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柬埔寨,我们都知道的,一个离我们不远的一个热带小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因国内发生政变在中国避难多年,同时让我们那代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亲王的妻子,一位美丽优雅知性的漂亮女人。可是,除了一个国名和西哈努克亲王夫妇,我们对柬埔寨有多少了解?贫穷、战乱、弱小, 这大慨是很多人对柬埔寨模糊的认识。然而,随着柬埔寨内战结束,人们开始蜂拥而至去观赏柬埔寨的文明废墟一一吴哥窟。一个热带丛林小国的古代遗迹竟然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东方四大建筑奇观?带着疑问,我们踏上了去柬埔寨的路程,亲眼一探究竟。几天下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吴哥古迹确实宏伟精美壮观,令人震撼。但是我们的导游实在太差,气愤之下我们投诉炒了他,但是有限的宝贵时间己经过去,对于柬埔寨对于吴哥窟我们仍是所知茫然不甚了了。</p><p class="ql-block"> 侄女知道了我的遗憾,从网上替我邮购了一本台湾美学家蒋勋先生所著的《吴哥之美》。</p><p class="ql-block"> 蒋勋先生年轻时去法国留学,埃菲尔铁塔下有个居美东方美术馆,他在那里看到动人的吴哥石雕: 巨大完整的精美石桥,玫瑰石精细的门楣装饰,最难得是几件阇耶跋摩七世和和皇后极安静的闭目沉思石雕。有一次,在这尊像前一位法国老妇人对蒋勋先生说:"法国怎么能殖民有这样文明的地方?"就是这位一生中不断设立学校、医院的国王,他留下的不是帝国,而是他如此沉静美丽的微笑。他留下了多处恢宏巨大的盛世遗迹,却不曾留下关于这一切的文字记载,任后人在这废墟中流连猜度: 仿佛泰国的大军袭来,和柬埔寨的士兵血战,刀枪箭矢如雨,藤甲盾牌蔽日,象群轰轰然踏践而来,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争战过后,大瘟疫到来。</p><p class="ql-block"> 是因为瘟疫吗?一座设计宏伟又精致的大城就这样被遗弃,被遗忘了。</p><p class="ql-block"> 吴哥城,因为是石城,火不能烧,敌人也只能撤离,任凭时间缓慢的让一座空城慢慢的掩埋在大海般的热带丛林中,为人所遗忘。</p><p class="ql-block"> 柬埔寨王朝兴起于一千多年以前,数百年间几经小的迁徙在距今柬埔寨暹立市不远的地方建立起吴哥城,也是现在世人所称的"大吴哥"。</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徜徉在巨大的石料建筑的宏伟的寺庙和宫殿中,观赏那些精美的石雕,心里升起的是不可思议:这么辉煌的盛世,这么恢宏的建筑,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被遗忘了呢?还有,它既是被遗忘了的,又是如何被记起?被发现的呢?</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时,中国的元朝派遣了一个叫周达观的人带领使节团出访今天的柬埔寨。云水迢迢,山高路远,前后用了三年,周达观完成了使命。在柬埔寨逗留一年多的时间里,周达观对当时的柬埔寨做了现场最真实的观察记录,从生活到饮食、建筑、风俗、服饰、婚嫁、宗教、政治、生产、气候、舟车……无一不细细描述,是全面详尽展现十三世纪柬埔寨历史的百科全书。书名《真腊风土记》,"真腊"是当时对柬埔寨古地名的音译。</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做为地方志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随后就被遗忘了,被中国人遗忘了。</p><p class="ql-block"> 这本被汉文化遗忘的书,却被正在崛起、在世界各个角落航海、发现新世界的欧洲人看到了。法国人首先翻译了《真腊风土记》,它令法国人大为吃惊,他们相信,周达观如此翔实记录的地方,不可能是虚构的,世界上一定有一个地方叫真腊。1860年,一个法国生物学家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中发现了沉埋了四百多年的吴哥王朝。随后,柬埔寨被法国殖民九十年。</p><p class="ql-block"> 《真腊风土记》先后被翻译成法文、日文、英文和德文,由于柬埔寨自己也没有关于十三世纪吴哥王朝的历史文献,这本书又被译成柬埔寨文。</p><p class="ql-block"> 高棉内战结束,世界各地游客涌入吴哥窟,人人手中都有一本周达观的书。周达观,一位十三世纪的探险家,一位伟大的旅行者,一位报道文学的开创者,他的书被自己的民族忽视,却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蒋勋先生所著《吴哥之美》。我曾经在书店和图书馆中搜寻这本书而不得。