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的手工打面

半亩方塘铁崖山

<p class="ql-block">上海滩第一面条:浙江“枫桥打面”</p><p class="ql-block">一,“枫桥打面”的今生</p><p class="ql-block">1,“枫桥打面”是浙江省绍兴地区诸暨县(现改称市)一种传统美食,用纯手工特大号擀面杖(大毛竹半支)制作而成,面条劲道韧性十足。</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几乎所有食物都是机械机器速成的年代,一碗纯手工制作的面条,更显难得。</p><p class="ql-block">“枫桥打面”的主材面条是绿色的,耗时、耗力、绝无半点偷工减料才能称得上是“枫桥打面”;烹饪好一碗“枫桥打面”的时间过程,更是诗史级的豪华精致:单独烹制“浇头”就需要十分钟左右,烧好一碗合格的“枫桥打面”至少需要十五分钟以上。</p><p class="ql-block">2,上海人在“枫桥打面”没有登陆上海滩时吃的面条,也有几个老字号和叫得响的品牌,但是上海人烹饪一碗“上海面条”的时间很短,只要把食材、热汤备好,把面条放在烧滚的汤中一分钟左右,即可捞上来放到大碗中,然后把“浇头”摊放在热气腾腾的面条上即可,从顾客喊一声“老板,来一碗肉丝阳春面”,到端到顾客面前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三分钟。</p><p class="ql-block">大凡枫桥人到上海来出差、游玩是万万不吃“上海面条”的,因为和“枫桥打面”比:“上海面条”软绵绵没有劲道,浇头又不是用油锅现烧的看上去不干净、没有食材本身的鲜味。</p><p class="ql-block">二,朱元璋一日两封,“枫桥打面”的前世</p><p class="ql-block">1,枫桥,是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市,县级市)管辖,地处诸暨县和绍兴市柯桥区交界,是一个会稽山深处的有十万人口之大市镇,南宋皇朝定都杭州之际,有一个宫廷面点师因闯下大祸从宫中逃走,流落到枫桥一带乡间后,打面,这种由北方面粉特制的面条,就在枫桥民间流传开来。由于制作复杂,口感滑嫩,鲜味独特,价格偏高,一直只能受到有产阶级的追棒,故而不能大范围的推广。</p><p class="ql-block">“枫桥打面”用料很是讲究:面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纯手工压制、雪菜要刚出腌制缸的,油是要自己熬的枫桥土猪之猪板油、精肉要当天屠杀的枫桥土猪之腿精,然后在专用小铁锅里面爆炒出锅。</p><p class="ql-block">一碗热腾腾的“枫桥打面”便诞生了,三鲜面里有虾有肉,汤少料多;腰花面、鞭笋面都能吃出独特的味道,“枫桥打面”不仅口感滑嫩,鲜味独特,是枫桥人依恋的味道。</p><p class="ql-block">2,相传元未,朱元璋攻占绍兴府之后,于某一日傍晚时分大军经过一山岭之后回望,见斜晖脉脉,金光万丈,太阳欲落未落,仿佛驻扎岭上、好像特地为大军照耀前进的道路,朱元璋一时大悦,遂脱口而出:此乃天助我灭元,太阳都为孤停留照路,封此处为,驻日岭!”于是这条斗折蛇行的岭就有了一个豪气冲天、传承至今的名字——驻日岭。</p><p class="ql-block">朱元璋途经驻日岭后,走约一个时辰左右,来到了枫桥镇上,忽然他们听到一阵“啪、啪、啪”的有节奏的敲打声,从一家小小的店铺里传出来,一行人好奇地敲门探询。</p><p class="ql-block">徐达因怕居民误会,特意报上姓名,说明来意。终于,排门被一扇扇地拿开,一张长方形的木桌子,一根被磨得溜光发亮的竹棍,以及一团和好的面呈现于眼前。</p><p class="ql-block">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让店家做几碗面来尝尝,如果好吃,加倍封赏。</p><p class="ql-block">那店家夫妇一听,忙战战兢兢地动起手来。丈夫开始继续用竹棍“打面”,妻子则从缸中掏出淹制好的雪菜,又拿出了上好的猪油、猪肉,开始爆炒。</p><p class="ql-block">两人都使出了“绝活”。香气顿时从内里小房间中飘出,丈夫也已经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打好的面团切成条状,不一会儿,一碗面出炉。</p><p class="ql-block">徐达示意部下将面盛出少许让店家试吃,朱元璋摇手制止,并挑起面就吃起来。先头一声不吭,“埋头苦吃”,待吃到停下来,一碗面已经下肚,此刻才连呼好吃,有劲道!店家夫妇一碗一碗地将面端了上来,却不料朱元璋及其部将均是草民出身,胃口奇大,各人都吃下两三碗方罢。各个都赞不绝口,店主人夫妇这时才放下心来,手脚比划着向朱元璋等人介绍做面的要诀。</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听懂了店主人的意思,朱元璋示意部将拿来银两,并连连夸赞主人做的面,真是“百吃不厌”、“得胜之面”,等天下太平,还要再来。</p><p class="ql-block">自此,“枫桥打面”的名气开始传开来,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均纷纷涌来,只为一尝那“百吃不厌”的味道,故“枫桥打面”又称“德胜打面”、“太平打面”。</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枫桥乡间口口相传的朱元璋一日二封:先封“驻日岭”,后封“枫桥打面”。</p><p class="ql-block">三,“枫桥打面”在枫桥</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味道却不是一般百姓品尝得起的了,普通百姓只有在招待特殊客人或麦子成熟的时节,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做一回“枫桥打面”。而地主和保长则会常常吃面,当时他们最喜欢去的要数镇上的“车站面馆”,花三个铜钱,吃一碗雪菜肉丝面。看起来价格不高,但对于一年到头只能挣到“100碗”面钱的长工而言,这面也是价值不菲了,解放后,这家历史悠久的车站小店,在90年代初,还轰动一时呢。</p><p class="ql-block">最后还要告诉各位看官,此枫桥,虽非苏州之“枫桥夜泊”诗中的枫桥,但是和中国的二代****有缘:六百多年前灭元兴汉的朱元璋在枫桥一日两封;1960年代毛主席特别为全国乡村治理模范枫桥镇,提词为“枫桥经验”,全国推广,至今不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