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童年没书读的日子

山川宁静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回想我在山村里的童年时光,最大的痛苦就是没书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出生于金华+温州+台州+丽水边界的“四不管”地带,可谓山高皇帝远,却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  祖上虽然是书香门第,因为有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洗礼,家中几乎找不到一本可读的书籍。家中仅存的一碎本《三国演义》(繁体版),还是我偷偷从二哥的床头柜最底层翻出来,白天没来得及看,夜间躲到屋顶,借着月光,匆匆翻个遍。</p> <p class="ql-block">  所谓碎本,指的是不仅没头没尾,而且中间也残缺不全,估计是有人如厕时撕了当便纸用的。因为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一般人家还用不起便纸,大多农家子女出恭后,是用稻草、麦杆、树叶之类来料理干净的。</p> <p class="ql-block">  “四人帮”被粉碎前,有时为了读到一本书,哪怕是一本小人《连环画》,我常常要用尽心思,说尽好话,通过亲情关怀,甚至于用钱物来与书主人进行交换。</p> <p class="ql-block">  那时南乡小姑家,表哥小彬手里有很多连环图书,尤其有一套完整的的《西游记》,特别令我垂涎欲滴。为了读到这些图书,我几乎在每年大年初一,都低声下气地请求母亲让我去小姑家拜年走亲戚,以满足眼馋。有些一时读不完的图书,表哥一定要叫我亲笔写上“有借有还”的承诺,才让我带回家中慢慢细读。</p> <p class="ql-block">  记得表哥家里面珍藏的《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连环图书都被我翻阅透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直到“三起三落”的小平重整山河,科学春天的来临,恢复高考后,哥哥姐姐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些高考“百科全书”,才让我有了阅读群书的可能。</b></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外国文学改编的连环画(小人书)也开始出现,有些彩色画幅的作品十分精美。当然,由于这些书在山村属于稀缺品,我都是用最快的时间翻完,当然没能体悟到其中真正的主题思想,现在回忆起来,只能用漠然二个字来形容:虽然算读过了,却什么也记不得、懂不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考上高中,到了离家35华里的壶镇,书,才开始有了可选读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壶镇是浙中南三大千年古镇之一,上达金(华)衢(州),下通台(州)温(州),是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山中毛孩心目中的“大平洋”了。</p> <p class="ql-block">  学校有个图书阅览室,每个星期六日,如果我没回家,我都会去阅览室翻阅一些感兴趣的杂志、报刊小说连载什么的,对阅览室里面的小说,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些外国文学,却不太视见。</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主要是兴趣原因,我对中华历史及现代文学产生了兴趣,开始挑选一些自认为值得读的书刊,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并时不时结合工作生活实践,给报刊写一些通讯报道和零碎的杂文。</p> <p class="ql-block">  人至中年,成了“大人”后,工作闲暇之际,我开始整理与工作相关的专题小说,先后在凤凰读书、百度阅读网络平台上连载,最近因涉及敏感字句,我觉得还是下架为上了。</p> <p class="ql-block">  回顾一下我这半辈子读书的过程,觉得童年的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但是,也许就是这种不完整、不系统的阅读,让我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p> <p class="ql-block">  真是羡慕现在的年青一代,他们的阅读可以是随性而至,想学什么,想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只要你愿意学,都可以由自己决定,真幸福!新时代的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