当这本散发着墨香的书通过快递小哥来到我手上时,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蒋勋先生大学时代学习东南亚史时就知道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从1995年起到《吴哥之美》出版,曾14次去吴哥,对吴哥文化颇有研究,</p><p class="ql-block">蒋勋先生的描述让我重新回顾我的柬埔寨之旅。</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日10日我们一行19人随天马旅行摄影俱乐部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登机,开启了金边暹粒7日游。</p> <p class="ql-block">金边市的著名城市标志独立纪念碑,此碑为纪念公元1953年脱离法属殖民地成立王国而建立。</p> <p class="ql-block">大约9点半我们开始参观柬埔寨现王宫。这张照片的背景处有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此树立在参观入口处,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神圣又神密的菩提树,菩提花吗?</p> <p class="ql-block">诲人不倦,于静涛教授现场指导我们摄影。</p> <p class="ql-block">王宫建筑很有特色,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王宫富丽堂皇,精致精美。这是王宫建筑细节,檐柱下挺立着欲飞的神兽神鸟,后来我们在象台的下面看到类似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后来也多次见到这样的小乐队,四个人,成员都是男的,不知道是不是有乞讨性质。</p> <p class="ql-block">参观王宫两小时。然后去塔仔山,金边热闹的市井之地。阶梯扶手最具柬埔寨的特色,七头蛇精的头高高昂起,蛇身做成长长的扶手。</p> <p class="ql-block">可爱的柬埔寨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大巴行驶中拍到的金边街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和七头蛇精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从金边到暹粒大约是六个小时的车程。途中一段,公路与一条河并行,看到河边有一所学校,于教授建议在此休息一下,去看看学校,看看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生长在和平环境里的孩子,既使贫穷,童年也是快乐的。顽皮的孩子们大方快乐的让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于教授的带动下孩子们兴奋的与我们互动。</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面很简陋,黑板上方柬埔寨国旗的下面是当今国王及西哈努克夫妇的照片,这是许多公共场所的标配。</p><p class="ql-block">赵立峰代表于教授向孩子们捐款200元人民币,他在黑板上用英文写到:"我是中国人,200元人民币送给孩子们。"女教师代表孩子们愉快的接受了馈赠。</p><p class="ql-block">这次与柬埔寨孩子们的邂逅,是我们这次旅游的最亮点,非常愉快而有意义。于静涛教授的能力和为人堪称楷模,令我们记忆犹深。</p> <p class="ql-block">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我们去时正是枯水期,湖面缩小大半,湖水浊如浓咖啡。远远望去湖面上漂着规模不小的村庄,那是柬埔寨安排越南难民的地方,特殊的水上人家。柬埔寨曾是个渔获颇丰的国家,这样的水面不知道还能不能有好的出产。</p> <p class="ql-block">看到我们的游船马上有小船过来乞讨。这孩子的身上缠着一条大蛇,以搏取人们的同情心。</p> <p class="ql-block">吴哥城</p><p class="ql-block">吴哥城就是俗称的大吴哥。9世纪末柬埔寨(真腊)王朝迁都吴哥,建了一座四公里见方的王城。并且选择了巴肯山做为国家寺庙的所在。巴肯山的高度只有67米,山顶修建了寺庙。登上山顶,可以环视山脚下全部吴哥王朝最重要的建筑。向东南方向,可以看到华丽庄严的吴哥寺(俗称小吴哥),方方正正的布局,是王朝鼎盛时期的国家寺庙。</p><p class="ql-block">"不知道907年在巴肯山上祀奉宗庙的耶轮跋摩一世,站在我今天的位置,看到落日苍茫,是否能够预知整整两百年以后,他的后代子孙要在那一片丛林间修建起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预知,整整三百年后,那一片华丽的建筑又要被战争病疫包围,人民四散逃亡,热带迅速蔓延的雨林将一点一点吞食淹没掉所有的寺庙宫殿。