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向南、目标海南系列之山西篇(四)告别山西

牛仔

<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城,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的晋城盆地。晋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舜耕于历山,神农尝百草等历史故事也发生在晋城。历史悠久的晋城,东晋置郡,北魏置州,清代置府。现在的晋城所在地为古泽州府址,即原来的泽州府古城,该城初建于唐高祖元年(618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只可惜如今古城早已不复存在,其绝大部分古建筑也在抗日战争中遭到毁坏,城墙则在1945年内几乎全部拆除。但在晋城地区还是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与建筑,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其中有不少已经是热门的旅游景点,在众多的景点中我们选择了历史比较悠久的青莲寺和比较有特色的砥洎(li)城。</p> <p class="ql-block">吃过早饭从宾馆出发,往东开车17公里就到了青莲寺。</p> <p class="ql-block">  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青莲寺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与中国古代“背山面水”的风水建筑观念十分吻合,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整个寺院雄峻秀奇,别具风格,寺前山崖下的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为古寺增添几分灵气。</p><p class="ql-block"> 青莲寺规模宏大,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个部分。按地域古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下院,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由当时著名的高僧慧远大师初创,唐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赐名“青莲寺”。下院位于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碘石山隅,寺院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一座高25米、明代所筑藏式舍利塔组成。正殿和南殿由于殿宇垮塌严重,是现代复建的。虽然古代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寺内保存彩绘泥塑18尊,其中7尊彩塑为唐代遗存,其余均为宋代作品,另有壁画面积15平方米,壁塑面积1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新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上院,坐落于下院东北侠石山上,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上院始建于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自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所增建。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分布对称。寺内现存宋代彩塑及唐、宋、明、清诸代碑刻十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当你走进寺院内,可见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幽雅素静,顿觉神通气爽。</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青莲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全景,近处宝塔边为下院,右侧山上的红色建筑为上院。</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下院。</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上院。</p> <p class="ql-block">下院正门。</p> <p class="ql-block">下院北殿,也是下院的正殿。</p> <p class="ql-block">北殿坛上大小塑像七尊,造型健美,面相饱满,珠圆玉润,高大柔美,衣饰贴体,颇有唐代造像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因室内不让拍摄,下面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主尊弥勒佛(也有说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 主尊倚坐,高4.2米,肩披袈裟,头饰螺髻,面庞庄严肃穆,饱满俊朗,双腿自然下垂,坐在须弥座上。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眉宇间镇定从容,服饰衣纹线条流畅,保存着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这尊十分罕见的唐代垂足大佛是青莲寺最具文物价值的佛教艺术珍品,其雕塑年代大致不晚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中晚唐时期的作品。 仔细观看佛像身上的彩绘,其图案柔美、颜色雅致。菩萨好像身披轻薄的绸衣,衣服的褶皱垂落,如水波般自然流畅,给人“曹衣出水”的感觉。那端庄慈祥、丰腴圆润、恬淡纯净的生动造型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采用一腿盘曲,一腿自然下垂的游戏坐,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菩萨面形圆长,神态庄重,头束高髻,两缕发辫从耳后披于双肩,胸饰璎珞,衣饰以沥粉锦纹装饰,衣襟裹膝垂于座间。</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头部特写,圆润丰腴的面相颇具唐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服饰局部。</p> <p class="ql-block">藏式舍利塔(明代)。</p> <p class="ql-block">青莲寺上院。</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弥勒殿)。</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整体为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与上党地区常见的二层民居有相似之处。除上层大木构造平梁之上构造之手法为元代特征外,该阁现存木结构件多为宋代原物,部分斗拱之上尚留有宋代彩绘痕迹。</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门前有唐代石狮一对,其形头小身大,顶部平缓,前腿直立,造型温厚敦朴。明显区别于明清两代的石狮子造型。</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及唐经幢。