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我的高考

紫陈蓝风/陈海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高考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77年恢复高考,46年过去了。无庸置疑,高考仍然是改变“寒门”学子命运最好的一条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1988年参加的高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全国报考人数272万,录取67万,录取率24.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新疆录取分数线,文科433分,理科453分。我是文科生,考了442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幸,成为了这24.6%中的一个。尽管,只被一所中专院校录取了,但我的命运却从此改变——毕业后,因专业对口被分配到了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成了一名公务员,端了一辈子“铁饭碗”,而不是如我的父辈、我的许多没考上大学回乡务农的同学那样,大半辈子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一生,我一直在“两点一线”间来来去去,无所建树,亦平平无奇,但回头看看,我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或许就在高考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们,</p><p class="ql-block">上知天文,下晓地理;</p><p class="ql-block">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p><p class="ql-block">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p><p class="ql-block">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p><p class="ql-block">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p><p class="ql-block">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是1987年的高中毕业生,当时还在实行预考制,预考率约为50%,进入预考分数线方可参加高考。由于学艺不精,加上有大批“高4”甚至“高5”“高6”的复读考生,我被那年的预考大浪淘沙般狠狠地拍在了沙滩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考时,我是以全校第26名的成绩(录取名单我暗暗数了一下自己的排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考入重点班的(即现在的实验班,当时重点班只有2个,每班50人),三年苦读,居然连预考都没过!在深深懊悔平时太不用功的同时,我的自尊心倍受打击,既怒己不争,又莫名地想逃避,想任性地从此放弃。于是,那年8月,我毅然乘火车南下,去了重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有我的舅舅、姨姨们,也有我的表姐、表妹们。二表姐将我安排进她家的家俱厂里,称不日送我去学会计,学成后管理财务,毕竟我是“自己人”,放心。她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住在大舅舅家,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过了一段心无旁骛、自由放飞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每每看到电视里有校园生活的片段,我的心都会一点、一点地往下沉,仿佛有一根针,在一下、一下地被刺痛……起初,我还能暗暗劝说自己不要多想,可越临近开学,我越难过得不能自已,当某一天又看到一段校园故事时,我忍不住伤心地哭了起来,心中有一个异常强烈的声音在说:“我要回去上学!”“我要回去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向舅舅合盘托出了压抑已久的心事,舅舅说他很理解我,也很支持我这么做。那一刻,我仿佛获得了新生,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振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时,刚开始实行身份证制度,舅舅给我出“点子”,让我以办身份证之名回新疆,免得节外生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从重庆到乌鲁木齐没有直达的火车,需在成都转车,舅舅不放心我一个人走(来重庆时我妈带着我),专程把我送到成都,待第二天我坐上发往乌鲁木齐的火车,他才返回重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成都安顿好,我还心情大好地在周边转了转,买了本我此生犹念念不忘的书《诗词名句鉴赏词典》。1988年高考结束,等待发通知书的那两个月,我唯一的“玩伴”就是它,除了吃饭、睡觉,每天读读、写写、背背那一首首口齿噙香的诗句,无比充实而又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经搬家,几经风雨,可惜,不知何时,这本书竟莫名地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无论在书店,还是在书摊;无论在疆内,还是外出旅行,我都会有意识地寻找这本书,却终究没有找到。倒是见过一个盗版,虽看得出它错字连篇(许多我都背过啊),我还是买了下来。再后来,尽管也买过正版的《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但“感觉”终不及我心中的那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重庆工作整整一个月后,我又回到了新疆,回到了石河子下野地134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后,我亦成了134团一中一名“高4”学生,与我之前不少同班同学一起,被分在了高三(4)班----这是个职高班,即现在的平行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1987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写过一篇《有些人 有些话 有些事》,记录这段高4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落榜了。复读时,我用强烈的自卑和强大的自尊织成一副厚重的茧,把自己紧紧裹在了里面。除了我曾经的那些所谓“尖子”班的同学,我不与新班里的同学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甚至到了学年结束,新班里的同学我有一半叫不出名字来),我的生活变得似乎只剩下一个目标:刻苦学习,考上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放学后,我从不参与大家的文体娱乐活动,总是背起书包匆匆离开学校,我不想浪费哪怕一分钟的时间。我的作息时间也颠倒了,回到家,简单吃一点点东西就上床睡觉,深夜一点时准时起床开始学习,直到早上六点半左右,再小憩一会起来去上学。学期结束,我在全年级的排名出乎我自己的意料。