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317第五天

大山无语

<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吃火锅,今天早上火锅汤煮面条,饭后五点半从孟家塬村出发,五点半到麦积区住进旅馆,二人间三十元,骑行一百零九公里。</p><p class="ql-block"> 早上一路顺渭河310国道,起伏路,连续上坡下坡,经过吴砦乡 ,元龙镇,三岔镇,中午十二点半多伯阳镇,骑行九十公里,在一家新疆回民饭店吃饭,羊肉新疆炒拉条,可以免费加面,吃饱喝足,饭后一点多开始找地方午休,距路边稍远点地方冷库旁边,看到有阴凉地方,我俩开始午休,非常安静,凉风刮住着非常舒服,一觉醒来三点多,烈日当空我俩开始爬坡五公里,下坡五公里,继续骑行到麦积区住下,明天游览麦积山。</p> <p class="ql-block">甘肃段隧道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  吴砦古城</p><p class="ql-block">吴砦古城位于甘陕交界、渭河南岸,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一个乡,占地120余亩,为北窄南宽的不规则梯形。它背靠野鹤山,东傍秦岭河,西北临渭水,为南宋抗金名将吴璘所筑,距今已有860余年,曾是陕甘渭河峡谷之间的咽喉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悬崖上的抗金古城”。</p><p class="ql-block"> 吴砦宋朝时从陕西通往四川的[1]要塞,金国因在东部战场遇到岳飞、韩世忠等抵抗无法南下,便想从吴砦进四川,然后进攻杭州。没想到途中遇抗金英雄吴璘。吴璘、吴玠、为静宁人,以良家子从军,击西夏,讨方腊。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31年),吴玠、吴璘于宝鸡、凤翔、富平一带抗击金人,不时取得胜利,并收复陇右失地。为保卫南宋政权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曾任陕西诸路都统制、镇西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等职。吴璘为防金国毁约,选择此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安营扎寨,因此得名吴砦。砦即寨意,为宋朝时地名常用字。吴砦建城距今已800多年了。筑城后,吴璘军队常在东西河滩操练兵马,故当地群众一直把这一带河滩叫东、西校场。公元1168年,吴璘逝于汉中,吴砦守卫将士为祭祀之便,在秦岭南坡松树沟口建立衣冠冢,立“吴将军之墓”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吴砦城设三岔厅署,为县级建制,遂建城隍庙,祀汉忠烈纪信将军。公元1790年,州判纵司燖建三岔镇牌坊,并陆续建戏楼、水陆寺、娘娘庙、春台观、火神庙、龙王庙等。从此,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不绝于道。吴砦成为当年入陕通川的水陆交通要道。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军三万余人攻破吴砦城,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三岔厅并入天水县(今水市),1928年,杨二攻破吴砦城,焚毁三岔厅署。</p><p class="ql-block">陡崖上的古城</p><p class="ql-block">渭河川道在此处陡然变得宽阔,吴砦从秦岭滑落下来,长长地伸到渭河边,突兀在渭河川道之中,像一条长龙伸出的舌头,北头宽不过200米。吴砦古城就建在这个长舌的尖部。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站在吴砦之上,视野开阔,远山近原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因为它太高,310国道过往的人不易发现它,因而少有人造访。没人想到吴砦会在陡崖之上,四下环顾,除了崖上能看到几栋民宅,其他地方再也看不到建筑,沿着一条坡度很大的路上到顶,才能发现上面密集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古城历史</p><p class="ql-block">模糊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古城里住着一个阎姓家族,伴随着吴砦产生、沉浮,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千年。80岁的阎璧钰手捧发黄的家谱告诉记者,吴砦的阎、秦两姓人都是抗金“烈士”的后人。</p><p class="ql-block">阎家祖先阎晋,祖籍南昌,乃南宋一不知职位高低的太尉,因金兵侵犯,阎晋辞去太尉之职,担任军事参谋,与御史秦钜、将军吴瞒,前往甘陕交界处抵抗金兵,获胜得皇帝赏赐后,为防金兵再犯,继续留守吴砦。