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市额穆镇的供电所里,一面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镜子端端正正地悬挂在房门右侧。它见证了机缘巧合在这里相继担任供电所长的父子,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电力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乡镇电力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 现所长:自己手机成维修热线 父亲是榜样<br> 清晨未到,额穆供电所里却早早亮起了灯,和往常一样,所长关振荣记录和梳理着一天的工作计划。<br> “报修时候一定要注意文明用语。”这是每次早会上,关振荣对员工反复强调的话。之后便是一天的巡查,每次出发前他都会对着所里唯一的老镜子,开始整理出行着装,镜子中间印着“为人民服务”红色油漆字样,它就像烙印一样印在了关振荣的心里。<br> 对于额穆他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次看到镜子,就能想起40多年前父亲作为这里第一任所长的不易,也会想起自己身为供电所长肩上的责任和使命。<br> 整理完毕,他便开始赶往农网改造现场,处理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额穆镇开展种植、养殖的农户近两年越来越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及时解决农户的需要,经常接到一个电话,关振荣就会马上赶到现场,帮着农户排查用电隐患,解决用电需求。<br> 虽忙碌,但关振荣心里却是欢喜的。尤其在路上,看见田地里整齐有序的水泥杆架起的电线,总会勾起他儿时的回忆。 老所长: 40多年前冒雪施工 额穆村终通电<br> 关振荣10多岁时,便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全家一起来到了额穆。 1973年,社员们和电工们一道,投入 “点亮村庄”的热潮中。当时1974年,仅额穆人民公社太平四队没通电。这里位于敦化北部的边远山区,山多、树多,办电困难重重。没有工具,全凭体力运料施工,关旭民带着职工在酷热中抢进度,在风雪中放线安装。<br> 架线即将完成时,大家进行测试,发现线路达不到运行要求,眼看施工即将完成,配电变压器又处于河床附近,地质土壤很难重新建设,怎么办?经过反复斟酌,关旭民决定用换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经过换土,测试后,仍达不到要求。<br> 关旭民坐在高高的山岗上,望着远方,眼前浮现出公社农民一张张渴望通电的脸,暗自下决心:“一定要通电,一定要让太平四队通电!”<br> 时值4月初,东北气温还很低,土地未完全解冻,关旭民在施工现场负责指挥,和参加施工的成员和社员们一起挥镐、铲土、挖深沟、打入接地体,再进行测试。 4次测试完毕,达到标准,合闸送电<br> 黄昏的山村,灯亮了!小山村沸腾了,社员们兴奋地燃起鞭炮,敲锣打鼓。<div>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太平四队社员们自发凑钱买了一面镜子。镜子中间印着有力的4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左侧上端写着:“赠……太平四队,一九七四年”.<br> 40年: 一代代电力人兢兢业业<br> 这面老镜子,现如今已经在这个供电所,悬挂了40多年。<br> 在关振荣的心中,他每次见到这面镜子,就会想起自己的父亲,“父亲就像我的一面镜子。” 时至今日,关振荣每次望着老镜子,就会想起40年前办电的不易和艰辛,他想把父亲那代人的精神一直坚守下去,让大山里的村民用上最好的电!<br> 机缘巧合出现相继在这个供电所,这对父子时隔很多年,均成为了所长。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电力人兢兢业业,奉献与传承的缩影。<br> 如同现如今的额穆,在吉林省的乡镇,农村供电设施逐步完善,供电安全得到了更多保障,农村电力用户也收获到更优质的服务。现代化的营销服务大厅惹人注目,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的服务,智能缴费也深入千家万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