(殿前两侧玻璃罩内的是唐经幢)</p><p class="ql-block"> 释迦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前檐当心间装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前檐当心间的门框、地栿都用青石雕造,上刻有花卉纹饰,刻工精细,表现了宋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檐柱均为抹棱石柱,石柱及门框上刻有宋代题记,是大殿建成年代的确切记载。</p> <p class="ql-block">唐经幢。</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宋代石雕。刀法细腻,造型生动,展示了宋代工匠高超的雕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  释迦殿(中佛殿)建于宋代。</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宋代佛像。</p><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佛像,本应是五尊,但东侧弟子已损毁。释迦摩尼佛居中,两侧分别有二弟子(东侧弟子缺失)、二菩萨,是典型的一铺五躯布列方式。佛身着通肩袈裟,头饰螺髻,面相方圆,大耳垂肩,左手垂放膝上,右手已失,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像后未设背光而是利用扇面墙作为屏墙,绘有花鸟古画。文殊、普贤对坐两侧,发髻高束、肤白唇红、神态宁静。</p> <p class="ql-block">东侍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侍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边站立的弟子阿难</p><p class="ql-block">仅存的佛侧弟子阿难,神情虔诚,体态分健美,具有典型的宋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现存大殿为1998年修复,宋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屋脊下的角兽,既是装饰品又有加强支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青莲寺,向西开车将近50公里到了明代古城堡:砥洎(li)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砥洎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为:寨上。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军事城堡和民居群落,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半岛状小山上,其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南接村镇。远望其城,恰似坚如磐石般砥柱中流,故名砥洎城。该城创始年代不详,但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山城一览”碑碣得知,其已有将近400年历史,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 从地理位置和建筑形式看,砥洎城应是出于军事防御目的而建造的城堡,同时兼顾了居住功能。城堡呈椭圆形,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城堡内的民居、巷道与城墙一起被全部纳入整体防御体系,担负防御职责。因而砥洎城既不同于雁北广武古城的纯军事城堡,也不同于平遥古城以居住、行政功能为主的城镇。它体现出鲜明独特的防御为本、平战结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特点。这一点,从砥洎城的选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通常城堡选址都要考虑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而砥洎城恰恰刻意选择了在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地形上筑城。由此可见,设计者首先考虑的是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从城堡建筑结构上可以看到,在南面连接村镇处建有正门。正门上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的主要通道。正门两侧的城墙高约12米。而临河一面的城墙从河边直接筑起,更是高约20余米。城墙上设有用来御敌的城垛、炮台等设施,城墙内周筑环城路,各住宅巷道均与环城路通联。既方便平日居民通行,又方便战时调动兵力、运动作战。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既可以用于平时的水路交通,又便于战事不利时从水路撤退。可以说,砥洎城的设计自成一体、易守难攻,是中国古代“兵者诡道也”的军事思想难得的实物标本。</p><p class="ql-block"> 走上砥洎城的城墙后你会发现,外表上与其它城墙如出一辙用青砖砌筑的高大城墙,其内侧是用坩锅与石条混彻的特殊结构。原来润城镇冶铁业非常发达,这里的能工巧匠就用冶铁后废弃的坩锅用来砌筑城墙内部的主要材料。既坚固耐用又减轻了墙体重量,同时降低了建筑成本,可谓一举三得。那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坩锅,造就了国内独一无二的“蜂窝之城”,砥洎城不愧是中国古代城堡建筑中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城内的环城路。</p> <p class="ql-block">从城墙上看环城路。</p> <p class="ql-block">城内的窄巷子。</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外墙为青砖砌筑,起墙垛便于防守。内墙为废弃的坩锅砌筑。</p> <p class="ql-block">国内独一无二的“蜂窝城”</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看出去,易守难攻的地形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背面邻水一侧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20米高的砖砌城墙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p class="ql-block">邻水一面城墙上“卧着”一对“镇水”的铁牛,这是民间“避免水患”的传统习惯。</p> <p class="ql-block">城内的民宅大多数已经是翻建成新的了。</p> <p class="ql-block">城里的老字号,说明这里在历史上的民居功能。</p> <p class="ql-block">给粮食脱壳用的碾子。</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砥洎城已经快下午2点了,我们还没吃午饭,正好门口有卖当地的烤枣糕,是当地的名小吃。于是买了两个当午饭,味道还不错,就是有点大。准确的说是有点厚,我们两个人才吃了一个。至此,在山西的游览全部完成。不到三天时间,从长治到晋城游览了从唐朝到明清的古寺、古镇和古城堡。山西丰富的历史遗存让人大开眼界,也被中华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深深的吸引。其实我们这次只是走了山西的东南一隅,山西还有更多的历史和文化瑰宝等着我们去探寻。</p><p class="ql-block"> 告别山西 开车往河南走。本来还想去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可一看时间赶到那最早也要下午4点,怕游览的时间不够就决定明天再去。从导航上看,康百万庄园虽然在巩义市境内,但离偃师市反而更近。就选择了当晚到偃师市住宿,明天开启河南旅程。导航到偃师市,入住汉庭酒店。晚上吃的锅贴小米粥,不太好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