不料金兵再犯,而宋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战败,吴瞒阵亡。阎晋、秦钜为义节而自刎。阎、秦、吴三姓后嗣寄居吴砦。</p><p class="ql-block">秦钜,是南宋声名显赫的秦钜其人。他是秦桧的曾孙。由于受秦桧恶名的影响,他虽然文武双全,才是个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南)通判。嘉定14年,即1221年,金国侵犯至淮南,秦钜与郡守李诚之竭力捍战。因守将怯弱弃城逃逸,金兵乘机破城,秦钜和李诚之率领身边所随之兵与敌巷战,直到士兵几乎全部死伤,李诚之引剑自刎。秦钜回到官府,令部下点火烧毁仓库,自己投身熊熊烈火中的屋内自焚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也在这次战斗中献身。秦钜被封义烈侯。《宋史》忠义卷中,特记了他一笔。只是秦桧的曾孙秦钜自焚时间比吴瞒病逝时间晚了53年。所以,这个秦钜不可能跟随吴瞒抗金。阎璧钰所说,依据的是其保留的阎家家谱。这个秦钜究竟是不是阎氏家谱中所记载的秦钜?吴砦秦姓人究竟是不是秦桧的后代?这些问题只有等待历史学家考证了!</p><p class="ql-block">曾经有过辉煌</p><p class="ql-block">吴砦的历史,这里的老人非常自豪。他们说,当年其他县衙老爷到州府只能走偏门,吴砦老爷到了州府,和知州一样,州府要亮中门。</p><p class="ql-block">64岁的老人王孝弟说,吴砦古时为川、陕、甘交通要道,由于周围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僻,时有土匪出没。抓住了土匪,押送天水途中容易被土匪劫走。到了清乾隆22年,即公元1757年,经陕甘总督黄庭桂、甘肃巡抚吴达善和秦州知州商议,奏请朝廷批准,在吴砦设立了三岔厅,派州判分任,具有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他的级别高于一般县衙。</p><p class="ql-block">为了说明吴砦曾有的辉煌,70岁老人张世诚拿出他保留的一份清朝的公文,上有“秦州直隶州三岔分州”字样。</p><p class="ql-block">“天下衙门朝南开”,但“三岔厅”的衙门坐南向北,这是由于吴砦地势南高北低。其占地15亩,6进院,有大堂、二堂和东西小院等衙舍30多间,有吏役50余人。可惜在清末时,衙署被土匪焚烧。民国政府建立后,秦州直隶州改为天水县,但三岔厅保持到1927年,国民党政府才撤销三岔厅,设立三岔警察局,职权与三岔厅相当。1929年,三岔并入天水县,三岔警察局改为天水县警察局。至此,维持了172年的三岔厅完全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吴砦民间文物</p><p class="ql-block">当年古城四面有城墙,东、西、北三面为天然悬崖,南城墙外有人工深壕。王孝弟说,他小时候,城墙还基本完整,墙头宽度足以使架子车通行,墙头两边有女儿墙,他经常在墙上跑着玩。到了五六十年代,开始用城墙土平地、修建学校,私人盖房也用城墙土,甚至有人尝到甜头,挖城墙土当肥料上到地里。古城墙就这样在30多年时间里迅速瓦解,到1990年只剩下一节三四十米的城墙。原先众多的古建筑,也只剩下东门、牌楼、城隍庙、水陆寺、春台观等。1990年,成立了以赵宝科为首的民间文物保护小组,协助政府保护吴砦古城,他们阻止了挖城墙行为,先后集资维修了水陆寺、城隍庙、春台观。</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春台观,它与宝鸡的金台观、天水的玉泉观合为西域故道上的三观。观内的药王洞里,还保留有中国历史上10大医圣张仲景、孙思邈、扁鹊等的画像壁画。</p><p class="ql-block">走进吴砦古城的农家院落,不仅能看到清朝时的民居,更多地看到的则是他们所使用的上百年的家具。无论家庭贫富,几乎都有中堂,而且家境和中堂档次高低无关,有的旧土房里面的中堂是有价值的古董。有人甚至有清朝时的官帽、帽架、帽盒以及清朝出版的佛教经书。</p><p class="ql-block">吴砦人非常珍视古城的遗留,有一个老人说,他们有一个胸前有盘龙图案的老戏装,来了6个河南人要收购,说是用一个新龙袍戏装换,再给300元。他拒绝了。因为这是祖先留给大家的,自己无权出卖。</p><p class="ql-block">难舍古城</p><p class="ql-block">尽管崖下310公路上满载各种现代食品、服装的车辆来来往往,但吴砦人还自制腊肉,吃制作起来工艺复杂而味道鲜美的土豆丸子、土豆搅团、土豆糊拉子、土豆琼琼,还有玉米面做[3]的驴打滚、节节子,有人还穿羊毛擀的毡靴。</p><p class="ql-block">古城里没有僧人和道士,但有人会念经,而且保有古老的韵调。据阎璧钰说,这种韵调,是一辈辈口传心记流传下来的,他们曾出去到许多寺院交流,都没有发现像他们这么丰富的韵调。</p><p class="ql-block">共15张</p><p class="ql-block">吴砦历史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吴砦一年有4次庙会:农历二月二的药王洞会、三月二十二的圣母会、七月十二的龙王会、十月十八的城隍庙会。