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记忆》老照片之一●新政之初

木子丰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的政治社会翻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的宣告成立,加快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度。随着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的节节胜利,1949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咸阳军分区独八团由大峪经营盘直取柞水县城,商洛军分区由商州方向25日进军镇柞。国民党胡宗南残部及柞水县党政军人员全部溃逃。</p> <p class="ql-block">李敦品,柞水太白人(今属镇安),1947年10月至1949年8月任国民党柞水县党部书记,1949年任柞水县县长,是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期间柞水县的最后一任党部书记、县长。</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日,柞水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民政、财政、建设、文教四科。副县长何史挺主持县政府工作。3月29日,中共柞水县委成立,独立团政委王丕德任书记。王丕德、何史挺是共产党执政后的首任党政领导。</p> <p class="ql-block">1950年,柞水县辖城关、红岩寺、蔡玉窑、太白、东川5个区共38个乡。新的政权,新的工作,需要新的干部队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抓落实。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是重要的工作方式。图为1950年7月5日柞水县县区乡三级干部扩大会合影,照片中第二排左起第七人是副县长(主持工作)何史挺,第十人是县委书记王丕德。</p> <p class="ql-block">1951年9月18日,柞水县第二次三级干部会议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1年11月4日,出席柞水县第三次三级干部会议的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的民主政权建立后,百废待兴,如何恢复战争创伤、剿匪肃特、减租减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是首要任务。需要动员全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因此,1950年4月21日至23日,召开了柞水县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未建立前的最高议事决策形式,是国家层面的人民政协职能在地方政权体系中的下延。县志记载,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共开了五次。图为柞水县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照片中左起第八人是县委书记王丕德。</p>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13日,出席一届三次各界代表会议的代表合影,第三排右起第四人是王丕德,第五人是何史挺。</p> <p class="ql-block">1951年9月30日,出席第一届第四次各界代表会议的代表合影,第四排右起第六人是县委书记王丕德。</p> <p class="ql-block">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农民始终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共产党执政后,广大农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刚一解放的1950年3月25日至28日,柞水县就召开了有50名农民代表参加的第一届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和施政方针。新政之初,频繁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可见当时执政者的民主作风,以及对农民地位的尊重和重视。上图是1951年3月7日出席第二届第三次农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第二排右起第十人是何史挺,第十一人是王丕德。</p> <p class="ql-block">柞水县1951年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刚刚解放,柞水县城的民众精神焕发,兴高采烈地庆祝1951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庆祝大会在县城旧城城门前召开,城墙上站满了群众,会场红旗招展,人们高举毛主席画像,前排军人面前架摆着几挺机枪,这是结束战争建立新政权的时代背景,也借以壮大庆祝大会的声威。</p>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16日,成立柞水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到1951年5月底,全县减租退押运动基本结束,从10月份开始在全县陆续展开土地改革。图为第一期土地改革工作队培训班毕业合影,第三排左起第十人是县委书记王丕德。</p> <p class="ql-block">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闹革命的初心,也是执政初期的重要任务。从1952年12月28日下梁乡沙坪村吴世文建立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全县先后分6批共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60个,入社农户15000户,占总农户数的90%,<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1956元月底,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图为李砭乡(时属镇安县)和平农业合作社社员秋季分红的场景。说是分红,其实就是分粮食。</span></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翻身得解放,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党组织高度重视青年妇女等群团组织建设。上图是1951年召开的第一届第一次青年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合影。照片中第五排左起第八人是县委书记王丕德。