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言《廿四节气》</p><p class="ql-block"> -風無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反映气候特征的特定节令。主要体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一时期也体现出是中华民族的阳历节气。而体现农历的则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它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从大清帝国的覆灭,自此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彻底结束了,改朝换代而引进西方文明中,公元纪历开始盛行,反而二十四节气历法作为了中国的农历计算法则,作为补充,但二十四节气依然在华夏大地广泛存在和日常应用,直至今时今日。</p><p class="ql-block"> 据考究与众多的资料显示。</p><p class="ql-block"> 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上古农耕文明以来,春夏秋冬各为三个月,每一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的独特含义。基本上概括了,一年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和大自然中一些事物、气候等等所发生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立春,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节,立,建始也”。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古时,大多数时候人们以立春为春节。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的仪式,上至庙堂,下至江湖,仪式场面颇为隆重。立春当天,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国泰民安,繁荣昌盛。黎民百姓祈祷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西汉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并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日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二十四等份,每一个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每一个节气间隔时间为15天,沿用了比较长的时间。而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沿自于1645年,据考证:有相关资料显示,1645年前后,是最为动乱的时代,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明朝皇帝崇祯在闯王李自成攻克北京时,在故宫后的煤山上吊自尽,大明王朝灭亡。此时由宗室的唐王朱聿键在南方地区建立政权,继承皇位,为南明政权,史称隆武帝。李自成占领北京城后,建立大顺王朝,并提出“均田免赋”,获得老百姓的广泛支持。而后清军在叛将吴三桂的联合进攻下,清军入关,李自成败出北京,大顺王朝灭亡。随后清军一路挥师南下,俘虏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隆武帝绝食自尽,南明灭亡。自此,满清统一中国,治理天下。此一时期的年号也比较混乱:一为明弘光元年,隆武元年;二为大顺永昌元年;三为顺治二年。二十四节气也跟随时势而发生变化,调整为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立春于每年公历的2月3日一5日之间,往复循环。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民间有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之为“咬春”。有的地方,村里会推举一位年长的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春牛三鞭,意味着一年的春耕农事开始了。农耕时代,耕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是农民的宝贵财产,曾有法律法规明文禁止食用牛肉,违者,一经发现,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绵绵的梅雨季节伴随潮湿的南风天,那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南方,特有的烦人气候。而北方的春天,还沉睡在冬眠中还没苏醒。壬寅虎年更有意义的是,在这春夏之交,龙南市郊的一垌稻田里,白鹭成群结队地在田埂上漫步,水田里觅食。山野湖泊里嬉戏打闹,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此时此景,被央视制作成了短视频,在新闻里面向全球播发,这真是: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2022年4月份,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日主题活动中,除了大量介绍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悠久历史,对世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外,廿四节气用书法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连绵不绝的梅雨季节,以及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成长,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天空万里无云,湛蓝无垠的天际,只飘过几片象棉花一样洁白的云朵时,火辣辣的立夏就来到了,立夏,节气交接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一7日之间,历书曰:“斗指东南,维45度,为立夏,万物茁壮。”明《莲生八戕》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此时,农作物开始了扬花抽穗,树木开始了快速生长,而农田里的杂草也在疯长,谚语里有“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立夏三天遍地锄”,“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等等农谚。而立夏时节,亦有许多习俗,迎夏也自古有之,帝王要率文武群臣到城郊举行迎夏仪式,随行人等,一律着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东旗都要选择朱红色,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民间也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尝新、吃蛋、节气养生的活动,比如:上海人用麦粉和糖制成条状食物,称之为“麦蚕”,吃了可免“疰夏。福建人吃虾面,吃光饼,吃立夏糊。浙江人吃七家粥,七家茶。江西人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立夏这一天,在九连山脉的龙南市,客家人有吃鸡蛋的习俗,俗语云:立夏不食春(鸡蛋),见到老爷嗦嗦真(发抖)。