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京城古迹有的是隐匿在市井巷陌,山林深处的。苏家屯北安河这带即是。金代章宗时期,享有盛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中的金水院(今金山寺)、香水院(今七王坟)、清水院(今大觉寺)、圣水院(今黄普院),都座落在阳台山麓的青松翠柏之中。</p><p class="ql-block"> 从中北道前往妙峰山金顶,风景秀丽,山路相对平缓,里程适中。加上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由于侍候慈禧太后老佛爷给碧霞元君上香等原因,总管太监安得海、掌玺太监刘诚印等人,花大银两,下大气力对道路和茶棚进行了修建。从北安河起到妙峰山娘娘庙,一律是青石铺路,而且每隔8里地有一个歇脚、喝茶、或吃干粮的“茶棚”。使这里成了由京城到金顶妙峰山的重要通道。尤其是每年四月妙峰山香期,这里更是人来人往。</p><p class="ql-block"> 古道,茶棚,还有鲜为人知的是,上个世纪初在西山这带曾聚集和居住着一批法国精英,其中就有法国著名医师贝熙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等。近代中国一直处在抵御外辱的斗争中,但这些法国精英,却无私地为中国百姓服务;他们又都留下哪些遗迹呢?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们来这里探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道坦迤整洁,高而不危。想着在这沉淀了多年沧桑厚重又历久弥新的古道上,曾人烟辐辏,有车马喧阗,香火缭绕的繁盛,也有罄钟飘扬,龙旗招展的肃穆,又曾留下多少沐浴清心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大水涧上行不久,初见古道上的奇石-骆驼石,石高5米,长7米,因石上有双峰,石首昂立,形似骆驼而得名。瀚海行舟,徐天步而无停,碛里传铃,照金阳之灼丽。斑驳石面,古老沧桑,它伫立于此,越时光之皱褶,慰旅人之孤寂。</p> <p class="ql-block"> 照片古道上方是朝阳院茶棚。相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在的朝阳院茶棚建于1997年。民国李慎言《燕都名山游记》中记载着:朝阳院“内古松夭矫侧出,状如游龙,殿前有流觞曲水,做圆寿字,院后有塔,高约十数丈,明万历时建”。在朝阳院茶棚这个地方,以前还有一座流碑亭。过去统计北京历史上的流杯亭,一般均认为共有7座,朝阳院茶棚遗址的流杯亭,也叫做流觞曲水,属于新发现,使这一记载增至8座。</p> <p class="ql-block"> 登上金山寺前的平台,豁然开朗,眺望远方,天空如海澄澈,宽广无垠,这种蔚蓝色该是心中理想的“天空蓝”了;云朵自由流动如絮纷飞、如花绽放:苍翠的树枝随风轻舞着,青山不寂寞;远处城镇、楼宇错落有致,清晰得又如同近在咫尺…… 每一刻的景象都略有不同,心情随之愈加辽阔,没有什么风景可以恒久不变,也没有什么羁绊不可以风轻云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山泉,因寺后山峰名金山而得名, 为京师西山名泉之一,史</span>书载“金山翠碧幽谷,金水泉洌,至今不衰”。疫情期间车不能开上来,也不能阻止很多人们对山泉水的渴盼,等待的漫长队伍中不乏携带多桶的常客,泉水入口温润绵柔,但不粘不腻,有那种清静淡泊和细微的甘甜回味。</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的山门殿,院内尚存两株古银杏,雌雄两株对峙,直径近2米,约有七八百年树龄,据说为金章宗完颜璟亲手种植。</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又称金仙寺或金仙庵。其实慈禧妹妹重修的金仙庵,是原金山寺的一部分。金仙庵门前就是妙峰山中北路古道,这曾是旧时人们去妙峰山进香的主要道路,清末至民国时期最为繁盛。古道全程40里,其间有5个茶棚,金仙庵是其中最著名的天津崇修堂茶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依山就势,山寺融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物皆有生命,人们从中领略真谛,</span>寺庙为山而生,亦能从自然中体会到感化万物的浩然正气吧!</p> <p class="ql-block"> 这位著名的法国诗人、外交官、圣琼·佩斯,也曾隐居在这山上的一个道观中。1916年,圣-琼·佩斯被派到中国,担任法国公使馆三等秘书。在此后的五年中,他广为游历,足迹遍及林海雪原与沙漠戈壁,并在北京西山管家岭这里的一座小庙里创作完成了轰动世界的长诗《阿纳巴斯》中文译名《远征》。“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圣-琼·佩斯一举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而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创作于北京西山的《远征》为主要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在《圣·琼佩斯与中国》一书中,是这样描写创作长诗的地点桃源观的:“......在一个山顶上,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只能容下三间殿堂,背后是层峦叠嶂的群山,山下是泥沙淤塞的河道。这个地方非常安静,往东看,就像是一片大海,旁边还有一口水井。西北高坡上有一棵松树向南倾斜,就像罩在殿堂上面......”</p><p class="ql-block"> 这是2010年我随爱心摄影俱乐部,由飞鸟老师,老前门老师带队寻找佩斯遗址时留下的照片,是张文大老师等多年的调查取证和深入研究确定佩斯完成《远征》诗的地方。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复建了桃源观,修建了圣-琼·佩斯亭,他们的付出让古迹遗址得以掸落灰尘。这两张复建之前的照片如今看来尤其显得珍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琼·佩斯在桃源观创作《远征》的几年间,也正是妙峰山庙会的鼎盛时期。在半个月的庙会期间,香道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香客走累了可以在茶棚里免费歇息。他亲眼目睹了妙峰山庙会的盛况,被浓郁和谐的精神打动,所以在《远征》中描述到:“翌日,那喜度落成的吉朝,满城喧闹……翌日喜庆。”“纪念古树的露天喜庆,为一片潭水而设的公众祭典。”“近山口处的立杆梢头的祝圣的幡旌。”“于三岔口渴饮古铜色大碗水,底印有捐家姓氏的善人。”是这里的淙淙泉水和风土民俗激发了诗人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这阳台山麓脚下还藏着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式别墅—贝家花园。主人是著名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他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多年,抗战期间曾冒着生命危险,骑车往返数十公里为人民运送药物。贝大夫交际广泛,喜好旅游探险,曾与圣—琼·佩斯经居庸关到张家口、蒙古,探寻古丝绸之路。促成上面提及的圣·琼—佩斯在桃源观创作完成长篇史诗《阿纳巴斯》。</p><p class="ql-block"> 这美丽的花岗岩砌成的碉楼是贝大夫曾给百姓看病的场所,下层出诊,中层用来储存药品,上层是存放书籍和休息的地方。贝大夫不仅免费给百姓看病还免收药费,附近十里八村的百姓至今都念叨贝大夫人品好。他做好事无数,从不声张,不求名利,他具有与白求恩同样的国际主义精神,令每一个中国人由衷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圣琼佩斯,贝熙业这样的法国精英们,他们与北京西山结下美好的情缘,他们曾和爱国人士一起用自己的行为改变着这片西山土地,我们永远感谢和记得他们。</p><p class="ql-block"> 重温圣-琼·佩斯的诗,记得那些海洋以及海面的鸟群,那些海岛那些沙漠以及披甲远征的寂寞,那些被歌颂的童年的荣耀,那些俯拾皆是的人类生活的痕迹,以及而今无从追寻却又渴慕的交融与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