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我发觉,天,不再是那么灰蒙蒙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是很喜欢玩的,其实,我也是不乏活泼和开朗的,第二个学期放学后,我渐渐地不再那么急地回家了,我开始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打打拍球、聊聊天什么的。初中时,我曾经是校排球队的一名队员,如今,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重新体味那种在球场上尽情释放的愉悦心情,我开始向往和留恋每天放学后那短暂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玩得神采飞扬,似乎忘了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当停下来休息时,一起打球的一位男同学笑着对我说:“我觉得你这学期活泼了,但没有上学期用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男同学跟我同班,我跟他并不熟,只知道他的嘴很损,有时什么难听说什么,常常令有些女同学下不来台。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看似整天吊儿郎当、嬉笑怒骂、学习不怎么样的男同学,远不是他的外表、他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那么“浅薄”、那么令人“讨厌”;而他的这句话,更像是一条鞭子,狠狠地抽打在了我的身上和心上,那一刻,我仿佛一下子警醒了过来。默默地坐了一阵,和他简单聊了几句就背起书包回家了。此后,我依然会玩,但我的脑子里,时时有一根弦,它会提醒和督促我在限定的时间内转身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预考结束,我的排名大幅提升;一个月后的高考,我的成绩更是一下子提高了130多分,成为全年级进步最快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名男同学没有考上,也没有再重读,而是去农场连队工作了。因只是重读时分到他们班,跟这个班的很多人交往并不多,所以我很少见到他,更很少听到他的消息。有一年一帮初高中同学小聚,我才听说了他的事:数年前,他和爱人乘长途客车去外地的哥哥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他因伤势太重,竟客死他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4时,发生过一件使我倍感受伤的事,气愤之余,我当即与这位同窗六年的同学绝决断交了,至今不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高三共五个班,一、二班是重点班(一班理科班,二班文科班),三、四班是职高班(三班理科班,四班文科班),五班是理科复读班。高4、高5、高6甚至高N的复读考生根据本年的高考成绩划线进行分班,线以上的在重点班,线以下的在职高班,线上线下可能也只有0.1分之差。我的极少数同学被分在了二班,而我和大部分同学,却“荣幸”地被分在了四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是文科班,但重点班和职高班的授课老师却是两套人马,学生的“班底”也绝然不同,重点班的自入校就自带“尖子生”的耀眼光环,争分夺秒,时不我待;平行班的自知考大学希望不大,虽也认真用功,但随遇而安、平和乐观。而我的心态却着实有些拧巴:感觉自己是从“尖子班”不慎跌落到“普通班”的落泊倒霉蛋,并不比我那些二班的同学差,心里始终攒着一股劲,一股绝不能被他们看扁、落在他们后面的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是第一学期临近期中考试的时候,我听说二班发了一份非常好的复习资料,便想借来看看或者复印一下。其中有一位X姓同学初中时便同班(初中八个班,一二三班为重点班,四至八班为平行班。哈哈,巧了,我也是在二班),同窗六载,我自诩与她私交不错,便利用下课的间隙去二班找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料,她得知我的来意,头一甩,翻了下白眼,撇着嘴,斜睨着眼对我说:“我凭什么要借给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瞬,我感到了彻骨的寒冷和悲愤,这何尝不是赤裸裸的羞辱与嘲讽啊!当时,我俩就站在二班门口,站在三年来我无数次进进出出的那个门口,如今我却再没有“资格”和“理由”踏进的那个门口!而我同窗六年的同学,就用这样或许无意或许有意的一句话,一句四两拨千斤的话,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推进了万年冰窖里!我望着那张曾经那样熟悉、那样秀丽的一张脸,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冷冷地望了她一眼,转身快步离开了。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咱们走着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高考,我有幸成为了四班集体的荣耀——我是这个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颇具戏剧性的却是,我的那个X姓同学,居然再一次名落孙山,不得已又上了高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往事,我从不曾向人提及过。自与她绝交后,这个人就彻底被我摒弃在了“同学圈”之外。再后来,从同学口中听说过她的一些事,虽不乏坎坷令人唏嘘,我却不以为异——这何尝不是她的性格、秉性使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能给考生一点心理安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高考还是酷暑难耐的7月。我们作为团场的考生,是要统一到石河子参加考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给考生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学校提前一周多就派老师到石河子各大宾馆进行联系,既要离考点不太远,又要满足考生食宿的需要,价钱还要合理公道。在老师的多方周旋下,我们住进了当时被称为“三所”的绿珠宾馆,六人一间;我们的考点在石河子五中,学校专门雇了四五十人的大客车负责接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考前夜,我们不知是兴奋还是紧张,亦或是天气酷热(那时宾馆连电风扇也没有啊),根本无法入睡,我们互相劝慰着“早点睡吧”,却没有人睡得着。后来,突然一阵轰隆隆的响雷过后,天竟下起了瓢泼大雨,似乎N年也没有遇到过的大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酣畅淋漓的暴雨中,暑气渐消,夜深人静,我们渐渐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不待老师挨门叫早,我们都早早起来收拾妥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了“决定”我命运的高考考点:五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听到可以进考场的指令,准备踏上教学楼大门的第一级台阶时,我竟感觉自己的腿有一点轻微的发软。