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印象之一魁星楼

胖鱼虫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在全国各地许多城镇都能见到,有些还是当代复建,且已经是许多城市的名片、风景区。在井陉,估计很多人包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知道,井陉曾经有过魁星楼。我对井陉魁星楼的认识,始于编写《井陉印象之一天长古镇》这篇文章,对天长镇(旧城关)魁星楼才有了初次印象。终于在一次在翻看井陉老照片中,再次见到了民国时期拍摄的魁星楼风姿,才勾起我重新认识它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 </p><p class="ql-block">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楼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看见魁星的造像就如同看见“魁”字。 每逢考试时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笔,左手捧一斗四处巡视,据说斗里是众考生的姓名,如果有幸被魁星那支笔点中者就可以金榜题名、独占鳌头。</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网上找到的魁星楼里供奉的魁星。</p> <p class="ql-block">  今年自年初以来,井陉天长镇东关村成为周边多年不见的热闹之地。为吸引更多人的到古镇游玩,村中整顿净化环境,修缮旧房,沿街张灯结彩,张贴历史资料。上演霍督堂还乡情景剧,组织渔家乐、拉花、社火、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招来附近很多人汇集与此,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好不繁华,成为最新网红打卡地。2022年5月2日,为欣赏家乡变化,与朋友相约,驱车回到老家东关村。</p> <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小南门前,面对观音阁周边新变化之时,观音阁旁,城墙台基之上旧魁星楼之景象跃然脑海。</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拍摄于民国的小南门照片,左侧为魁星楼,右侧为小南门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位于天长镇城内旧城墙东南角的城墙台基之上,巽位,为角楼。魁星楼为四角攒尖顶式楼阁建筑。共有二层,下层祭祀魁星,上层为亭,可览风光。清雍正版、光绪版《井陉县志》,民国版《井陉县志料》均有记载,魁星楼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苟文奎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邑进士吴迪倡阖邑同志捐资重修。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县吴茂陵动文昌书院积谷,重建。道光年间重修。在民国版《井陉县志料》中,对魁星楼记载为:“在治城上东南隅,今已破碎不可居”。</p><p class="ql-block"> 民国版《井陉县志料》成书于1934年,当时,魁星楼虽已破碎不可居,但仍存在。且有心人虽拍摄小南门,但却将已破损的魁星楼容貌留下了珍贵的影像。随后,又找到第二张位置基本相同的照片,也是可贵。但之后就看不到了,经考证,魁星楼应毁坏于日军侵占的抗日战争时期。现在,只剩下魁星楼的台基了。</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第二张照片,左为魁星楼,中间为小南门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  现在,只剩城墙而见不到魁星楼了。</p> <p class="ql-block">  据清雍正版巜井陉县志》记载:“嘉靖间知县苟文奎视事,谓环陉皆山,面绵河,从西折而东北堪。舆家所谓“五马砂腰带水也”。第山势右高左下,而水湍急有声,安望地灵人杰。遂于城东角构楼一座。楼成,进诸生告曰: “二十年必有文明之兆。”至万历癸酉[1573年]三月,楼中火光亘天,秋闱,霍鹏、李邦平同举于乡。适二十年之数,其验如此”。</p><p class="ql-block"> 进一步解释以上内容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井陉知县陕西苟文魁初到井陉时,得知井陉科举历为不盛,深感叹息。苟文魁精通风水学说,见井陉皆山环绕,绵河从西折而东北,腰带水也,是风水佳地。状如官员玉带,风水学上腰带水为之吉水佳地之貌。但是也有不理想之处,即境内山势右高左低,即谓白虎胜于青龙,再加上绵河水流湍急有声,皆为不利之处。于是,苟文魁便选择城的东南角巽位建角楼一座,并称魁星楼,以抬高龙位,利于井陉科举事业。魁星楼建好后,苟文魁对井陉县儒学众人道,今天我建此楼,绝对可以振兴井陉科举。你们看二十年后必有应兆。到到万历元年霍鹏与李邦平果然同中举。次年二月井陉隆庆四年举人北关人于翰考中进士。三年后万历五年1577年霍鹏以三甲第十七名成绩考中进士。恰好是二十年的时间,苟文奎当初说过的话应验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当时苟文奎建魁星楼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兴文运,二是镇风水。科举起于隋代,盛于明清。因魁星楼和士子科举密切相关,因此,魁星楼多建造于明清时代,并多作为文庙的附属建筑而存在,然也不乏“有将魁星阁建于城墙壁之上者,取其照耀一方之意”(《中国古代建筑辞典》1992年版)。因此,现存许多明清时代所建魁星楼多建在古城墙壁上。</p><p class="ql-block"> 此外,根据《易经》八封的方位,巽位于东南,古代风水文化认为,巽方有高楼或高塔,可促进当地教育兴盛、文化发达、科甲大发。