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话说归绥城门<br> 作者 特立(TERRY)</h3> <h3>不同时期的旧城北门</h3> <h3>(1)曾几何时,中国的城门城墙司空见惯,而如今却寥寥无几,令人惋惜!呼和浩特就是一座失去城墙城门六十多年的文明古城,且看下面慢慢道来。<br>一般来讲有几百年或上千年历史的城镇几乎都建有城门城墙,有的简单质朴有的讲究大气;所建城墙大致相同,但根据地形、地理位置或环境不同所建城门却不尽相同:有的设置四座城门,有的设置两座,也有因地形特殊有五座,六座甚至更多城门的城镇。<br>史料记载,明朝嘉庆十年即1532年,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子承父业在丰州滩驻牧几十年发展壮大,经济繁荣。阿拉坦汗于万历三年即1575年,在丰州滩板申的基础上建起最初的呼和浩特(当时的汉译为胡胡河屯或库库和屯),就是万历皇帝赐名的归化城(旧城的前身)。归化城最初只有南北两座城门。<br>归化城是形成于明、扩建于清、兴盛于民国的一座塞外古城。其位置即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界内,西北与今回民区毗邻,东南同今赛罕区接壤。建城时东西与南北各长200余米,呈正方形格局。这座方形塞外城池古朴典雅,呈现明代建筑风格。<br>清代康熙30年即1691-1694年间扩建归化城,在原始城郭的基础上扩建加筑东南西三面城墙,各城墙中段加筑城门。四座城门分别被称作:东门‘承恩’,南门‘归化’,西门‘柔远’北门‘建威’。原南城门处于城中改建为鼓楼,北城门依然不变。不过在北城门顶端加盖一层钟楼,便形成了归化城的象征。</h3> <h3>昔日绥远城鼓楼的风采</h3> <h3>(2)历史走到民国10年即1921年,再次扩建旧城,将东,南,西门连同城墙一起拆除,而把北门作为归化城的象征保留下来。1959年,在不懂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苏联女专家玛娜霍娃的指挥下,借口因北门不符合现代建筑风格,阻碍城市交通为由,将北门指令拆除。当时正值中苏两国友好蜜月期,无人敢反对他们的错误决定。从此这座具有三百八十三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门也终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北门被拆除,连同旧城的一些著名老街旧巷,如三官庙街、东西尚义街、东西马道巷、官园子巷、恒昌店巷、大兴泰巷、杨家巷、一人巷甚至几条古怪小巷如皮裤裆、圪料街、牛头巷、剪子巷等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了。<br>虽然北门退出历史舞台距今已经60多年,而“旧城北门”这个遗址称谓,作为旧城的标志被一直流传下来。如今,我们再也看不到旧城北门,但提起“旧城北门”老呼市人没有不知道的;就连公交站名“旧城北门”都一直在使用。庆幸的是,“旧城北门”和它留存下来的一些历史照片将成为呼和浩特市人的永恒记忆!遗憾的是,旧城其他城门没留下任何照片,它们的印象只能随历史远去!</h3> <h3>昔日绥远城鼓楼的风采</h3> <h3>(3)史料记载,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绥远城(今新城前身),是清廷为控制北方固守疆土,在距归化城东北五里之遥另建的一座驻防要塞,取名‘绥远’。四座城门镇守绥远城,并被清廷分别寓意深远地命名为东门‘迎旭’、南门‘承薰’、西门‘阜安’和北门‘镇宁’。绥远城各城门前加筑半圆形瓮城,上有箭楼,各两层立三楹;城门上都有望楼,城墙四角各设置角楼,各城门外都有护城河、吊桥或石桥通往城外。由于“绥远城”内居住吃俸禄的满人颇多因此又称作‘满城’。<br>这四座城门的名字是大清统治者对于绥远城的厚望寄语,立意深远:东门“迎旭”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迎接东升旭日之意;南门“承薰”,薰指一种香草,寓意绥远城沐浴在大清的浩荡皇恩之中;西门“阜安”,则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之意;北门“镇宁”则意指北方大清江山神圣不可侵犯,绥远城坐镇北方,镇守疆土之义。<br>象旧城曾有座鼓楼,新城城中央也有一座上面横幅标有‘玉皇弥罗阁’大字的高大钟楼坐镇城中心,钟鼓楼四座楼门直通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但东西门不对,南北门错开。