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荒原的战友

米粒儿1384260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 米粒儿</p><p class="ql-block">图片 部分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 怀念战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广袤的三江大地,有一片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河流纵横,林木繁茂。从1969年被冠以好山河美誉。弹指一挥间,一座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小镇拔地而起。我的青春十一年留在这片热土。我们是幸运的,十年后回归故土,颐养天年,但那些因非正常死亡的荒友们,你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岁,你们在那边还好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宝山的“知青部落”</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胜利场部一条街北面不远道路右侧草甸子上一片杂木林覆盖着一座孤零零的小山,中间凹下去形似元宝,野花点缀、溪水弯弯。不知何年何月起名元宝山。也不知第一位入住风水宝地的是何人。据说是一名663转业兵。记得最早听到知青死亡的是农业连队一名统计员,运粮车翻车,200斤重黄豆压胸而死。他们基本非正常死亡,具体数字无法知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少小离家永不归。令人可叹可惜可悲可泣,元宝山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见元宝山</p><p class="ql-block">元宝山风景虽美,但沒人愿意到那个地方去玩。2016年6月22日我们一行人重返第二故乡。到胜利宾馆入住。砖厂原小班长孙守凤大姐闻听消息到旅馆看我们。我们正在相谈甚欢时,园园接到北京同学的电话,说张伯昆的弟弟想把亲人迁葬北京,让我俩帮忙询问墓地是否存在。我们人生地不熟,正发愁上哪儿去询问。孙大姐的姑爷正在旁边,说我知道这个知青墓开车带你们去。我们还庆幸事情如此顺利。</p><p class="ql-block">知青返城后,这里成为胜利镇的公墓。这里还是土葬。坟头密布参差不齐,草深林密蜂舞虫飞,找到这个知青墓,但没有名字,我们只好将四周都拍了照。并仔细搜寻其它墓碑,最后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北京后才想到张伯昆是在七连无常的,回族肯定不会进汉族墓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荒原上的穆斯林葬礼</p><p class="ql-block">1972年冬,砖厂搬迁到平顶山,住大帐篷。一通电话打到新建点,突如其来的噩耗让68中学的十名同学震惊和悲痛,七连学友张伯昆上山伐木装车返回时,路上车打滑翻倒,其它人幸免于难,只有他用大衣包头打瞌睡,被圆木砸中。在学校毕业后有两年搞运动,我对他印象是挺帅的回族小伙子,白白净净,自来卷头发。我们马上去连部找纸,去山上砍松枝扎起花圈,准备去七连祭奠学友。花圈摆在帐篷里怪疹人的,只好用床单包上放外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明我们轮流抬着花圈,到78公里处因是周日,公路上也沒有车,刮着四五级风,走了十几里地。我们到招待所去,见到从北京来到的张伯伯和其它几位同学。我们年青也不知用什么话来安慰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原计划去七连参加告别,后来想也见到老人家,八人到七连还要招待我们吃住,交通不便不知要耽搁几天。正巧砖厂有车到团部拉货,所以就把花圈放七连车上,告别了张伯伯。拍了张合影,随车回平顶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几年通过同学微信,才知道农场也不懂回族风俗,完全交由68中学的同学打墓坑,按穆斯林风俗办理后事。这可能是唯一留在胜利的少数民族知青。可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阿拉加河的冤魂</p><p class="ql-block">这个小木桥离我连100多米,我所在连队是砖瓦厂,地处二连和团部之间低洼的挠力河支流的阿加拉河之间,有两座小木桥,我们喝水,洗衣全到桥下小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在1970年夏,正是大忙季节,下午胜东公路上除偶尔有汽车或拖拉机开过,极少有人走过。制砖机台地势较高,我们抬眼能望见小木桥上有个人在转悠,不像干活的。还挺纳闷谁那么闲在。呆了一阵子最后下桥走了。黄昏时分听说二连有个天津知青,可能是精神不太正常,住院下午偷着想跑回连队,问我们可否发现。我们提供了下午见到的线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晩上闷热乌云压顶一场大雨将至,可以用伸手不见五指形容。我们接到任务让我连帮忙搜索失踪人,我们有拿木枪的,有拿棍的。在公路两侧列成横排拉开距离,用脚淌用棍划拉,一直搜到小河西边零星雨点打下来,伴着电闪雷鸣我们全跑回宿舍。滂沱大雨一直下到黎明。我们都说这个青年凶多吉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艳阳高照,传来消息在河东岸边找到尸体。