</p><p class="ql-block">他是否又能看到一千年后,这片土地沦为外族的殖民地,法国殖民此地90年。刚刚独立不久,此地又起内战,沦为人间最残酷的屠场,人与人彼此以最酷虐的方式对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吴哥是一座王城,但是我们游览吴哥只能看到寺庙和陵寝。吴哥王朝的传统只有祀奉神明的庙宇可以用砖石材料,一般人间的住宅,从帝王大臣到平民百姓均用木料造房。据周达观记载除皇宫外所有的房子不许用瓦,人居住的木质的房子在岁月的摧残下荡然无存,神居住的寺院用石块垒砌得以千年留存。</p><p class="ql-block">据周达观记载,象台是皇宫的对外窗口,象台的后面就是皇宫,如今皇宫石基上面的木质部分已无存,只剩台基遗址,考古中只有瓦能证明周达观的记载,证明这里曾经是皇宫。</p><p class="ql-block">周达观记录:"国宫……梁柱甚巨,皆雕画佛形。屋颇壮观,修廊复道,突兀参差,稍有规模。其莅事处有金窗棂,左右方柱上有镜数枚,列放于窗之旁;其下为象形"。"这"莅事处"就是今日的"象台"。如今,昔日金碧辉煌的皇宫已不可得见,空遗象台的象形石雕和象台两侧的神鸟神兽依然记录着吴哥王朝强盛时的繁华与庄严。</p><p class="ql-block">皇宫一节中周达观描述最细的是"金塔","金塔"即是今日俗称的"空中宫殿",也是皇宫的一部分。"闻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也。其内中金塔,国主夜则卧其下。土人皆谓塔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系女身,每夜则见,国主则先与之同寝交媾,虽其妻亦不敢入。二鼓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见,则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则必获灾祸。"</p><p class="ql-block">周达观这一段神奇的描写,使得拿着书的蒋勋先生面对"天宫"有了很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真腊的国王是神的化身,他们在人间的统治,虚拟为天神的附身。"天宫"或许是国王夜晚祈祷奉祀上天的所在,整座建筑陡峻庄严,也特别具有仪式的意味。"蛇精"九头,应即是印度教宇宙初创的龙形大神,国王与她的交媾,也便是另一种形式的"君权神授"的象征吧"</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具有阅兵气派的象台,混用浮雕和立体雕刻,象鼻卷起水中莲花。《吴哥之美》插图。</p> <p class="ql-block">周达观笔下的金塔,具有仪式意味的"天宫",陡峻、神圣又神密。</p><p class="ql-block"> 《吴哥之美》插图</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象台时己是傍晚时分,看见一群僧人列队登上象台。</p> <p class="ql-block">远眺象台。</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影友安之若素拍的,从柬埔寨采风归来评片时被于教授称做最佳作品。</p><p class="ql-block">在神圣而又神密的象台上,这个仪式也是郑重的,可惜没有人给我们讲解他们在做什么?</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是个信仰大乘佛教的国家,男孩六岁就可以出家。僧侣们每天都要出门托钵化缘。他们也有学习的机会。在柬埔寨僧侣是受人尊敬的。</p><p class="ql-block">安之若素在施舍。小僧侣稚气的仰起期待的小脸,好可爱哟。</p><p class="ql-block"> 影友水晶球拍摄</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p><p class="ql-block">吴哥寺一般被称为小吴哥,小吴哥并不在吴哥城中,它独立在大城东南方1700米的地方。有独立的护城河,有四边的城门,有外墙内墙,是个五脏俱全的"城中之城"。吴哥寺是庙宇,也是陵寝,是苏利耶跋摩二世(在位1113~1150)为自己修建的陵寝。</p><p class="ql-block">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p><p class="ql-block">坛城最高处是五座耸竣的尖塔。一座特别高的塔,位于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是诸神所在之地。</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走过长长的引道,终于看到进入小吴哥的塔门。</p> <p class="ql-block">引道两侧各有一个藏书馆。