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篇(32)—— 时尚潮流的头巾

范亦铮

<div><br></div><div> 头巾,指裹头用的布巾、织品。世界许多民族都戴头巾。头巾是古人在生活、劳动中根据需要而发明应用的日常用品,并不断追求时常潮流,适应社会发展。<br></div> 古人不经常剪头发,为了在田地中劳作时不让头发垂下来,便用一块布帕将其包裹住,这就是最早的头巾。头巾还能兼顾到保暖与防护作用。所以,久而久之,哪怕人们不去劳作,日常生活中也会戴上头巾。 关于头巾,在中国很多的典籍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诗文,“羽扇纶巾,谈笑间,榆槽灰飞烟灭”,这是写周瑜在战争中,举重若轻,轻松自若的潇洒姿态。 由于受到名流的追捧,头巾在那个年代成为一种时尚,也出现了很多的款式,比如通遥巾、万幅巾、平定四方巾,而且没有性别的限制,女子也可以戴头巾,“巾帼”最后演变成为女子的专属。 头巾在我国古代存在了很长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嫌戴头巾比较麻烦,于是便开始将其进行折叠定型,然后再缝制成一个固定样式。等出门的时候,直接往头上一套就行了,这就是由头巾发展而来的“帽子”。 印度人包头则是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因为他们是锡克教教徒,包头发一直是他们的宗教习俗,即使天气很热,也不能违背信仰。印度人认为,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不能随意触摸。如果小孩子被摸头,会被认为是不吉利,如果大人的头被摸了,那就等于受到了侵犯。 阿拉伯人的包头巾,是沙漠坏境产物,是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多用途织品。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再系根飘带,显得潇洒、英俊。他们的头巾睡觉时可以做铺盖,礼拜时可以当垫子,洗脸时做毛巾,买东西时当包袱,刮风时蒙在脸上可以挡风沙。 在伊朗,只要是9岁以上的女性,无论国籍、信仰,都必须按伊朗的《着装法》在公众场合戴头巾,穿长衣。而且还规定去伊朗旅游的女性也必须戴头巾。伊朗是一个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认为女人露出皮肤、脸庞会诱惑出世间的罪恶,所以传统流传下来,女人要以头巾、面纱遮盖。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说: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他们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这样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不受侵犯。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 911以来,全世界越来越关注穆斯林生活,穆斯林妇女的头巾成了世界性话题,被误解为对女性的压迫和种族隔离的象征。2013年,由美国纽约的一个名为Nazma Khan的女孩提出2月1日为世界“头巾日”,邀请身边的非穆斯林朋友戴一天头巾,体验一下戴头巾的感觉,让人们消除对头巾的偏见。 头巾作为一种运用方便,价格实惠的的头饰品。它不仅是一块挡风保暖的布,在爱美人的心中创造出无限想像空间,成为一块充满魅力的魔巾,在人们的身上、头上、肩上和脖颈间变幻出各种美丽的风景,成为时尚潮流的重要道具和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