</p> <p class="ql-block">1952年召开的第二届妇代会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54年7月7日至10日,柞水县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1956年12月18日出席柞水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代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的选民证、代表当选证也是很正规的。</p> <p class="ql-block">出席县二届一次人代会的部分代表合影。从穿着上看,应该是县级领导或者是县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p> <p class="ql-block">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党中央在全国范围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称之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反”、“五反”运动</span>。这张”三反于凤镇合影”的照片,标注的时间却是1960年7月30日,不知是时间标错了(可能性不大),还是当时镇安县针对个别基层单位存在问题派出的“三反”工作组?</p> <p class="ql-block">瓦房口街上老房子墙壁上残存的金井乡民众自卫大队部制作的“十要运动”宣传栏(2013年摄),也相当于乡规民约。从内容中第一项“要严察保甲组织”和落款可以推定,这应当是1949年11月下旬柞水解放到1950年年初的文物,因为1950年元月,废除保甲制,瓦房口保改为瓦房口乡,那设在瓦房口的金井乡就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刚刚成立,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柞水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有160多名柞水子弟赴朝参战,其中有据可查在朝鲜牺牲的烈士13人。对此,柞水政协文史资料《抗美援朝柞水人》(金继承主编)记载的比较翔实,这里仅举几例。</p> <p class="ql-block">鲁新朝,家住瓦房口柿园沟阳坡岭,生于1926年,1945年参军,1949年11月入党,抗美援朝时任〇二部队八区队排长,1951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原烈士证书其子鲁荣文保管不善有破损,这是1983年换发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很多是解放前被拉壮丁参加国民党军队,后在与解放军作战中被解放入伍。解放战争结束,可能还未及回家探望父母亲人,就奔赴朝鲜参战,热血洒在异国他乡。如烈士鲁云,系鲁荣富之兄,家住水磨沟口,1947年9月在大别山被解放入伍,牺牲时为十二军三十四师一〇一团运输连副班长。</p> <p class="ql-block">当年颁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落款是毛泽东,可见党和政府对烈士家属的重视和精神抚慰。图为烈士李荣青家属持有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p> <p class="ql-block">由于口音的原因,部队对战士的姓名往往写的不是那么准确。如张非前,应当是张恢前,湖北通山移民说话恢、非不分,所以烈士证上写成张非前也不足为奇。而且,解放前张非前家乡穆家庄属镇安县辖治,张非前不知道家乡解放初已划归柞水,说明国共内战结束后他没回过家乡。部队的工作人员将镇安县误写成正安县,也可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不少外地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回国后被安排到柞水县工作。周至县的马超群同志就是其中之一。图为马超群(右一)与战友在朝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的政法干警人员很少。图为1953年元旦柞水县法院、检察署全体干部与县委书记贺楹(二排左二)合影。</p> <p class="ql-block">从1949年10月柞水解放,到1958年11月柞水并入镇安,这是共产党在柞水建政执政的初期。这一时期,柞水县主政的先后有四任县委书记、四任县长。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建立巩固政权、肃匪反霸土改、支援抗美援朝、推进农业合作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们已经作古,但他们的付出,他们所创造的业绩是柞水今天发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王丕德,陕西绥德人,1950年3月至1952年4月任中共柞水县委首任书记。</p> <p class="ql-block">何史挺,陕西洛南人,1949年12月至1951年9月任柞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主持县政府工作。因当时未配县长,何史挺可视为共产党执政后柞水县首任县长。接任他的是李秀峰,山西洪洞人,1951年9月至1952年9月任柞水县代县长,后调中央机关工作,情况不详。</p> <p class="ql-block">贺楹,陕西清涧人,1952年4月至1954年10月任中共柞水县委第二任书记。</p> <p class="ql-block">黑汉章,陕西米脂人,1952年9月至1953年3月任柞水县人民政府第三任县长,是共产党执政后的第一位正县长,却也是柞水历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县长。他从柞水调往镇安县升任县委书记(镇安县县志记载黑汉章是陕西延长人)。</p> <p class="ql-block">陈寿益,陕西丹凤人,1953年3月至1954年10月任柞水县人民政府第四任县长,也是柞水县第一位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县长、第一位就地升任为县委书记的县长。陈寿益担任中共柞水县委第三任书记至1956年11月卸任。</p> <p class="ql-block">杨春林,陕西绥德人,1956年11月起任中共柞水县委第四任书记,直到1958年11月柞水并入镇安县,担任镇安县委第二书记。</p> <p class="ql-block">候金福,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1954年10月至1958年11月任柞水县人民政府第五任县长,也是解放后成立县人民政府到镇柞并县之前五任县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县长。</p> <p class="ql-block">郑重声明:所有老照片均系我在柞水政协工作期间政协干部职工多方征集,使用时未注明照片提供者和征集人姓名,敬请凉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