道家学说认为,巽位有一种莫名的光亮,魁星楼建在巽位,昭示前途光明。</p><p class="ql-block"> 所以,也就让人理解了为什么苟文奎县令在城墙之上建魁星楼,为什么选择巽位即城的东南方建魁星楼了。</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清雍正版《井陉县志》书中的城郭图,东南角可见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  同时,魁星楼能在天长古城墙东南角屹立近400年,除了提振文运的思想驱动下,以及吴迪、吴茂陵等几代人努力下重修、修建外,还与城墙为石制城墙,基础牢固、防洪水冲塌等因素有着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天长古镇自古为军事重镇,古城墙始建于唐末。据清雍正版《井陉县志》载:唐末天长城已初具规模,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增强抵御元朝势力的卷土重来,重新修建,设土城。该城北面傍山,为连绵起伏山岭,沟壑纵横。东南西三面濒临绵河。水流东西,形成天然屏障。形成了天长古镇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城墙周围长三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厚半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墙被河水冲坏,知县刘汝弼葺之。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城墙复坏,奉保定巡抚丁汝夔之命。由固关管关通判窦仁督同晋州州判陈爵重新修葺,并将南城墙和东城墙砌为石墙,高厚如旧。让夯土之墙,从此变成了砖石铠甲。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县钟遐龄又于南西二门外增加瓮城(大城门和月门)各一,弩台十九座。瓮城之门,东曰“东聚”,西曰“镇武”、南曰“会源”,东另辟一门,曰“宁河门”。天启元年(1621年)知县罗懋汤以南城墙地形狭隘,屡被水患,重修南门正门“文明门”,于水门与正门之前,上建览秀楼、下筑石堤。此后,明崇八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雍正五年,咸丰四年至清末历有修葺,城日臻完善。</p><p class="ql-block"> 仔细阅读上段文字,你是否会意识到魁星楼的建造还是很巧合的,也许也是恰到好处。原城墙为夯土建筑,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南城墙复坏,奉保定巡抚丁汝夔之命。由固关管关通判窦仁督同晋州州判陈爵重新修葺,并将南城墙和东城墙砌为石墙,高厚如旧。而建造魁星楼的时间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也就是在由夯土墙改为石墙后的第11年,新上任的县令苟文奎为提振文运,依风水,在城墙之上的东南角建起了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从此,环看天长古城墙,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墙风景。城墙之上,西关城上有二层阁楼,西南角有三官庙,大南门有览秀亭,东南角有魁星楼,东关城上建二层阁楼,小南门上有观音阁。一眼望去,亭台楼阁连连,飞檐斗拱天地!</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这样美丽的景致现在看不到,只留下了大南门的览秀亭与小南门的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  魁星楼建在城墙之上,文人士子们怎么才能登上魁星楼,是我曾经的疑惑。最初,是看到了魁星楼下南侧城墙上有两个由鹅卵石构建的类似拱形门洞的石墙,认为这两个拱形门洞或许曾经就是登上城墙的通道,只是因没有魁星楼而被封,但一想也存在战时不安全的问题又被否定。</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疑惑在见到蔡志义老前辈后,才有了满意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城墙上类似拱形门洞的构造,并非是登上魁星楼而留下的门洞。而是一种建造需要,天长镇的城墙是由成干上万块河滩中的鹅卵石与加工好的石块搭配垒砌而成,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怎么才能做到不会塌陷更加牢固呢?聪明的砌墙师傅先垒出一个拱形门洞,再在门洞内、外垒砌石块,这样垒砌出的石墙坚固、耐久。其原理就是类似于拱形桥梁,通过拱形桥面的压力分散,能够减轻上部石块对下部石块的压力,从而保证了墙面的安全与稳固。这样的建构法,体现了井陉人民的智慧,且在天长镇的古城墙上还能见到几处。</p><p class="ql-block"> 登上古城墙而登魁星楼的通道,除了在大南门可登上外,距离近且方便的通道在东城门内路南,也就是下图中一间门市房的位置,原有台阶可登上城墙,近可到东城门阁楼,南行可登魁星楼。</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东城门,东城门城墙上原建有两层楼阁,城楼规模最大,为歇山飞檐二层楼阁式建筑。据说毁坏于文化大革命,实在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东城门里,北为皆山书院,南有台阶可登城墙。</p> <p class="ql-block">  至此,不得不重提那位初建魁星楼的县令苟文奎。苟文奎,明举人,陕西狄道人,即今天的安徽临洮县人,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六年任井陉县县令,民国版《井陉县志料》对他评价是宽和仁惠。