鼓楼遥望四座城门,迎接旭日东升,俯瞰位于西街路北,靠近钟鼓楼的将军衙署。除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外,每隔两条小巷铺设一条宽街,在每条宽街中段十字路口打一眼辘轳水井供居民饮用。水井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末,见证了绥远城建城以来的荣辱盛衰与新城人的悲欢离合,直到地下水位极度下降不能再用被填埋。</h3> <h3>昔日绥远城鼓楼的风采</h3> <h3>绥远城鼓楼门洞</h3> <h3>(4)东城门:笔者记忆中五十年代初绥远城的四座城门和城墙虽然残缺不全但基本存在,城内居民过着安逸悠闲的日子,对整个新城仍然有些模糊印象:新城东城门毁损较重,于1952年拆除东门瓮城。城门以北有一个可容两人同时穿行的墙洞,随着1957年拆除东城门也被拆除变成豁口便于通行。只有东门内侧东北城墙包括正白街以东那一大片绿树高墙大院环绕的风水宝地——曾经皇亲国戚的官邸,改为内蒙党委机关驻地。东北城墙保存下来,并在角楼上派兵站岗,南段城墙架起铁丝网。<br>东门内侧以南环境虽然不及内蒙党委那么气魄,但房屋高大宽敞,院墙整洁美观,有空之地不是花园就是果园和一片马家菜园,利民街和水源街之间的两行整齐的白杨树把一处考究大院环绕起来;一到收获季节蔬菜满园,果园果实累累压弯枝头,探出墙外!不幸的是,东门南侧城墙也在1964年随着南城墙以东的百米连体城墙被拆除。<br>一出东门两重天,弥漫的沙尘侵袭了一半干涸的护城河。一条几乎被风沙掩盖的土路向东沿伸。土路南侧坐北朝南,惨淡的奶奶庙已落满灰尘。庙上的雕花木格窗棂已有几根断裂脱落,残留的褪色印花窗纸还隐约可见。庙内蜘蛛网密布,神龛落满厚厚沙尘,奶奶神不知去向。半掩的两扇庙门下半部分的雕花门木板散落在地,几乎被风沙埋没;奶奶庙的前脸也被吞噬一半,后墙几乎全部被沙土埋没。庙外西侧并排放置已久的两口空棺材被多年风雨侵袭,上面覆盖的厚层泥巴脱落,棺木裸露在外,附近白骨随处可见。</h3> <h3>罕见的绥远城东城门</h3> <h3>昔日新城东门内景观</h3> <h3>昔日新城东门外景观</h3> <h3>昔日热闹的东门奶奶庙</h3> <h3>绥远城东城门内大街</h3> <h3>(5)南城门:几经战乱的绥远城南城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残破凋零。南门的一些遗存痕迹亦消失殆尽,南城门以西断断续续有部分残缺,城门已变成大豁口,吊桥消失多年。位于南城墙内侧的团结社把南门里后巷与西面的书院街以南连接成大片狭长菜地;种有黄瓜、青椒、茄子、西红柿、圆白菜等时令蔬菜供市民们享用。紧靠南门外的护城河把城里城外明显分开;护城河以南是大片沼泽洼地混杂期间的柳树林(满都海公园前身)。<br>共和国初年的青少年们时常从昔日战事攻陷西南城墙形成的豁口登上西南城墙,模仿古战场上的勇士呐喊厮杀,舞枪弄棒玩战争游戏;静下心来俯瞰城内人们的生活状况,远眺城外的广袤原野:首先看到眼前的东瓦窑村和双树村,然后是东南方茂密树林中掩映的徐家沙梁;西南方呈现一大片空旷荒地、几片稀疏小树林;戈壁沙滩中环绕着八拜沙梁、白庙子村和几个偏僻小村庄;还有西南白茫茫的盐碱地或高低不平的坑洼湿地;低头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白河从东蜿蜒流经南护城河,河水清澈,两岸花草枝繁叶茂任意生长。<br>早在1954年拆除了南门瓮城,两年后南城门和东城门连同南城墙一并拆除。市内完全暴露无遗,整个南城墙形成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马路(乌兰察布西路前身);随后马路以北建起内蒙古党校、新城宾馆,南街一号大院变成后来的民族歌舞团。</h3> <h3>绥远城南城门外特写</h3> <h3>绥远城南城门外马车</h3> <h3>绥远城南城门内大街</h3> <h3>据说是绥远城南门外</h3> <h3>昔日绥远城南城门外</h3> <h3>绥远城南门外柳树林</h3> <h3>(6)西城门:从整个西城墙上半部缺损严重的程度可以看出,曾经敌对的双方交战惨烈,西南城墙角形成大豁口,人们可以直接登上城墙。记录绥远市历史的‘阜安门’纪念碑拦腰断裂斜躺在西门遗址的草丛中。西城门以北的城墙虽然相对好些,但已成残垣断壁,有几处豁口可通行。西城门瓮城(原博物馆对面花园东端)在五十年代初因交通不便拆除,残留的城门连同北侧一段城墙也在1957年拆除。1955年西城门以南城墙大半夷为平地盖起新城宾馆;西城门以北的城墙虽然相对较好,但也已成残垣断壁,有好几处豁口穿行通畅。<br> 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城门以北大约五百米处(原财经学校后报社原址)有五个不知何年开凿的神秘城墙洞。