江河,在《史记》&lt;屈原列传&gt;里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相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如今读来,可观太史公对屈原的缅怀怜惜之情有多重。太史公行至孔子故里时,他虔诚膜拜孔子塑像,寻访孔子遗迹,在《史记》&lt;孔子世家&gt;里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相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可见太史公对孔子的敬仰崇拜之情有多深。</p><p class="ql-block">太史公修史严谨,论述有据,《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当之无愧。《史记》开辟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历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历史。太史公就是太史公,文韬伟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风追司马,品格永存。离开司马迁祠时,我们又回头望了一眼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的司马迁祠,心中有了许多的触动,有了很多的感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