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爷写高考作文

顾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2022年上海高考|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语文作文题</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u>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u></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好奇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nbsp;</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顾睁(70晋6)</p><p class="ql-block"> 牛顿在苹果园中看见苹果掉在地上(也有说被苹果砸中头的),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上中学的时候,听说有种叫“日晷”的东西可以利用太阳影子确定时间,就去问了老师,后来他提出了“日心说”。瓦特看见灶上有一壶水,水开后沸腾顶得壶盖啪啪作响,就感觉好奇怪,后来他发明了蒸汽机。创新的指令源头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进步过程中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好奇心是人类学习、探索、发现的需求,好奇心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我在海洋馆看到过三口之家,妈妈带着孩子边走边给孩子讲着海洋知识,不时还拿着手机查着什么,哪怕是漏过一处,她都要把孩子叫回来问:“你记住没有啊?这个是什么鱼?”孩子爸爸在旁边有点不耐烦:“差不多得了。” 妈妈瞪了爸爸一眼:“你别管!” 这时孩子突然问:“妈妈,这大鱼缸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和大海是相通的吗?万一大鱼发脾气撞过来,玻璃会不会碎掉?我们会不会被淹死啊?”妈妈一把扭过孩子,说:“胡说八道什么?快走,到前面去看看。” 看到一家子离开,我想:“妈妈失去了一次多好的机会啊!”</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好奇心,长大后能够被引导、激发,也能被限制、约束。好奇心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集体或社会互动过程中,例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各种形式的赞许或认可,可能会激发好奇心,使其转化为求知激情和探索精神,而各种形式的惩罚、排斥等显性或隐性的规则可能会抹杀天生的好奇心,进而扼杀其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从科学家发现一个新现象到转化为技术和市场化运作,大约需要20至40年,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当科学家深入探索到一个未知领域,他很难预测到这种新知识能够产生什么确切的结果。例如,19世纪后期开尔文勋爵认为“X射线是一个骗局”,但20年后的1901年,德国人朗琴首先发现X射线,并为自己的妻子拍下一张带着戒指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片子,而获得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卢瑟福认为从原子的嬗变获得能量是荒唐的臆想,但15年后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在基础研究中,科学家就像是在一个黑屋子中摸索,他不知道自己将会碰到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只有好奇心才能驱动他的漫长的基础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全国甲卷</p><p class="ql-block">试题内容:</p><p class="ql-block">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p><p class="ql-block">《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p><p class="ql-block">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移用、借鉴和创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顾睁(70晋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法国海军舰长带着通信兵来到一所盲童学校,向孩子们表演夜间通讯。由于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于是,军事命令被传令兵译成电码,在一张硬纸板上,用“戳点子”的办法,把电码记下来。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点子”的办法,再译出军事命令的内容。这一表演引起法国盲童布莱叶的极大的兴趣。对于他来说,“戳点子”和“摸点子”就是“可移植”之物。于是,他反复研究好多年,终于发明了“点子”盲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充满了移用、借鉴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导苏联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然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借鉴并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而取得革命胜利。</p><p class="ql-block"> 移用、借鉴和创新并不是前后发展的三个步骤,而是相互融合,螺旋上升。40年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看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水岭,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它们同其他的科学技术一样,可以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所利用。由于打破了这个传统观念,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移植了市场经济观念,并加以借鉴和创新,因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大好局面,开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理论。</p><p class="ql-block">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车轮在发展潮流中,不乏移用、借鉴与创新,移用、借鉴已有的,旧的,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拓展,才可创新出新的,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古有百姓用血肉筑起万里长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紫禁城、圆明园等,这都是古人智慧,现在创新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为世界谋得发展。今有中国高铁,有港珠澳大桥,中国建筑师、工程师们在借鉴外国电动列车技术,桥梁建设的基础上,中国创新出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使得中国高铁,港珠澳大桥立于世界之林可望而不可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借鉴中夯实基础,在创新中谋得发展。“夯实基础,稳抓稳打。”宋人有言:“谁能九层台,不用累土起。”三百多米高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离不开地下两百多米深的地基。