其中三个洞里常年各停放一口空棺材,如果附近有人去世就放入现成的空棺材里。死者的至亲就把城墙洞做成灵堂祭奠亡灵。一到傍晚他们披麻戴孝凄惨哀嚎,招来远处野狼一起嚎叫,几百米之外的居民听到这种鬼哭狼嚎心情沉重,不知如何是好。<br>孩子们随处可以登上西城墙俯视下面城内外景色。由于一条从西城门经省府礼堂和姑子板通往旧城的大马路(中山路前身)把新旧城连接起来。西门内外一带成了新城孩子们最感兴趣和最神秘的地方。曾经在那里玩耍过的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趣闻乐事。除了那条见证新旧城历史的大马路外,孩子们在从北向南穿流的淌马河——西护城河里捉鱼摸虾,尽情玩耍!城墙外沿河两岸草丛茂盛,蛙声不断,水中蝌蚪密集;还有大片狭长菜地、果园和茂密树林。<br>1957年在正对西门的小树林(街心花园前身)西面建起内蒙古博物馆,与淌马河相望,给新城增添了无穷魅力!</h3> <h3>绥远城西城门内大街</h3> <h3>绥远城西门外淌马河眫</h3> <h3>绥远城西城门外古道</h3> <h3>绥远城西城门外远景</h3> <h3>绥远城西门外小校场</h3> <h3>(7)北城门:新城北门也许是叫做“镇宁门”的缘故,虽然北瓮城和城楼消失多年,但城门洞包括整座城墙一直完好地坚挺到60年代末,城门洞中两侧墙壁上岁月的道道深刻划痕仍然清晰可见。一条从北门向东北延伸的荒凉大土路(哲里木路前身)通向哈拉沁。大路西侧是京绥铁路的卸煤场和归绥火车站,东侧有一家村,三合村等几个村庄。<br>50年代,西北城墙角内侧有一大片开阔地,是军人每天备战练兵打靶的训练场所,人们叫它“军械修械所”(北垣街小学前身)。1958年由于异想天开的大跃进,笔者还参加了修筑呼哈铁路和大炼钢铁的义务劳动。随后居然在北城墙上垒起炉灶大炼钢铁。1968年,笔者站在北城墙上,看着人们从拆除城墙形成的斜坡上用各种小车往下运输城墙砖和土;城墙上人们热火朝天地大拆城墙和城门;回望城墙下北面茫茫一片人们生龙活虎运砖运土的繁忙景象!<br>笔者站在即将拆掉的北城墙上心情木然,看到城墙内东端的大片内蒙古党委机关大院和西端的内蒙古报社;城墙外从西到東自然形成的土路(北垣街前身)、附近的村庄和更远的府兴营、石头新营、阴山脚下的哈拉沁村等几个小村庄;还有依然是一片片荒凉的戈壁、沙滩、混杂坟地的大片耕地和树林。每当晚风吹来沙尘肆起,随着太阳的余辉,有坟堆的地方,地里不时泛出淡淡的蓝火苗,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在黄昏昏暗光线的映照下,蓝火苗像幽灵般的随风到处飘荡,这种情境格外阴森恐怖,让你毛骨悚然!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呼和浩特新城区的惨淡情景。</h3> <h3>昔日绥远城北城门外</h3> <h3>昔日绥远城北城门洞</h3> <h3>北城门外的赴蒙驼队</h3> <h3>昔日绥远城北城门内</h3> <h3>作者简介:熊崇岐,笔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学中专任英语教员,后期在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当英语教员,职称副高。在几十年学校任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满园桃李。擅长俄语的他曾在内蒙古供销学校兼任俄语课,并几次赴俄罗斯当俄语翻译。<br>他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写过诗作过画也创作过歌曲,曾经读过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已刊出《烟花三月下扬州》《新疆旅游日记》《归绥市》《荒毛地》《归绥市的城门》《神秘的石人湾》《新疆传奇故事》《青城电影》《欧洲梦幻之旅》《抓壮丁》《蓝宝石的故事》《图瓦的祭奠仪式》《伊尔库茨克奇遇》《图瓦中医诊所》《俄罗斯的木材生意》《老三届的考学之路》《母爱永恒》《难忘的学校乐队》《墓葬文化》《果戈里及其故事》《刘汉及其家人》《再谈陈歌辛》《师生情》《珠海圆明新园》《惠州打工》《50年代绥远城》《龙的故事》《绥远城西街》《神游深圳》《炼狱》《大串联》《士兵之歌》《冰海沉船》《悲惨世界》《陈年往事》《教育的诗篇》《绥远城的满族》《青城满都海公园》《五塔寺的由来》《乡村女教师》,再写一篇《话说归绥城墙》以飨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