</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外围回廓壁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回廓浮雕,长达800米,叙述着印度的两大史诗《摩呵婆罗多》与《罗摩衍哪》,叙述着天堂地狱、战争历史、人间的爱与恨。</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吴哥城,每一个城门入口都有54尊石像,左右各27尊,分列两侧。一边是慈善的力量,一边是邪恶的力量;一边是神,一边是魔。他们像拔河一样,双手紧紧抓着一条粗壮的蛇身。蛇身静止不动,蛇头高高昂起,一共有七个头,狞厉威猛地张望人间。</p><p class="ql-block">这蛇的名字叫"Naga"。印度教相信:善与恶的力量都抓住了Naga,于是混沌的乳汁之海翻腾搅动,海浪波涛掀天动地,从一朵一朵的浪花中诞生了万物,诞生了舞动着丰腴肉体的女神"阿普莎拉"</p><p class="ql-block">(APsara)。</p><p class="ql-block">阿普莎拉扭动着腰肢,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坦露着丰硕饱满的乳房,纤细的手指拈着新绽放的鲜花,摇摆款款而来……。</p><p class="ql-block">她们是在翻腾着善恶的乳汁之海中诞生的肉体,她们充满了生活的渴望,隔着数百年兴亡沧桑,她们仍然如此热烈,要从静静的石墙上走下来,走进这热闹腾腾的人世红尘。</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飞天女神手拈花朵,或手提裙裾,姗姗走来。</p> <p class="ql-block">门框精细美观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石墙上,浅浅的浮雕蔓延成像织锦一样的花纹图案,迷离繁复,女神便一一从那梦一般的织锦上走出。</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廊檐高2米左右,被一列一列方方的石柱支撑着,一面的墙上刻满浮雕。</p> <p class="ql-block">描述战争场面的浮雕,士兵列队出征,战马嘶鸣,象车隆隆,画面精美,极具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战争与屠杀,显然在这个曾经一度繁华的城市连续不断地发生。</p><p class="ql-block">吴哥寺石墙上有长达800米的浮雕,都在描写战争。天上诸神为抢夺长生之药的战争不断,人世间一样厮杀混战,只看到人仰马翻,弓矢刀戟遍布,胜利者耀武扬威,战败者身首离异 ,在地上被象马践踏。</p><p class="ql-block">美丽的浮雕使惨绝人寰的景象变成有趣的画面,屠杀和痛苦看起来也象舞蹈或戏剧。</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主神殿供奉的毗湿奴神像,印度教的最高大神。此神像高3.35米,是一块完整的石头雕成。</p> <p class="ql-block">具有遮阳避雨功能的迴廊。</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的中心建筑是五座高耸的寺塔,寺塔象征须弥山,吴哥寺四周宽阔的护城河也显示了印度教寺庙建筑的宇宙观念。"宇宙初创,须弥山是从水的混沌中浮现,`水′在吴哥,与创世的神话信仰有关。</p><p class="ql-block">印度教相信,人间的君王是由天神毗湿奴化身,统治王国之后,死后还要回到须弥山,与毗湿奴合而为一。"</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方方正正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细看这些照片,不禁赞叹古代柬埔寨人精湛的建筑艺术,用各种形状巨大的石块石柱搭成的寺庙,历经千年依然完好,不愧是东方建筑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从西门进入吴哥寺有一条长长的笔直的引道,长达475米,宽9.5米,用石桩架高,距离地面大约一米。</p><p class="ql-block">"我在这惊人的引道伫立很久,思考建筑里`空间′的力量。回忆我所经验的建筑,很少有这样强大的引道空间"</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塔在护城河中的倒影。巍峨的吴哥寺塔是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最外围的一座塔门。</p>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p><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时间公元1181~1219)为纪念其母亲修建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的规模比吴哥寺的规模要小很多,但是建筑上的精致与精美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无疑比吴哥寺更精美更细致,在如织锦般细腻的纹饰中,我们又看到无处不在的女神石雕。