最热闹的是城隍庙会。</p><p class="ql-block">虽然310国道边出行方便,还可以针对来往车辆开店铺挣钱,但吴砦人还是愿意挤在古城里“守穷”。赵宝科说,他们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元。</p><p class="ql-block">不知他们是割舍不了吴砦曾有的光辉历史,还是因吴砦曾有的辉煌而傲视一切。</p><p class="ql-block">吴砦在宋、元、明等多个朝代,曾归陕西管辖。其与陕西的关系十分密切。自古大量凤翔“陈村酒”运往这里,当时没有大路,有钱的商人运输靠骆驼和骡马,没钱的就靠人背。吴砦群众不仅喜欢听秦腔,而且在城隍庙会上,从凤翔请戏班子,近年来,城隍庙会组织戏班子的事交由陕西人承包。正月十五闹社火时,陈仓区凤阁岭镇的社火队前来助兴。</p><p class="ql-block">受吴砦影响,凤阁岭等渭河对岸的陕西乡镇尽管经济相对落后,但群众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不惜资金和人力投入。</p><p class="ql-block">吴砦隍庙文化节</p><p class="ql-block">三岔乡吴砦古城隍庙文化节会创自1996年,秉持“开放开发、合作共赢”的办会宗旨,突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商贸交流”主题,集祭祀礼仪、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经贸洽谈、餐饮娱乐等活动为一体,是麦积区东部对外开放、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弘扬三岔历史文化、扩大区域交流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吴砦古城知名度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了解,节会为期十天,以商品物资交流展销和大型秦腔演出为主,期间还安排了城隍庙民间祭祀仪式、麦积区文化下乡活动文艺演出、焰火晚会、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招商引资及项目洽谈会、吴砦古城暨三岔厅文化交流研讨会以及农民文艺调演等。</p> <p class="ql-block">  兴国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新华街文化广场北侧,原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建于元代至顺年间(1330年-1332年),明代列为秦安八景之一,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由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韦驼)殿、钟鼓楼和主体大殿般若殿组成,兴国寺主体建筑般若殿保留了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是甘肃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为研究元代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兴国寺,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局结构建筑风貌檐石筑围墙保护状况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历史概况</p><p class="ql-block">兴国寺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在秦安县城北街。元至顺年间 (1330 - 1332年),规模初具。明嘉靖年,中垂邑人胡缵宗题其寺额“兴国寺”,又书“般若”二字于大雄宝殿门。</p><p class="ql-block">兴国寺</p><p class="ql-block">兴国寺起初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刹,寺内有大雄宝殿 (即“般若”殿)一座,殿正中置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侧有观音菩萨像。左有伽蓝殿,右有菩萨殿;中左有钟楼,中右有鼓楼,门前有金刚殿,门侧有天王殿。寺置两道门,头门有金刚2尊,二门有天王4尊。</p><p class="ql-block">布局结构</p><p class="ql-block">再进直接佛完,龛前有接引佛,完后有韦驮菩萨。迄南即钟楼和鼓楼,迤北还有文昌宫、圣母宫和、长官殿等。整个寺庙殿宇雄壮,佛像森严,建造奇巧。[1]</p><p class="ql-block">兴国寺座东朝西,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韦驮殿、般若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伽蓝殿、菩萨殿。