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咯路上的故事……

莎伦

<p class="ql-block">一个追求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时尚外婆。</p> <p class="ql-block">今天要讲的这条弹咯路是我出生的地方,原来叫候家弄,后来改为延安西路1448弄,这条弹咯路虽然不长,但从北到南120米左右却有着纺三医院(后门)、塑料模具厂、法三小学、中华制药厂、怀本堂(耶稣堂)、香港实业家姚连生原住址。</p> <p class="ql-block">耶稣堂原名怀本堂</p> <p class="ql-block">怀本堂是1935年由当时的上海总商会主席赵晋卿先生建造,他献地近一亩,在法华地区建造了长宁区最大的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他热心教育和慈善事业,先后集资发起创办孤儿院、贫儿院、盲童学校、仁济堂。</p> <p class="ql-block">候家弄10号耶稣堂侧面</p> <p class="ql-block">候家弄10号怀本堂(耶稣堂),怀本堂初系老北门会堂分堂,由美国传教士掌管,从1941年开始由中国牧師张厚基负责主持(文革中受了很大的冲击),张牧師大女儿张家敏周末还在沪西礼拜堂做礼拜。</p><p class="ql-block">耶稣堂于2017年公布为长宁区文物保护点,不久将修复原貌。</p><p class="ql-block">耶稣堂那扇双开黑色木制大门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玩耍的地方,听我阿奶说耶稣堂不礼拜后,就成为火柴盒生产场地。</p><p class="ql-block">姚连生是火柴盒老板,住在耶稣堂对面一栋独立的欧式庭院里,胖胖的老板娘和蔼可亲,生了二个儿子,后来大儿子随姚连生去了香港,小儿子(小名小毛头)是位教师,随着姚连生在香港的生意蓬勃发展,上海的火柴厂就息业了,后来全家都去了香港。</p><p class="ql-block">姚连生在香港事业有成,回国做慈善捐资改建了玉屏二中也就是现在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姚连生中学,由当时的原市长汪道涵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学校现在己发展了四个年级、28个教学班、90多名教职工,一千多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姚连生中学校徽</p> <p class="ql-block">后来的耶稣堂为中华制药厂所用</p> <p class="ql-block">上海名牌产品(龙虎牌清凉油)</p> <p class="ql-block">据说1911年7月26日,在汉口路诞生了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制药企业——“龙虎公司”(后于1915改称为“中华制药公司”,这也是“中华”招牌名称的由来)。“龙虎”商标亦随之开始了近百年的传奇足迹。 1911年,龙虎创始人黄楚九先生根据中国古有成方“诸葛行军散”,自拟处方开始制造“人丹”,以“龙虎”图案作为商标。</p><p class="ql-block">“龙虎”商标为圆环内左侧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右侧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两个神物彼此凝望,相互比拟,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幅龙争虎斗、永不服输的蓬勃画面。黄认为,“龙是吉祥物,虎是兽中王”,取名“龙虎”意味着日后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药厂的初期</p> <p class="ql-block">制药厂如同我家邻居一般,因为我家其中一处是借给厂里做宿舍所用,厂里的领导、工会与我家老爹(本地人爷爷的称呼)关系很不错,当时与我家联系的是副厂长叶志清,一个书生气十足的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我家后院房间窗对窗的是制药厂里的木工机㭜机动车间、洗衣车间。洗衣车间门口有一个规律不大的游泳池,记得中学暑假里我们四个邻居姐妹还下水游泳呢(至于怎样混进厂里的己记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我家后院篱笆隔着药厂后勤部门</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延安西路1448弄171号,171号居住着二十几户居民,进弄堂右边住着五户绍兴人家(听老祖辈说此处原来也是我家祖上的房产),弄堂里还有一条支弄堂,支弄堂口原来住着一户山东人家(做小生意的老板),文革中老山东人遭抄家批斗以后离开了上海。那个房屋地址后来为中华制药厂的仓库所用。</p><p class="ql-block">原本这条弄堂里是由汪家、金家二大户人家居住,也有几十多间屋子(本地房,园子很大)后来汪、金二家将多余的房间出租给了其他租客,其中也出租给了中华制药厂做工人宿舍。</p> <p class="ql-block">我家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我家与药厂没有围墙,只是后院由黑色墙篱笆隔离,制药厂围着我们171号的居民,空气中弥漫着清凉油淡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清凉油制药车间在1448弄的弄堂中间位置,金家几代人居住的房屋周围便是制药厂的清凉油车间,他们院子里有一口水井,井水的颜色是红色的,当时不知什么道理,院子里的女人很难怀孕,现在想想大概是清凉油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我家后院篱笆隔着药厂后勤部门,木工机械车间、洗水房等后勤部门。</p> <p class="ql-block">从延安西路的弹咯路走来,首先靠左的是几幢小型的洋房(现在我的同学、朋友还居住在那里),五十年代候家弄派出所也在这洋房里,记得那时的社区民警对所在地的居民每家每户都很熟悉,经常上门走访,居民的琐碎杂事都管,阿奶是居委弄堂小组长,民警会经常坐客我家,询查了解居民情况,处理居民事务、治安工作,那时的民警确实是民众心中的保护神,回忆起我家从来没有锁门的习惯,左邻右舍像自家人一样,治安是绝对安全的。</p> <p class="ql-block">耶稣堂对面是法三小学(当时法三小学也算是周边地区的重点小学),我家的另一处房屋的窗口下就是法三小学的大操场,记忆中的学校教学楼是一排民族建筑风格的长廊式教室,我姐姐上到三年级时转入了新的学校,也就是长宁区第二中心小学。</p> <p class="ql-block">法华古镇</p> <p class="ql-block">法华禅寺</p> <p class="ql-block">弹咯路走到底便是法华镇路,说起法华镇路原来为法华古镇,它在当时是上海县西部首要集镇,鼎盛时期、闻名四方,听我阿奶说那时有一条河,沿河形成东西长约3公里左右的街道(今淮海西路至凯旋路)分为东镇、中镇、西镇,法华禅寺在中镇(后来的交通大学分部)。</p><p class="ql-block">我的幼儿园是法华镇路幼儿园,从记事起就感觉街巷小店纵横有致,东西两边有二家粮油店、杂货铺、棉花店、布店、理髪店也有东西二处、修鞋匠二处、废品收购站、百货店、食品店、拨罐店、饭店、浴室、菜场、印象最深的是茶馆店(门口是老虎灶)、种德桥转弯处有个烟纸店是我同学的爷爷经营的,对面的百货店是国有的。</p><p class="ql-block">各类小店基本上多数集中在西镇,种德桥路上小店更是一家连着一家,以后长大了,有点零用钱,就会在周日约上小姐妹去逛逛、兜兜、看看也觉得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几度春秋、几番寒暑,一条只有120米左右的弹咯路,随着年代的逝去,都市的发展、老屋的拆迁,亲朋好友老邻居们各奔东西,唯有不变的是留在我们儿时的那份沉甸甸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