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端午节,祖先在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今年端午节前两天恰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六一”节一个国际性儿童专有的节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提高,人民对生活的富足平稳安逸的状况满意度的不断提高,部分的老玩童们也开始加入到过“六一”节的队伍之中,感觉“六一”儿童节快成为一个轻松欢乐,绽放自我的全民性节日了。可如今还有几人知道六一节的真正含义?“六一”节原本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而设立的。节日的设立本是让人不忘历史,回归人性,绽放天性。一个刚刚走过80年历史的节日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经历几千年的“耄耋”老人的节日——“端午”节呢?</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上古文字中就有“老”“考”“孝”。虽写法不同但意义相同。一个背负着时间岁月痕迹的老人依托于年轻后生的躯体,把他一生的坎坷欢乐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时不时的感叹,时不时的哭泣,时不时的欢笑;子承父业,效法老人,代代相承。孝者,肖也。肖什么?中庸云:善述人之事,善继人之志。</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日的微信语音是告知迷途之人的航灯,可惜愚钝的我仍然错过了最佳时期。6月5日,一个“老人”(此时的恒生老师亦然如天地祖先的代言人)走下神坛,如数家珍般的不厌其烦的为我们抖落着端午节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我国传统节日大都历经几千年(远超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大都来源于古老的祭祀文化、图腾文化和天文地理以及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目前养尊处优的我们,已毫无知觉,无可想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从“耑”字说起。《说文解字》说:耑,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耑”字上边是刚刚发芽、蓬勃向上生发的小草,下边是深深埋藏于地下的根。因此“耑”就有初始之意。因小草旺盛的向上生发之力,所以又有“正直”之意。亦因其深埋于地下的根部,也同时具有了承前启后的传承之意。后加“立”更是表示人要站的正,行的稳,能述祖之事,能继祖之志。正如我们熟知的颛顼大帝就是继黄帝之后集大成并为后世开创新纪元的先帝。</p> <p class="ql-block">再看“午”字。《说文解字》云:午者,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午,在一年之中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月,在一日之中是天地之气交泰之时,也是测量日影的最佳时间。</p><p class="ql-block">因此有“端”为正“午”为中,端午者,中正也。端午之时为正中之正之说。</p><p class="ql-block">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p> <p class="ql-block">从天文上看,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是苍龙七宿中主星心宿二星在正南方的天空中为全年周天运行中最中正之位,乃是大吉大利之象。标志着地表阳气始升,百草始秀,百虫始出。人们出于对天地、虫蛇神灵的敬畏,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择吉日吉时选吉地,以舟乘形式送神(蛇)归位。即是如今的赛龙舟活动的雏形。此亦正好与“夏三月,……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由此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竞技娱乐活动与之相应。这里的“爱”是指什么?老师在问?时代局限,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夫妻之爱,情人之爱,小家庭之爱。老师的一再追问和启发,使同学们明白,“爱”有小爱有大爱,有人情之爱有家国之爱。这里的“爱”是大爱是奉献,“独乐乐不如众乐乐”。</p><p class="ql-block">一个“午”本已得其中,再加一个“端”更是强调得其正,是得其正得其中的九五之尊之意。</p> <p class="ql-block">哪我们说是纪念屈原又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因不堪亡国之辱,选择端午吉日投汨罗河,后世人们为纪念其爱国精神,把其作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具有时代性。屈原生活的时代堪称乱世,才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伤之言。还有比他早二百多年的伍子胥也是在不明之主的逼迫下选择端午之日自尽。古时的有识之人无论生死都是以与天地规律相吻合的方式与天地契合。也正是由于后人的无知,妄加揣测以偏概全,以至于数典忘祖,自蒙眼睛。</p> <p class="ql-block">人要活的端正,活的明白,人活着就要进化。这是端午节给我们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p><p class="ql-block">没有明德,何来明明德?明是日月之明,德是日月之德。日月乃天地运行的规律。日月乃阴阳,阴阳化四气,“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四时之性,生长收藏。人应四时,与天地同生长同收藏,则“天地为之父母”,否则天地也无奈。“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子”,天之子。知万物之变化,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加以收藏待时而用的才是“天子”,才是“天之骄子”。人是天地合气而来,顺应天地之气,生长化收藏。衣食住行合四季,运化实时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恒生老师就端午节及仲夏时节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真是生命的智慧,千金难买!</p><p class="ql-block">生病是因生活不合阴阳四气,身体不能运化阴阳四气而来,同样道理,根除病兆也要依据阴阳四气,使身体内外合于阴阳四气,病也会自然消除。如何合于四气?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盲区。最近对《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亦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有所感悟,从而更加理解恒生老师对于道不得传的无奈之情。</p><p class="ql-block">文化是文而化之,是通过“文”来转化。“文”在上古不只是表示纹理,更重要的是一个心胸豁达宽广能包容万象化解万物的大人的形象。《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可见君子是行正坐端运化其中。美哉悠哉,坐化万端。</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老师的《端午》,祝福大家端午安康,仲夏大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者正也,午者中也。</p><p class="ql-block">中正自我,革新自我。</p><p class="ql-block">五月初五,我中除我。</p><p class="ql-block">放下自我,破迷开悟。</p><p class="ql-block">于相离相,回归天道。</p><p class="ql-block">赛者精进,龙者天道。</p><p class="ql-block">舟者途径,去邪归正。</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念念归道。</p><p class="ql-block">吾月除吾,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