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一次大别山核心区真正意义上的“长征”,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九点(还有三位驴友冒黑到“女人洞”至二十一点),历时12个小时,跋涉十八公里,从海拔400米,到海拔1500米,再下撤到海拔200米,穿越了众多“无人区”,累并快乐着。具体线路:西河景区植保站——大黄尖茶场---分水岭---破石崖---五猖庙---戏台石---五里坡---老庙台---平顶铺---朝阳洞---西河景区二道门。<br><br></h3> <h3>13位驴友(山野散人和船长系一人),10男3女。有“老驴”也有“新手”。但“新手”跑的比“老驴”还快。</h3> <h3>六月五号五点半从“驴窝”出发,七点过金刚台风景区正门到“植保站”登山。这是首次在大山深处看到专业植物保护站,独立的四合院。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对植物的保护力度,这也为后面的惊喜打下了伏笔。</h3> <h3>这是“大黄尖”茶厂登山口。又闻到了最熟悉的味道——老屋的土墙气息。</h3> <h3>我忽然想起了刘和刚的歌曲《老房子》:<br><br>隐隐约约看见了一个小村庄<br>村前村后都是我熟悉的模样<br>静静地小村旁一群小伙伴<br>月光下面捉迷藏<br>急急忙忙走进了这个小村庄<br>村庄里面有一间亲切的小草房<br>……</h3> <h3>大黄尖茶厂座落在海拔700多米的大山里,采茶工人留下的坛坛罐罐散落在茶树旁,显然已经过了采茶期。但整个基地仍然是遍地翠绿,半空中雾气腾腾,人走其间,如坠云里雾里之中。</h3> <h3>茶树条条框框路路清晰,犹如五线谱,正在演奏美妙的茶艺。</h3> <h3>雨后山路不仅仅是十八弯,更多的是陡峭湿滑,行走非常吃力,从植保站到大黄尖峰,所有人都累得气喘吁吁,上衣早已湿透。</h3> <h3>都是“四驱”,艰难爬行。</h3> <h3>这是“夜发清溪”在破石崖上拍到的奇石,可谓“天外来客”。不知道为什么孤独寂寞与此无人问津处,还能不争不抗,守护这一片天地?</h3> <h3>这是典型的松石恋。一棵松树紧紧地抱着巨石,深怕一不留神巨石溜走了。</h3> <h3>本来沿破石崖边可以继续前行,有七位驴友走在前面一闪而过了。我们和“侠客”“夜发清溪”一块,他让我们掉队的几个人左拐下行。说实话,那个时候已经精疲力尽了,多走一步路都不想,何况还是下行?但就此见到了埋在深山无人识的“戏台石”。</h3> <h3>戏台石大概是偶然而过的驴友命名的。这原本是一块独立的巨石,不知哪个猴年马月突兀爆裂,裂开的巨石又独立成型。迎面一块有鼻子有眼,嘴部棱角分明,惟妙惟肖;它旁边一块扁头圆身,高高翘起,直指天穹,如巨蟒惊魂。这让我一下子想都了三清山上的巨蟒峰。其他的咋一看,像唐僧师徒四人,形态各异:唐僧端坐闭目养神;悟空手搭额头凝视远方;猪八戒袒胸露乳倚耙而酣;沙僧挑担昂首挺立。无怪乎王安石感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h3> <h3>从戏台石上来,七拐八拐,突遇崖壁上一棵巨松,枝干粗壮,冠盖平整。“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王安石。这真是藏在深山人不知。这又成了“打卡点”,我们纷纷爬到树顶拍照,这也是户外爬山一来第一次在树顶拍照。</h3> <h3>这是在“老庙台”——平顶铺海拔1300米处发现的一株野山桃 ,只有山下桃子的五分之一大小。看到粉嘟嘟红彤彤的“樱桃”,我忍不住摘下一颗,轻轻的一咬,囊子白色,平淡无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概因为海拔高,开花迟,所以果子还是生的。</h3> <h3>这次爬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罕见的“幽林花”——水晶花!这也是在海拔1300多米处发现的。它藏于腐树根下,被细心眼尖的“新哥”发现。