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罗次过了端午节,大家还想再去哪里玩玩。我提出两个选项,一是去武定县的水城河风景区,二是去禄丰市的黑井古镇。以我的意愿,想去水城河,因为没去过,而黑井古镇,十三年前去过一次了。但其他人都想去黑井古镇,那就旧地重游,看看这么些年来的变化,也无不可。</p> <p class="ql-block"> 十三年前,是乘火车去黑井的,在黑井站下车,有马车接站,因为火车站距镇上还有约三公里的路程。车脚钱是多少记不清了。这次是自驾游,自然方便多了,但事前不知道通往黑井的公路正在施工,十分难行,在距黑井仅五公里的地方还被阻了一个钟头才放行,幸好河边绿荫蔽日,林间休息也很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镇,先填饱了肚子,然后找住处,从一条小巷进入一家客栈的后门,院中一棵浓荫如盖的花叶橡皮树有似曾相识之感,转到街面一看,客栈招牌谓“盐兴园”,正是当年歇宿的那家客栈。女士们去看客房,才重新装修过,条件不错,于是决定就住这里了。无意间走进这家客栈,却让我与盐兴园再来一次因缘际会,莫非冥冥之中真有神灵安排?</p> <p class="ql-block"> 安置妥当,我权当导游,带着朋友游览主要景点,先从黑井遗址开始。</p> <p class="ql-block">黑牛纪念广场</p> <p class="ql-block"> 关于黑井的由来,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因一头黑牛而发现此处盐矿,不知是真实的历史,抑或仅仅只是一段传说?无论传说的真实性如何,早在西汉时古人即在此掘井取卤水煮盐的史实,却已见之于古籍。古人既将功劳归于黑牛,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简称“黑井”,古镇亦因此而名。</p> <p class="ql-block">黑牛雕塑</p> <p class="ql-block">阿召牧牛而得盐的传说,被画在了一组砺石之上,为黑牛纪念广场增色添彩。</p> <p class="ql-block">参观黑井遗址</p> <p class="ql-block">黑井入口。井内有盐丁背卤塑像,上次来尚可入井参观,今次井口闭锁,不得而入。</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黑井遗址,沿着窄窄的老街去寻旧时的豪宅——武家大院 。黑井的老街老宅保存得比较完好,而且独具持色,墙体和铺路石都是赭色的沙岩,色彩给人以厚重感,但沙岩有一极大的弱点,容易风化,一些老屋墙体已被严重侵蚀,表面风化层轻轻一碰就会脱落,而沙岩石刻碑碣,字迹也显得模糊不清。当地就只有这种石材,别无选择。</p> <p class="ql-block">刘家巷里的进士院。据说明清两朝,黑井出了十三位进士。</p> <p class="ql-block"> 武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咸丰七年扩建竣工,依山势而建,三横一纵,呈王字型布局,由四个天井和一处后花园组成,虽然比不上临安城里的宽宅大院,但足以显示黑井首富的气派。武家堂屋前悬挂的一副楹联,便是这种气派的写照:煮井累银高玉碧,敲诗赌酒小梁园。</p> <p class="ql-block"> 出了武家大院,沿街往北行百十米,便是文庙。文庙一般是县治所在地才会兴建,黑井虽然在民国初年(1913年)曾设盐兴县,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才撤销,并入禄丰县。其实,黑井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远远早于建县。文风蔚然,必基于财源茂盛,方有财力投诸文化教育,小小黑井镇能出十三位进士,实乃教化之功。但黑井文庙在近三百年间屡次被龙沟河泥石流冲毁,又屡次修复。清光绪二十七(公元1901年)五月,龙沟河再次爆发特大泥石流,冲坏文庙,同年即修复。此次重修后,因庆安堤的建成,黑井文庙再也没有被泥石流冲毁,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文庙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文庙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庆安堤就在文庙后方龙沟河南岸,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后屡毁屡修,现存堤为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重修,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成,共耗银三万六千八百余两。庆安堤主体为南堤,长326米,宽7-7.2米,高7至10米,用大块赭色条石砌筑,条石衔接处中间凿燕尾槽,用熔化的铁水浇铸,形成铁锭卯榫,极大的增强了堤岸的整体性和稳固性,从此泥石流的祸害得以消除,故名庆安堤。庆安堤工程浩大,雄伟壮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水利工程之一。然而,这是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后的被动产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是正途。</p> <p class="ql-block"> 从财盛巷经过,一家民宿大门口的楹联引起我的注意:</p><p class="ql-block">烟雨满川把酒凭栏千年盐都容客醉,</p><p class="ql-block">溪声喧夜谈古论今三餐厨味思民乐。</p><p class="ql-block">联首藏有烟溪二字,在黑井,“烟溪”二字随处可见。我猜度是不是龙川江又叫烟溪?这个疑问,后来在参观古盐坊时得到了答案,暂时按下不表。