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1948年出生于北京,如今75岁,也可以忝称是个“老北京”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打小就听过关于老北京的城门有所谓“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此外,在说到为了办一件事跑了北京城许多地方时,常用“四九城都跑遍了”的说法。但是我始终没有确切地知道这“内九外七皇城四”具体都是指的哪些城门。</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一本名曰《帝京拾趣》的画册,总算搞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明清两朝的经营,北京城形成了完整的四重城垣的结构,即自里而外分别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p> <p class="ql-block"> 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朝24个皇帝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落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旧时北京城四座城垣的中心。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建,始成今天的格局。其城垣东西垣各长960米,南北垣各长760米,四面开午门(南)、神武门(北)、东华门(东)和西华门(西)。 </p> <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清末的神武门。</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p> <p class="ql-block">西华门。</p> <p class="ql-block"> 其中,午门和神武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也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建成时叫玄武门,清康熙朝重修时,因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称神武门。整个城池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 000多间,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p> <p class="ql-block"> 皇城</p><p class="ql-block"> 皇城,环绕在紫禁城之外,是一座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是旧时北京城四座城垣的第二重。它与紫禁城同时落成,历明清两朝,经多次维修改建,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皇城为甲字形,东西长约2 500米,南北宽约2 790米。四周围以红墙,设大清门、天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等7门,共占地6.9平方公里,其中,大清门、天安门和地安门均位于北京城南部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旧称承天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清顺治八年重修后改名天安门。新中国建立以后,1952年和1970年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缮。</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皇城正门。</p> <p class="ql-block"> 大清门位于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明时称大明门,清顺治元年改称大清门,民国元年改名中华门,1959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皇城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 门分别位于天安门前面的东、西两侧,已于1952年拆除,地名亦不复存在,但长安街则因“长安”两字被保留下来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皇城长安左门。</p> <p class="ql-block">皇城长安右门。</p> <p class="ql-block"> 地安门,明代旧称北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1955年拆除。近有传闻地安门要重修,但为了不影响交通,重修的地安门并不在原址上,而是放在附近不妨碍交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地安门十字路口南面东西两侧已经重修了雁翅楼。</p> <p class="ql-block">皇城地安门。</p> <p class="ql-block">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垣偏南,1912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皇城东安门。</p> <p class="ql-block">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垣偏北,1950年拆除。东安门、西安门两城门所在地的地名今仍在。</p> <p class="ql-block">皇城西安门。</p> <p class="ql-block"> 如今所说的“皇城四”指的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不是“皇城七”呢?我没有查到根据。据我推测,可能是因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大清门所包围着的仅仅是现在天安门广场这一块,所以就给简化了。而且,要是说“内九外七皇城七”听着也别扭。</p> <p class="ql-block"> 内城</p><p class="ql-block"> 内城城墙是明朝在元大都城墙的基础上经多次改建而成的。周长40里,共设有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等9座城门,其位置大体与原东城、西城两区相当,二环路和地铁2号线基本上沿过去的内城而建。</p><p class="ql-block"> 城墙内心为夯土,内外壁下均以条石为基础,上则包砌城砖。根据文献记载,北京内城城墙内侧高平均为10.35米,外侧高平均为11.39米,顶厚平均为14.64米,墙基厚平均19.28米,其中以北垣最厚且最高(按外壁计),看来与防御需要有关。</p><p class="ql-block"> 清时在北京内城居住的多是皇亲国戚,满族高官,这里府园遍布,胡同密集,形成了很独特的京味文化。另外,清朝时,京城设有“九门提督”一职,如果我分析的没错,它应当是负责内城这9个城门的防卫之责。</p><p class="ql-block"> 内城这9个城门中,只有正阳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正阳门,俗称前门,位于内城南垣正中。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原是通过瓮城连在一起的,现在所见的正阳门箭楼是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的,添建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了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与前门大街五牌楼。</p> <p class="ql-block"> 崇文门,明初称文明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后改为现名,民间俗称哈达门、海岱门,位于内城南垣东侧,1920年拆除箭楼,1950年拆除瓮城,1968年修环城地铁(即如今的地铁2号线)时拆除城楼。</p> <p class="ql-block">崇文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朝阳门,原称齐化门,明正统年间重修后改称现名,但解放后仍有很多老北京人称其为齐化门,1915年拆除瓮城、闸楼,1953年拆除城楼,1957年拆除箭楼。</p> <p class="ql-block">朝阳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东直门,旧称崇仁门,位于内城东垣北侧,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缮后改为现名,1915年拆除瓮城、闸楼,1927年拆除箭楼,1965年拆除城楼。</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安定门,位于内城北垣东侧,1915年拆除瓮城、闸楼,1969年拆除城楼、箭楼。</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1915年拆除瓮城、闸楼,1921年拆除城楼,现箭楼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德胜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 西直门,旧称和义门,位于内城西垣北侧,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缮后改为现名,1969年为修环城地铁而将箭楼、瓮城、闸楼和城楼一并拆除。</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闸楼及附近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阜成门,旧称平则门,明正 统四年(1439年)修缮后改称现名,位于内城西垣南侧,1935年拆除箭楼、闸楼, 1953年拆除瓮城,1965年拆除城楼。</p> <p class="ql-block">阜成门城楼和箭楼。</p> <p class="ql-block"> 宣武门,旧称顺承门,民间俗称顺治门,位于内城南垣西侧,1927年拆除箭楼、闸楼,1953年拆除瓮城,1965年拆除城楼。</p> <p class="ql-block">宣武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前门至宣武门之间南城墙外景。</p> <p class="ql-block"> 外城</p><p class="ql-block"> 外城最初没有。明代初期,国势强盛,永乐皇帝对蒙古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亲征,问题尚不凸显。后来明朝实力衰弱,多次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至嘉靖年间,遂有官员建议增建一圈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但因资金不足,由严嵩建议改变了设计方案。最终的外城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成,抱京城之南,长28里,设有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东便门等城门。</p><p class="ql-block"> 居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曾于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时,作为解放军入城式的起点。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城楼则于2004年复建。东便门和西便门也都于近年修复了,其他城门则已不在。</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永定门箭楼、城楼、翁城全景。所谓瓮城,是指箭楼和城楼中间的那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东便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西便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广安门箭楼上看外城城垣。</p> <p class="ql-block">广渠门城楼和箭楼。</p> <p class="ql-block">左安门箭楼。</p> <p class="ql-block">右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目前,北京还可以见到的城门楼,包括前门箭楼、德胜门箭楼、永定门城楼、东便门城楼和西便门城楼。另外,西面连接内城和外城的左安门角楼也于前两年重建,它是依据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和1949年及1955年北京地形平面图,并参照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上世纪二十年代拍摄的一张角楼照片复建的,位置在南二环护城河内侧,东南转角处河道岸坡上。</p> <p class="ql-block"> 北京现有地名中还有几个门,但都不是明清时期城墙的门。</p><p class="ql-block"> 健德门和安贞门原是元大都北部城墙的两个城门。明建城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整体南移,这两个城门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建国门和复兴门原是日伪统治时期兴建的城门,是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一处缺口,当时分别叫启明门和长安门。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改称建国门和复兴门。</p><p class="ql-block"> 和平门建于民国时期(大约是1926年),位于前门和宣武门之间,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