</p><p class="ql-block">"她们无所不在,在回廓深处的列柱上,在壁角转弯的黝暗里,被青苔覆盖了胫,数百年岁月风化,斑驳了,漫漶了,而那浅浅的微笑仍在,被清晨黎明淡淡的阳光照亮。"</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七头蛇精的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寺庙的引道,一侧已经缺失。</span></p> <p class="ql-block">夕阳斜照,树影斑驳,曾经的繁华高贵无可觅处,只剩满自沧凉。</p> <p class="ql-block">一队僧人从古寺的废墟中匆匆走过,使人恍惚,时光仿佛穿越到数百年前,这里曾是僧侣们的天下。</p> <p class="ql-block">到处是坍塌散乱的石块,展示着岁月的残酷沧凉。</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石雕砌件就丢弃在地上,它原来的位置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人类退出后,植物迅速蔓延入侵。一粒种子掉进石块的隙缝,发芽长大,石块被撑裂了,齐整的结构松动了,坍塌了,巨莽般的大树在精美的建筑之间流窜,缠绕,破坏。</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伙子看样子是个中国游客,他坐在一片狼藉的废墟上在想什么?他是否看过周达观的记录,感叹这座真腊鼎盛时期建造的寺院当年应是何等的精美华贵,如今竟是如此的凋敝破败?</p> <p class="ql-block">战争与屠杀,显然在这个曾经一度繁华的城市连续不断地发生。</p><p class="ql-block">公元1431年,暹罗人入侵,据说屠杀了上百万人,黄金财宝被劫掠一空,腐烂的尸体在湿热的丛林化成疠疫,人们接二连三逃亡,城市被遗弃在血腥和腐臭之间。数百年间,树木藤蔓纠葛,城市被丛林淹没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石块和树根,女神和藤蔓,艺术和岁月,雕刻和时间,变成不可分离的共生者。</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p class="ql-block"> 塔普伦寺最让人触目心惊的就是,它实际上展现了世界末日人类退出后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树干、树根象巨大的怪兽在寺庙建筑上肆无忌惮的盘据、延伸、挤压,把坚硬的风雨不能摧毁的建筑弄的支离破碎,摇摇欲坠。人们只好用无数的钢管支撑,勉强保护使不至于坍塌。</p> <p class="ql-block">巴扬寺</p><p class="ql-block">巴扬寺是列在我们游览计划中的。</p><p class="ql-block">据说游览吴哥的门票是可以选择的,根据票价三、五、七天不等,若大一座吴哥城古迹繁多,是需要这么长时间看的。可旅行社只安排我们一天!时间很紧,可气的是这天导游竟然带我们去购物两小时!所以当我们看完了吴哥寺、塔普伦寺到达巴扬寺的时候己是关门下班的时间了,我们只好在外围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在巴扬寺的外面向里面张望,在有限的角度寻找著名的"高的微笑"。哦,这个寺塔上的微笑还挺清晰的,能看到正面及左右两边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阇耶跋摩七世,一个吴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君王,创建了巴扬寺,塔普伦寺,吴哥王朝在他统治期间由印度教信仰转为佛教信仰。他在晚年,把自己冥想静定的微笑的面容雕刻在许多建筑物上。那些微笑,高高低低,错错落落,通过七八百年的灾难,饥荒,战争,疾病流传,一直闭着眼睛,只是淡淡地微笑着。</p><p class="ql-block">……这个远离了故乡的雕像,如此冥想微笑;而我,好像可以在冥想里和它一起回到吴哥,回到那个河里莲花盛放的土地,一起微笑。</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现存于巴黎的阇耶跋摩七世雕像。</p> <p class="ql-block">阇耶跋摩七世皇后的石雕像。石雕双臂都己断残,上身赤裸,腰围一裙。雕法非常简朴,不知道是不是去除了繁杂琐碎的细节。这一尊在巴黎美术馆中的雕像,……</p><p class="ql-block">此刻我在居美美术馆,舒适的空调,舒适的照明灯光,我静静冥想,好像与这一尊石雕对话,它的微笑可以一直烙印进我的身体之中。</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巴扬寺是阁耶跋摩七世(在位1181~1291)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己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升华成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徼笑。