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1990年开始,担任广播电视台记者、台长助理、总编的缘故,32年来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主战场一一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应当有上百次之多,但至今没有走遍约2平方公里的战场旧址,多数时间是到现在的战斗纪念碑、烈士陵园、医院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从民化丰村坝徒步经九里十三湾、寒棚凹、永安寺,到青杠坡战斗纪念碑仅有三次: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昆明陆军学院四百名官兵在习水境内沿长征路野营拉练跟随部队采访报道、二是二0年代遵义军分区近百名官兵沿长征路野训拍摄报道、三是十多年前机关干部红色体验教育从走长征路到青杠坡。</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应县委办方志档案股、县委党史研究室邀请,参加“寻访红色战场 挖掘红色资源”为主题的青杠坡红色资源专项调查活动,第一次用专门的时间在当年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青杠坡激战的区域,寻访古战场,重走战斗路。</p> <p class="ql-block"> 登上寒棚垇口,极目远眺,当年红军与国军双方投入约3万人在这里激战,反复争夺。红五军团、红三军团、中央纵队直属干部团、红一军团二师,从1935年1月27日中午至29日凌晨,在尖山子、石膏咀、猫猫岩、马石溪、官坟咀、高检槽、马鞍山、永安寺、狮子脑、灯草池、猴子桠、凤凰山、狗儿垇、桐梓窝、团山包、洪发店、大兴台、新田坝、营棚顶、寒棚垇等与国军郭勋祺、潘佐旅激战,经过反复争夺,红军突破国军尖山子、永安寺、团山包、营棚顶、寒棚垇防线,将追兵打退至民化丰村坝一线对峙,红军连夜在土城赤水河架设浮桥,第一次渡过赤水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地70至90多岁的健在老人描述父辈口口相传讲,整个青杠坡地区,处处是战场,枪炮满天飞,尸横遍野,红军与国军持续打了三天三夜,后来连修房整屋砍伐来的木头上都还有枪眼子弹。在寒棚垇、老青杠坡文化广场、红军井、大兴台、向阳平等地,听当地村民赵之德、赵方银、赵地坤、赵及海、赵及枝、赵及胜、余显容、袁仁良讲述父辈经历和留下的红军战斗故事、军民鱼水之情,通过介绍地形地貌,指认地名古道,对照红军将领的回忆、日记,以及研究掌握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当年红军各部队的进攻、坚守、争夺、撤退路线、阵地、山头,包括杨柳庄、水澌坝、屋基坝、莲花山、白马山、大埂上这些地名和位置,现场与村民进行了确认。</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现场对比、史料查证,进一步的清楚了87年前一渡赤水河之前的这场生死决战,知道了为什么说遵义是转折之城,习水是转折之地,青杠坡是转折之战;领悟了毛泽东主席生前总结的“四渡赤水战役才是他的得意之笔”,也进一步领会了为什么这一仗有后来的“党的两代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等数百位开国元勋参加和指挥了这次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建立新中国的战斗,进一步的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以及根据战场变化,战斗进程,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后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战果。为建设全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规划设计研学体验路线提供了支撑,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军故事丰富了素材,为全国青少年红色教育示范县课题提供了路经选择。</p> <p class="ql-block"> 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贾文新,县委办、县关工委、长征公园办、党史研究室、历史文化研究会、云鼎书院(筹)和土城镇党委政府、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村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查。</p><p class="ql-block">(图片拍照王为、曹行燕、王鸿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