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各式各样的鸡蛋,男女老少都要吃鸡蛋。有的地方立夏当天,有吃过午饭秤人的习俗,边秤边说些吉语,秤老人时要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秤姑娘时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状元公子有缘份。江南地区,普遍都存在尝三鲜的现象,其实到了夏天,远远不止三鲜,都可以吃到时令新鲜的食物,所谓的三鲜,是立夏以后最早成熟的瓜果蔬菜。立夏之始,也是养生的时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道光十年《太湖县志》载曰:立夏日,取笋苋为羮,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其实所载就是劝告勿吹过堂风,易生病。多养心定神,注意休息,多运动,进行意识、思维、情志、身心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立秋也就到了。东汉《四民月令》:韩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太史官看到梧桐树的第一片叶子落下,便高声奏报,以寓报秋之意。初侯凉风至,秋后下一场雨,就凉快一次,因而有谚语曰: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是,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地方仍然像处在炎热的夏季,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亦有“秋老虎”一说。立秋节气交接时间,是在公历的每年8月7日或者是8日。立秋之间,官方和民间也会有迎秋仪式,甚至于比迎春迎夏更多习俗。周朝时帝率群臣于郊,举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汉代沿承此仪式,见于《后汉书•祭祀志》。《新唐书•礼乐志》则载曰: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临安岁时记》曰:此秋日,男女戴揪叶,以应时序。明代承宋时俗,习俗此后有增减。秋收时节,天下皆忙,也是普天同庆之时,庄稼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一方面则尝吃新收成的米谷,以至庆祝,这个时候,民间的庆祝活动就比较丰富多彩了。唐诗《不见》曾曰: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主要答谢神灵保佑收成好,宋代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有些地方流传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有的地方在仲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摸到扁豆,意易生女孩,摸到南瓜,意易生男孩,摸至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可以象征白头到老,是个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天媳妇可以到任何的田园去摘瓜摸豆,田园主人并不责怪,媳妇们再夜回来,家里的长辈也不责怪她们。秋季的丰收,体现在人们的笑声里,体现在人们炊烟里,更体现在民间特色的习俗活动里,逛街、采购、逛庙会、参加社团活动,喜气洋洋的氛围弥漫着整个村庄,扩散到广阔的华夏大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幻,很快就到了立冬时节。立冬代表的就是一年当中,冬季的到来,寒冷的时候到了。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东汉崔定的《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此时汉代有民俗贺冬,亦称拜冬。这个时节正是秋收冬藏的大好时段,进入冬季,天气晴好,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的晾晒、入仓贮存。立冬后,草木开始凋零,动物开始了冬眠,所有物种的活动趋向于休止,这个时间段,最适合身体的调整、进补,以及一些冬季民俗的活动开展。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最喜欢面食,特别是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比如大年三十是与旧年的时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的。冬季因了农事的空闲,民间就会组织许多活动,比如庙会,比如集会,比如唱地方戏,又比如举行一些民俗文体活动。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楫,谓之拜冬。此俗见于清代顾禄的《清嘉录》,说明官方与民间,文化与民俗都相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封建社会时,在一些重要的节令时,天子与庶民同乐,也是常常存在的。谚语里常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说冬季是食补的最好时节,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相对比较高的食物,补充能量,甚至还会和中药材一起,熬成高汤以及与肉类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与中药材泡酒也是人们常用来滋补的一种方式方法。自古以来,南方的客家人就会在冬至的前三后四这几天,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此时,杀鸡宰羊,准备丰富的时令佳品,一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孝顺之道,寻根朔源,告诫后世,谆谆教诲子嗣,要延续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感谢上苍恩赐的丰收年成,并期望上天来年再恩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立冬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25度,地球位于赤纬16度左右,也正好照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我国地域辽阔,纬度稍有偏差。而古时冬季太阳纬度有时,准确的时间是在冬至这天,为直射南回归线上。</p><p class="ql-block"> 由廿四节气而洐生出的事物,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历史性贡献的沉淀,文明文化不间断的优化与延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在生活实践当中一直传承的优良传统。廿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充分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和无穷的威力之时,我们依然不断的在研究它、探索它。廿四节气,它讲述着过去,记录着过去,同样也讲述着现在,记录着现在,更在以后的日子里,预示着未来,记录着未来和它会发生的一切。廿四节气就是经久不衰的中华民族的烟火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