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访希楞柱

张明(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秋天,我们一行自驾赴内蒙古。今天要去根河市,游览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我们一大早从呼伦贝尔出发,还没到根河市区,路过一座大桥时,两边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们,白哥把车停在桥头路边,带上摄影器材去拍照。</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湿地,大湖、小湖相连,一条河流穿起了大小湖水,湖水清澈见底,平如镜面,蓝天白云倒影在水面,让人感到水更蓝,云更白。水在流,云在飘,湿地中还有马群和羊群,随丰草而动,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今天,云特别的浓,一团云飘过来,不一会儿,云变幻成一只巨大的白色天鹅,从东往西"飞",天鹅的翅膀伸展着,眼和嘴都那么清楚。再过几秒钟,天鹅飞进云彩里,那头快钻进一片云朵里,天鹅的翅膀越来越大,一会儿天鹅就不见了,我们端着照相机啪啪啪的拍着。拍一张天上的天鹅,再拍几张水中的天鹅。一阵微风,水面起了波纹,天鹅好似落入水中,翅膀在水中上下扇动着。</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拍拍水,拍拍云,拍拍岸边的马群、羊群,一会儿换长枪,一会儿换短炮,忙忙碌碌,紧紧张张。旁边两个老头的说话声提醒了我们,这两人在这几个水泡子边拍了两三个小时了,有什么可拍的?我们才醒悟,赶紧收拾相机,往湿地公园赶 。</p> <p class="ql-block">  车开出不到五公里,我们看到路标牌“驯鹿场向南3公里" 。白哥说:"走,顺路去看看。"我说:"就是那四不像吗?有啥看的?咱们还是抓紧去湿地公园吧!"白哥笑着说:“看看去,说不定还有鄂温克族姑娘。"我们顺路进了山。</p><p class="ql-block"> 车到山脚下,不能再前行,我们沿一条小路上山,一条小溪伴随小路左右,溪水清清,水声潺潺,小溪岸边石块上,不时有一块块苔藓,翠绿如毡。小路不陡,一路景色宜人,几棵桦树,相互交错,构图特别。嫂子、夫人积极充当模特。一会儿,小路转了一个大弯,形成一个大弧度,又有几棵白桦树,叶子金黄,树干雪白,两位摸特穿着红衣蓝衫,点缀其中,照出的照片多彩艳丽。就这样,走着照着,说着笑着,来到驯鹿场。</p> <p class="ql-block">  进门每人收20块钱,买一盆苔藓,喂食驯鹿。并嘱咐我们,驯鹿正处在发情期,不要太靠近,不要玩逗,更不能进圈,它会攻击人。他这一提醒,反倒引起我们的好奇。驯鹿场在一块大平地上,这里树木茂盛,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树下有一片片磨菇,是驯鹿爱吃的。驯鹿圈用白桦木做成围栏,里面有几十头驯鹿,个头同陕西关中的驴差不多,个个非常强壮。驯鹿头上有角,有的角又花又长,有的角短而无花,这可能就是雌雄区分吧。为了照好像,和驯鹿来个贴身照,我们悄悄钻进围栏,一边喂着苔藓,一边试着抚摸驯鹿,互相照着像,相安无事。突然有一只驯鹿,可能嫌喂的太慢,用角顶翻了我手中拿的苔藓盆,吓得我连空盆都没有捡,赶快逃出围栏。</p> <p class="ql-block">  在驯鹿圈西边,我看见几个像伞一样的棚子,门口有一位姑娘,扁平的脸,下巴稍稍突出点,高颧骨被两绺刘海遮盖着,细长的眼睛又黑又亮。我客气地问"美女,能不能进棚子看看?"那姑娘笑着说:"这不叫棚子,叫希楞柱,也叫'仙人住'是我们的房屋,进去看看吧。"刚进希楞柱,光线有些暗,适应一下,马上看清楚了。它用二三十根的松木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树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聚在一起,松木杆的另一端戳着地,均匀地散开,好像二三十根伞骨,形成一个大圆圈,外面苫上挡风御寒的围子。这个希楞柱,外面是桦木皮围成的,像关中房顶的瓦一样,一茬压一茬,里面用兽皮围的,非常严实保温,里面光线是从顶上那个小孔,即可透光又可排烟。希楞柱中间有一个火盆,姑娘告诉我,这火盆一年四季都不能灭,就是我们迁移营地时,一定有一个驯鹿专门驮火种,几百年都是这样。我们迁移时主要靠驯鹿驮东西,哪个氏族驯鹿多,就容易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  我嗅到满希楞柱,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好奇地问,"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她说:"我们鄂温克族人,以狩猎为生,每打到猎物,特别是大型猎物如黑熊等,都一定要有个祭奠仪式,以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和谐相处,不敢冒犯。'萨满'就是我们氏族的巫师。她把猎物心脏剖开,取出代表12个神偶的木雕,用心血涂抹在神灵的嘴上,之后要从猎物身上切几片肥肉,扔进火上,当他'吱啦吱啦'叫着,冒着油烟的时候,马上覆盖上卡瓦瓦草,这时候,带着香味的烟就会弥漫开来,再将装着各种神灵的袋子,在烟中晃一晃,意思让诸神先吃,祭奠仪式就算结束了,我们就可以吃肉了。"我佩服地说,姑娘知道的不少,她腼腆地说:"这都是我姥姥讲的,她今年96岁了,今天到政协开会去了,她要在故事才多呢,她是我们鄂温克族的活化石”。我对这位未能谋面的老人,有一种神秘幽邃的感觉。接着姑娘说:"政府给我们建了居民点,姥姥住不惯,非要住这希楞柱,我们就陪着她。还有两个哥哥,一边陪姥姥,一边照看驯鹿,这都是我们民族最有特色的宝贝"。我仔细看去,希愣柱里的东西,很多都是用桦树皮做的,水桶、小盒子、小柜子等,都是做工精湛的工艺品。褥子、被子都是兽皮做的。姑娘看我仔细看这些东西就说:"这都是姥姥过去用的,很有沧桑感,有些是我们现在做的。现在市场上塑料制品样样都有,可姥姥就说她用惯了桦树皮制作的东西。不过,我们用桦树皮做的工艺品,非常畅销,为我们鄂温克人创造很多财富,生活比过去不知要好多少倍。"姑娘自豪地说。</p> <p class="ql-block">  出了希愣柱,西边金色的霞光,透过松树、桦树的枝叶,斑斑斓斓地洒在草地上,鲜花上,好似整个营地都被染成金色。一个松鼠跑着跳着,姑娘蹲下身,松鼠跳在她手掌上,她从兜里掏出几颗剥好葵花籽,放在手心,松鼠一个接一个的吃着,完了又撒一把没有剥皮的葵花籽,训练松鼠自己剥皮。姑娘说:"这是我养的宠物,它可通人性了"。</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被驯化的可爱松鼠和仅存的几个希楞柱。我感到,鄂温克族人几百年前,从拉穆湖(贝加尔湖)迁移而来,与大自然为伴,生于山林中,长于山林中,又葬于山林中,顺应自然又抗争自然的经历太多,太生动了,有他们守猎成功的故事;有他们驯化驯鹿的经历;也有他们葬身猛兽的残痛,更有新一代鄂温克族人的坚守,才有了仅存的希楞柱,他们也将成为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这次差点错过的偶然探访,使我初步了解了鄂温克族人,真是意外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这个民族几百年的历史,似乎定格在这时!定格在这里!成为一块亮丽的活化石!她们可能是一种民族血脉绵延,民族特色,民族习俗的最后守候者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稿于二零一八年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