</p> <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我们又出去逛街,向南奔五马桥而去,街头有“锯锅盐”的雕塑,我为大家拍了张卖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五马桥东头广场,一群妇女正在跳广场舞,我们的几位女同胞也加入了进去。男人一般不会,男女有别,这也是一方面。当年,这里是杂乱的停车场,我就是从这里乘班车到禄丰转车回昆明的。</p> <p class="ql-block">五马桥</p> <p class="ql-block"> 五马桥西头立着一块石碑,上镌一副对联,一群游客围着试读,但能读通顺的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联文如上图:</p><p class="ql-block">五马桥桥上瞧风吹桥洞桥不动,</p><p class="ql-block">三清宫宫中躬雨打宫身宫空声。</p><p class="ql-block">我以为,对联可以这样断句:</p><p class="ql-block">五马桥,桥上瞧风吹桥洞,桥不动,</p><p class="ql-block">三清宫,宫中躬雨打宫身,宫空声。</p><p class="ql-block">也可以这样断句:</p><p class="ql-block">五马桥,桥上瞧,风吹桥洞桥不动,</p><p class="ql-block">三清宫,宫中躬,雨打宫身宫空声。</p><p class="ql-block">其实,此联对仗不是很工整,意思也禁不起推敲,只是玩谐音叠字的文字游戏罢了。</p> <p class="ql-block">河滨公园尚未完工,雕塑亦未经修饰。</p> <p class="ql-block"> 翌日,星期天,是黑井赶集的日子,怕车子被堵在镇上出不去,未央和老邹一早就把车开到镇外的停车场泊好。</p><p class="ql-block"> 各自吃过早点,去游览大龙祠。大龙祠在黑牛纪念广场后山半坡上,沿石阶拾级而上,祠前有一平台,于此俯瞰黑井,小镇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大龙祠始建于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后遭兵燹焚毁。康熙元年(1662年)井司聂开基重建。清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勅赐黑井盐水龙王“灵源普泽”匾。皇帝肯动御笔为黑井题字赐匾,因为皇家人吃的也是黑井的贡盐。据史料,清末至民国初年,黑井一地的盐税几占全省税赋的半壁江山,故黑井又有盐都之誉。</p> <p class="ql-block"> 游完大龙祠,还有两个景点:古盐坊和盐源谷。景点在两公里外,雇了一辆马车代步,往返每人十块钱。</p> <p class="ql-block">街边谐趣</p> <p class="ql-block"> 古盐坊是唯一保留下来供游客参观的制盐作坊,包括晒盐棚、晒卤池、煮盐炉灶。晒盐棚起过滤作用;晒卤池则蒸发水分浓缩卤水,同时,由于比重不同,盐硝之类的伴生物也自然析出;煮盐一排小锅,逐锅舀递,卤水越煮越稠,最后并入大锅,遂成盐沙,冷却板结,还得用大锯锯开,分割成两半或四瓣,才方面运输,那时都是用马驮。</p> <p class="ql-block"> 古盐坊布置了一间展室,关于黑井人物,一位叫马守正的回族地方官员在黑井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五马桥是他主持修建的,在制度和文教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黑丼有彝、汉、回等族群,难免为争盐利而起冲突,他定下了彝、汉、回各取卤三日,第十日为市的规矩,从此纷争平息,各族和平相处,黑井得以稳定发展,其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距古盐坊数十米处即“盐源谷”,据说此处山谷里有盐井十多口,统称白石泉井。</p><p class="ql-block"> 我与古盐坊的工作人员攀谈,询问烟溪是否龙川江的别称?解释是烟雾笼罩的山谷。清代为黑井盐业鼎盛时期,全镇有五十多口盐井,六十多家灶丁,可以想象家家点火煮盐时的景象,整个黑井烟雾弥漫水汽蒸腾,久不飘散,故称烟溪。这个雅致的名字其实是有出处的,唐代钱起 《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诗云:“霞景已斜照,烟溪方暝投。”宋代张先 《御街行·送蜀客》词亦云:“画舫横倚烟溪半,春入吴山徧。”</p> <p class="ql-block"> 将要离开黑井返回昆明了,现时在集市上买些油桃、洋芋、糯包谷之类的土产,精神和物质双丰收,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去黑井,一道赭色沙石磊砌的城门拦住去路,出示老年证可免费,否则须买门票。如今,黑井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城门外添了旅游服务设施和标志,但却不用买门票了,甚至无人值守。</p><p class="ql-block"> 一株高高的棕榈树与景区标柱相伴而立,从未剥离的棕披将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呈现一种原生状态。黑井古镇犹如这株棕榈,古风古韵浓郁,算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镇了。但愿疫情过后,古镇的旅游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古韵悠悠,蕴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黑井古镇!有生之年不知还会不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8月于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