“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在黑暗的角落里,犹如白衣仙子,突兀眼前,十分引人喜爱。水晶兰习性独特,只适宜于山林间阴凉潮湿的特定气候环境,依靠特殊的菌体方能生存,而且它的种子异常微小,几乎没有任何营养物质,离开原生地,在人工条件下几乎难以萌芽。<br>水晶兰从春季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整个生命过程仅有短暂的几个月,只有在良好、和谐的自然环境里,才能够繁衍生息。它是“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能在大别山腹地看到这种花实属不易。</h3> <h3>中午吃饭时已经下午一点多了。是在“老庙台”上。这是一座巨大的花岗岩。令人惊奇的是,就在花岗岩缝隙中,居然长出了一棵松树幼苗,几个驴友好奇的抜一下树根,小小幼苗竟然纹丝不动。</h3> <h3>平顶铺我已经平淡了,因为这是第六次到达了。所以,我照张相,就匆匆而下。</h3> <h3>重头戏自然是“红军洞”。现在从平顶铺折返到马鞍桥有指向标。过去从马鞍桥到红军洞没有路,披荆斩棘需要几个小时。现在建了登山步道,从马鞍桥半个小时即可到达。下撤回景区也有步道,非常方便。其实金刚台红军洞不是一处,而是一群。金刚台山上的洞穴当年是红军的生活居所和战斗堡垒。我们今天要去的是群遗址中两处最大的,一处是“朝阳洞”,一处是“女人洞”。“金刚台三年红旗不倒”主要就是从这两处红军洞里延伸出来的。红军长征后,留在大别山的部分红军,尤其是红军妇女排(就住在女人洞)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战斗,直到抗战爆发加入新四军。这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洞洞有传奇。<br><br></h3> <h3>位于山巅密林中的朝阳洞,曾是中共商南县委机关所在地。红军时期,这里无路可通,据说要想进洞,只有用山顶上的藤条才能荡进来。一条人工小道隐秘在丛林里,外人根本无从发现。所以这里成了红军理想的藏身之所。<br><br>青山不老,巨石无言。呼啸而过的山风,一直传颂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英雄故事,永不停息!</h3> <h3>这就是女人洞,是红军妇女排战斗遗址。位于朝阳洞下方的深山峡谷中,尚未开发。从朝阳洞下行到女人洞需要一个小时,然后需要原路返回才能下到西河景区。</h3> <h3>1936 年冬,金刚台下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雪。整座大山被大雪笼罩,妇女排因敌人严密封锁,缺吃少穿,只好挖草根充饥。山下敌人上山搜山,妇女排转移。曾少甫的爱人张敏怀抱着刚出生 6 天的婴儿,因为缺少奶水,孩子饿得直哭。为了不暴露目标,保护其他同志,张敏用乳头紧紧捂住孩子的嘴,孩子窒息而死。敌人走后,张敏搂着孩子冰凉的尸体不愿放下,她含泪不停地说 :“孩子,不是娘不疼你,实在留不住你了!”看到这种悲壮的场景,同志们都哭了,大家强忍悲伤将孩子尸体掩埋。<br><br></h3> <h3>“青山处处埋忠骨”!向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h3> <h3>落日的朝阳洞风景。驻足观望,云蒸霞蔚,既有高远,又有深远,山水构图精妙,田园错落有致,色彩斑烂丰富。</h3> <h3>又一个小收获。在前往女人洞的路上,“清溪”他们发现了“乌龙潭”,这竟然是固始县石槽河发源地。看看“度娘”介绍:石槽河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是史河左岸支流,古称“金水”、“金浆涧”,发源于商城县东部金刚台,东北流至白果冲村进入固始县境内,最后于固始县南大桥乡谢楼村汇入史河。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715平方公里。</h3> <h3>大美金刚台;<br>大美大别山;<br>大美我中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