分析是他从公路下来迷路走进草甸子,狂风暴雨中无处躲藏,雷电交加是多么可怕的一夜。听说放在二连的山洞里冷藏,等着父母来。传说这个山洞通到东安,我也曾因好奇去过这个山洞。是否埋葬元宝山不得而知。可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殒命平顶山的燕子</p><p class="ql-block">图片是二排女生宿舍,张燕只在这里度过四个月。她是1976年六一前来的哈尔滨青年,白皮肤高鼻梁,特别爱说话。分配在插坯班工作。因为我从小得的外号小米粒,叫着顺嘴儿,听不到有人叫我姐,在架棚我们有时见面,她一声李姐叫得我心里高兴,而且干活麻利。她的死打破砖厂十年无伤亡事故的记录,况且是自杀,惊动团军务股来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忘的1976年十月一日国庆节,全连人全在大食堂开会。我女儿睡着了,早退抱女儿回家。出会场几十步连部的房山头撞见佳木斯的乔志文背着一个人气喘吁吁告诉我张燕喝敌敌畏了,叫我报个信。他转身去卫生室。等我送孩子回家就回到卫生室,屋里屋外挤满人,有个天津的说我有绿豆能解毒,开始砸绿豆想煮水灌,一左一右两个女生把张燕架在炕沿上,抠嗓子催吐的,因为張燕几顿没吃饭,只抠出血丝和粘液,空腹药性更烈。这时55小型车发动了,把她抬上拖斗,女生排长把她抱在怀里,到公路上就停止了呼吸。十几里路到团部医院,宣布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年代,自杀会被批判被鄙视。正值青春年华有什么想不开过不去的坎。张燕如果不是绝望无助,哀莫大于心死,“人言可畏。”每当我做砖厂回忆录和知青名录总绕不过去她的影子。大家每每谈起还是发出叹息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因也就不说了。正当大家都去开会,宿舍里只留下她一人,身体虚弱精神崩溃的她拿半瓶药老鼠的敌敌畏,从水缸里加了水喝下去,披着棉衣走出宿舍,倒在房山头草地上,正遇乔志文送孩子回家睡觉,想返回会场,听到呻吟声,闻着刺鼻的气味。说张燕你怎么了?背起她就跑。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我要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家接到有病的电报,母亲和妹妹到连里那天,我们都围在连部门口,卫生员拿着针炙包,准备随时进去。但大出我们意外,没听到嚎啕大哭和晕倒的信息,也许她们早有心理准备。最后张燕穿着红色线绨小棉袄,脚穿绣花鞋入敛,埋葬在元宝山。据说她母亲还在下葬时说张燕你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带着连里给的黄豆、豆油回哈尔滨。可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死于车轮下的知青</p><p class="ql-block">大概是1976年前后,11连到砖厂拉沙子,我弟弟被空车给颠下来摔晕了脑震荡,就留在我家休息两天。后又随拉沙车回连队,连沙带人份量很重。当车行至场部果园附近,对面来了一群扛工具的男男女女下班归来,看见车辆迅速靠路旁成了一队,突然有个年轻男子一下子扑进车头后牵引架中,车上人还没来的及反应,身下一颠压着人了。车上人下来一看,车轮从后肩脖颈碾过,口中喷血以无生还希望。他们帮忙拖进医院,并作了见证笔录,据说是犯盗窃罪的一名知青,将连队待发的一月工资款席卷一空。当时是笔巨款。家属队劳动改造选择自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我们重访自己的连队。一进山口看不到大沙坑,荒草杂木肆无忌惮伸出坑口,与周围连成一片,深不可测。不由得回想起39年前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一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牺牲在沙坑里的小上海</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28日,11连上海知青王凌文时年24岁,随车去平顶山拉沙子,装车时沙崖塌方,将旁边场直家属连两名女工掩埋。身材瘦小的王凌文冲上去扒沙救人,刚扒出头部,有人喊又要塌,快跑。王凌文救人心切,继续扒沙。又一次塌方将三人压在沙堆里。我们砖厂宿舍离此几十米,闻讯跑来也参加抢险救人,终于将几人挖出,有个天津知青还给女工做了人工呼吸,但三人都不幸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场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场团委授予王凌文《模范共青团员》称号。黑龙江民政局追认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上海安眠于元宝山的树林中,生命停止在24岁的青春年华。2021年8月28日,胜利农场公共管理委员会牵头,举行王凌文烈士纪念碑揭碑仪式,缅怀牺牲在黑土地上的垦荒先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过去了,早已融入黑土地中的战友,我不该再去打扰你们了!你们那样无辜。上天不眷顾于你。己经变老的我们却依然无法释怀,如果你们活着,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晚年的幸福。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让我清香一烛遥祝天国的你们,守望着我们为之奋斗的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