但经过我的资料查阅,以为该县令不仅是宽和仁惠,他为井陉的教育事业可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苟文奎在做井陉县令期间,不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建起了魁星楼,而且还在行动上办起了有记载以来井陉县第一个书院,陉山书院,也是石家庄古书院“皆山书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井陉知县苟文奎动议,在天长城内文庙东北陉山驿旧址上新建陉山书院。“陉山书院”为二进院,占地十亩,是现存古“皆山书院”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建)。兴建理由是因为生源大量增加,其次也是“文在东”的内城规划。有资格跨进这个门槛的都是经过选拔考试,等同于乡试之前的“预科班”。书院成为周边士子们十年寒窗、一登龙门的原始跳板,求取功名的人会慕名而来,云聚于此。因此,由于儒学复兴,孺子有为,私塾教育雨后春笋般兴起。</p><p class="ql-block"> 据《井陉县教育志》记载,在汉唐时期井陉县教育就有一定程度发展,可惜,因年代久远已无资可考。据雍正《井陉县志》载,井陉县于宋代建立学宫,大兴教育,元代战乱,学宫衰落。明代复兴,建“陉山书院”。及至清,井陉书院几经迁徙,几度更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县令周文煊在县城(天长镇)东三里之东山巅文昌阁旁建“东壁书院”。康熙四十年,知县高熊征修葺“东壁书院”,增其旧制,竣工后,颜其额曰“文昌书院”,名其堂日“乐育堂”。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知县周尚亲复将书院建于县城东门内,题名“皆山书院”,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废止。官办书院教育即科举教育在井陉历时近千年,但由于民众生活困苦,难得有入院读书之机会,能进书院者寥寥无几。明清两代,井陉书院考取进士9名,举人63名,贡生255名。</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2014年法文版《正太铁路》中井陉学宫照片,拍摄时间是1906年。</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井陉学宫后孔庙内的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的“皆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  与魁星楼用意相同的建筑还有凌霄塔,井陉凌霄塔又称文峰塔,因在河东山坡之上,当地俗称“河东塔”。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四川人张应台任井陉知县,请堪舆家观天长城垣风水。天长城四面环山,绵河由西而来折向东北流去,乃堪舆家所谓的“五马砂腰带水”宝地,但西有雪花山,东有河东丘陵,呈右高左低之势,于井陉文风科举不利,故之前的嘉靖间知县苟文奎在城墙东南角建魁星楼一座,以期振兴科举。万历间井陉科举连续四年不第,张应台又在河东丘陵坡地盘龙垴上建砖塔一座,以期再振陉山文风,塔成后命名文峰塔,其垴称“文笔峰”。因塔高据河东垴坡之上,远观如笔凌霄,又称“文笔凌霄”。</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知县张英台任上建文笔凌霄塔、文昌阁及书院。凌霄塔形如笔锋,高耸于古城东南河东坡上,为八角七层砖石结构,各层开小窗,时人称“文笔峰”。据清康熙三十八年,知县高熊徵《重修文昌书院记》载:“爱稽旧志,万历间知县张应台因本县四科不第,创建文昌祠于凌霄塔前。是科,果发经魁。”碑记还称:“况邑之右山既高,左山额下,苟非凌霄塔一塔与之额顽,则白虎胜于青龙,为堪舆家所忌。此文昌祠与凌霄塔为邑中最关系风水也”。</p><p class="ql-block"> 据相关文章介绍,文峰塔是一种主要用于兴文运,昌科举,祈祷地方文运昌盛的风水建筑。以塔来改造城、镇、乡、村风水的做法,在宋代以后,建造起了许多专门用以镇压风水的文峰塔。明清时期,随着风水学说的发展,加之人们希望通过读书科考,获取荣华富贵的想往,除极其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外,也试图通过建造文峰塔,起到镇山川,蓄文脉,出人才的目的。清朝高见南《相宅经纂》卷二:“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保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文峰塔的建造位置和朝向以甲(东偏北)、巽(东南)、丙(南偏东)、丁(南偏西)四字方位为宜,然而在实际建造中,受当地地形、水流方向的影响,最常见的方位在巽位,即东南方。文峰塔建成后,渐渐会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张图均为井陉凌霄塔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历经二百年风雨的七级宝塔凌霄塔,在1966年受地震影响顶部震坏,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  据说,2003年井陉古城保护和开发成为石家庄重点工程之一,天长镇已列为第二批工程,恢复魁星楼和凌霄塔,但时至今日未见动静。</p><p class="ql-block"> 在努力打造“省会花园、魅力井陉”品牌的今天,在天长古镇越来越美好的当下,真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复建魁星楼和凌霄塔,还原历史风貌,让昔日的地标性建筑能够重新闪亮。</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巧合,落笔之日6月8日正是今年高考之时,衷心祝愿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们独占鳌头、金榜题名!祝愿孩子们一路高歌、前程似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