般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带廊,前檐显五间,单檐歇山布瓦顶,采用琉璃花脊,瓦顶正脊中施琉璃脊刹,刹下有兽面座,上有宝珠(已失)。</p><p class="ql-block">般若殿</p><p class="ql-block">兴国寺,正脊饰龙与西蕃莲等纹,两侧按等距离设置狮、狗、虎等蹲兽。垂脊饰水纹,上有蹲兽二枚,戗脊上亦有蹲兽二枚,端部各设嫔伽一尊,子角梁端用绿琉璃套兽。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采用了元代的斜梁构件。</p><p class="ql-block">建筑风貌檐</p><p class="ql-block">兴国寺,般若殿前檐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计心造,每补间施一攒,补间铺作增出45度斜昂,转角铺作除角昂、搭角闹昂和正出昂外不施斜昂,昂头为如意状,耍头刻云形,前檐令栱和外跳瓜栱、慢栱的正面刻卷草纹装饰,两山和后檐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里转偷心造双跳华拱,为使前檐斗拱与两山和后檐斗拱至令拱上找平,前檐柱头标高随之下调。</p><p class="ql-block">兴国寺</p><p class="ql-block">大殿用檐柱四根,当心间两根浑圆硕大,柱头卷刹为覆盆状,柱身下用素面圆形柱础,四根角柱最为粗大,以增加建筑四隅的强度。四根角柱明显高于檐柱,有显著的“柱侧角”和“柱生起”作用。般若殿外观雄浑稳定,轮廊协调秀美。大殿栏额上方,悬挂胡缵宗所书的“般若”匾额,字迹古朴雄浑,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石筑围墙</p><p class="ql-block">兴国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硬山布瓦顶,无斗拱。金刚殿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悬山布瓦顶。</p><p class="ql-block">兴国寺,檐下施五踩单昂斗拱,各补间用一朵,钟楼鼓楼面阔进深各一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梁架进深四椽,平梁用抹角梁承托,柱头间以“T”形兰额普柏枋连接,檐下施一斗二升交梁头,无飞椽。下层四面是石筑围合墙,上层施木楼板,不施楼梯。</p><p class="ql-block">兴国寺,接引佛与韦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坡单檐硬山布瓦顶。梁架进深三椽,四架梁前后用二柱。西立面为清水砖墙到顶,中设板门,门上有安维峻书“法界西天”横向题额。东立面出檐,明间为门,次间施槛窗,正脊施花脊。[2]</p><p class="ql-block">保护状况</p><p class="ql-block">兴国寺自建成以后,历代都有修缮。明万历年间,秦安知县赵汴重建,清代乾隆时期曾有修葺。</p><p class="ql-block">兴国寺</p><p class="ql-block">1920年遭地震,殿宇多处倒塌倾斜,1937年由秦安县佛教协会组织修缮。</p><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修缮时,在伽蓝殿发现了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的木刻题记,1974年修缮时又发现了“元至顺年建”的木刻题记。</p><p class="ql-block">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兴国寺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0余万元,对兴国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兴国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它是甘肃省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疆羊肉炒拉条,免费加面。</p> <p class="ql-block">  骑行日当午,汗滴骑行路,谁知骑行苦,天天皆辛苦。</p> <p class="ql-block">一点树荫凉快一会 ,累了照相,自行车还倒地了。</p> <p class="ql-block">五公里上坡到上坪山,可以一览众山小了,烈日当空,基本没有树荫,照在身上自己补钙,五公里下坡,坡陡不敢大意小心下坡。</p>

吴砦

三岔

兴国

古城

秦钜

般若

城隍庙

进深

渭河

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