我调整了一下呼吸,抬起右脚,稍稍用力地迈出了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向上、向上,走进大门,走进考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座位,在靠窗那排的第二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科考六门,分别是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地理、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场考语文,相对而言,是我的强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拿到语文试卷,我却迟迟动不了笔——我的手,在发抖,而且,抖个不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默默地做了几下深呼吸,又往太阳穴抹了点清凉油——偏偏,抹得离眼睛有点近,熏得我一时睁不开眼。就这样缓了好一阵,手不抖了,眼睛也无障了,我才开始埋头奋笔疾书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分120的试卷,我得了109还是110分,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数学、政治、英语、地理、历史,再没有出现过心理紧张、手抖的状况,地理、历史发挥正常,政治、英语差强人意(意料之中),带给我惊喜的竟然是一直让我头疼的数学——满分120,我居然考了100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更出乎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料,尤其让一位平时我总请教他数学的同学不解:我竟比他还考得高。这让我很有点不好意思,感觉是自己老请教他耽误了他的学习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心急如焚的等待,等待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已经到了9月中下旬,我仍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失望之余,我毅然决定复读上高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次,我再次坐进了刚考上高中时的那间教室:二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5第二天的下午,刚上完体育课回教室,正站在门口等候进门,听到学校广播开始播送录取通知喜讯。我下意识地转过身,低着头,背对着校广播的方向,我怕如前两日一样,广播里依然只是别人的喜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然而,我突然听到老师念到了我的名字!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下子转过了身,眼望着校广播的方向。当确认我没有听错,当确认念到的的确是我的名字,我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激动得飞也似的向学校教务处跑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即办了退学手续。我的高5,仅有短短2天的高5,就这样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由于只有四分之一的录取率,到了学校我才知道,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过了专科线却录取的是中专,有些同学甚至还是过了本科线的。在大家彼此惺惺相惜的同时,我们更为自己是千军万马过了独木桥中一员,而倍感庆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来不是学霸,但离学渣也能隔着三两条街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2022,四十六年漫漫高考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条路,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写满青春,写就命运,车轮不会停下,故事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3万人,录取率4.8%,29: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1980年,录取率均为个位数,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被形象地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录取率突破2位数,达到1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开始高考预考,预考通过后才能参加高考,预考通过率为50%左右。参加高考的人数变少了,高考通过率就更低了。直到1998年,高考录取率还比较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7年,报考人数278万人,录取100万人,录取率36%,历史上首次录取人数达到百万人,以后每年递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0万人,增幅率高达4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录取率逐年上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6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70%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录取率80%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录取率突破90%,达到90.3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参加考试1078万人,录取1001.32万人,录取率更是高达92.89%,录取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19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了115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一多半的考生成为“天之骄子”接受高等教育,近几年更是超过90%的考生都能走进大学校门,在感叹、羡慕这一代人遇到了千年好时光的同时,许多高校、许多大学生身上暴露、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如何,高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用一则消息,作为1988高考的注脚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了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本消息出自《高考四十六年,那一张照片是属于你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8日</p><p class="ql-block"> 写在高考第二日</p><p class="ql-block"><br></p><h5>注:统计数据来自网络文章《1977-1988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线》《历年高考录取率(1977-2010)》《历年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一览表》</h5><p class="ql-block"><br></p> <h5>(图片均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