老子亦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千年的桐树枝繁叶茂离不开扎根深土的壮大根系。移用、借鉴正是创新的其础,创新总是要在固有的基础上发生的,“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p><p class="ql-block">试题内容:</p><p class="ql-block">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p><p class="ql-block">“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p><p class="ql-block">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p><p class="ql-block">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生需要厚积薄发&nbsp;</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顾睁(70晋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个人要博览群书,然后从中拿出一部分精华来;一个人只有准备充分,基本功打磨扎实,才能够把事情做好。</p><p class="ql-block">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术语。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基本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初学者如果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妙手难以求得。只有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难以提升。</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下棋,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一个人到了四十,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同时,这时候的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生开始趋于稳定,做事也很老练,遇到问题不易迷惑,比较年轻时候,反而有了更多优势,人生要为自己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厚度,首先就是要学习,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的知识已经够用了。学习的方向要主攻与自己事业发展有关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做事先做人,人品不好的人,一事无成。人品好的人,一定会虚心求教。很多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并不是他没有机会,而是他抓不住机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一点应对把握都没有,只好放弃了。我的远房亲戚赵某某,今年四十三岁,他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有稳定收入,别人都以为他这一辈子,充其量就是一个科级,没有太大出息。还有人天天叫他“赵科长”,表面上是客气,实际上是取笑他。去年冬天,他去了深圳一家工厂当技术员,年薪二十多万。他敢于辞去公职,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凭什么跳槽?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年,他考了三四本证,还拿到了研究生文凭,他对化工类的产品很感兴趣,常常有这方面的小发明。</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厚度,还要耐得住寂寞。人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士,都是在某个领域,埋头苦干了十年以上。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个新人,并且对本行业的工作,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从来都不会“滚瓜烂熟”。任何事情,熟能生巧,就像寓言故事“卖油翁”中的人一样,可以精准地把油倒入铜钱眼里。一个新人即使被提拔了,也是“赶鸭子上架”,多半做不长久,无法胜任更高层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人生没有急功近利,多花一些时间,沉淀自己,思考人生,“冲动是魔鬼”,人生需要厚积薄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上海高考作文:</p><p class="ql-block">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用时间积淀来证明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顾睁(70晋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积淀究竟可以证明多少事情?如果说时间积淀可以证明一切的话,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在时间面前,都会真相大白吗?如果时间可以证明一切的话,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情感都会被渐渐淡忘...... 当你静下心来回头看看发生过的事情,难道所有的事情都通过时间积淀证明了吗?</p><p class="ql-block"> 学习是需要时间积淀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欲速则不达,难到你是等到了下雪的时候再去捡柴火取暖嘛?​</p><p class="ql-block"> 爱情需要时间来证明,男人对女人(或女人对男人)说:“也许你不会回来,但是我一定会等你,你说过的话我我从来没有忘记,你说我是真的爱你的,你不在的日子里我一个人需要的是时间。” 爱你的人,会包容你的一切。不爱你的人,就会看到你浑身上下都是毛病。而那份爱需要时间去积淀,你的好与坏要用时间来证明。</p><p class="ql-block"> 心绪、心态和思考方式的改变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重要有颗开放的心态,能意识到自己的短处,也能一点点去改变,把自己遇到的挫折与失败交给时间,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很有价值。</p><p class="ql-block">前一秒我还在质疑我是谁,下一秒我就内心充满了力量。我太容易受到影响了,我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去找回与人正常交流的方式。直到有一天我拥有强大的内心与更加优秀的自己的时候,我会选择再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生病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只有热水敷着心口,生怕心口变凉,因为医生已经给我开出最好的药,护士细心地寻找手腕处的静脉,我看着床头吊针在一滴接一滴注入我的血管,差不多一瓶快完了,为什么腹部还在疼?为什么没有退烧?我有点心凉。护士来了说还要吊一瓶,要我安心睡觉,醒过来就好了。真的,半夜醒过来感觉身体轻松一些,脑袋不涨了,腹部不疼了,尽管很虚弱,我想,原来医疗效果和价值是需要时间积淀来证明的。</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条叫做心历,一条叫做经历。心历引领着经历,经历丰满着心历。心若年轻,即使经历坎坷,人生与天地不老;心若老去,就算经历平静,人生已步入荒年。人生需要时间积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成熟;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才能有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