</p><p class="ql-block">阇耶跋摩七世便吴哥的建筑和雕刻有了新的风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晚年的阁耶跋摩七世,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寺庙高处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p><p class="ql-block">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p><p class="ql-block">……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给后世。</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巴扬寺的浮雕。《吴哥之美》插图</p> <p class="ql-block">无论寺庙或皇宫,所有的雕刻也以神佛为主,很少以真实的人间生活为主题。</p><p class="ql-block">值得特别一题的例外是巴扬寺。这所由阇耶跋摩七世修建的陵寝寺庙,在四围的石砌墙壁上刻满浮雕,其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庶民生活的图像。</p><p class="ql-block">……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打败占婆,吴哥王朝国势达于巅峰,这所由他修建的寺庙,也因此留下了这一场战役的历史景象。笃信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改变了部分印度教信仰对众神的祟拜,使艺术的内容从诸神的故事转移到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巴扬寺的浮雕传达出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 ,雕法写实而又丰富。庶民的生活借着战争的史诗被记录下来,也许要仔细特写,才看得到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活跃着细小不容易被发现的人民存活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 <p class="ql-block">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吴哥城华丽雄峻的寺庙宫殿,记录了王公贵族出入的车马轿撵华盖等规制,服饰,还记录了许多庶民生活的奇风异俗。那时的柬埔寨,在东南亚诸国中疆域宽广,繁华热闹,风情万种,民风迥异,使得:"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卖买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哈哈,那时华人的船员就纷纷黑在那里不走了。</p><p class="ql-block">"自国主以下,男女皆椎髻袒褐,只以布围腰。"以此对照吴哥寺庙里浮雕上的女神及王后石像上身皆裸俱是写实的了。</p><p class="ql-block">国王的服饰,周达观这样描述:"惟国主可打纯花布,头戴金冠子,或有时不戴冦,但以线穿香花,如茉莉之类,周匝于髻间。项上戴大珠牌三五片;手足及诸指上皆戴金镯指展,上皆嵌猫儿眼睛石。其下跣足,足下及手掌皆以红药染赤色。出则手持金剑。"因为气候炎热穿着不多,但也是极尽珠光宝气。至于百姓那就简单多了,浮雕上出征打仗的士兵全身赤裸,只着一丁字裤,毫无盔甲遮挡刀剑。</p><p class="ql-block">最让周达观等北方中土人士惊掉下巴的是吴哥人的"澡浴"。"地处苦热,每日非数次澡洗不可过。不分男女,皆裸形入池,……会聚于河者动以千数。唐人暇日,颇以此为游观之乐。"</p> <p class="ql-block">读到这段描述,想起进入吴哥寺,首先就看到这个水池,绕池一圈没看到任何说明,当时颇费解:怎么古老的柬埔寨在这么庄严的地方会设个游泳池?看了周达观的记述,明白了这就是洗浴的地方,也许是仪式需要,也许只为解暑。这若大的池子当然不会像华清池只为唐明皇和杨贵妃专用吧?遥想千年以前,这一池清波会不会君臣同浴,僧俗共享呢?</p> <p class="ql-block">傍晚,像台附近的一个现实中的寺庙及柬埔寨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参观过的一个柬埔寨村子,柬埔寨地处热带对房屋的要求不高,这是一处很不错的民居了,房子基本上都是木制的。</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孩子,服装发式,如果不说,同中国内地的孩子一般无二。这是村里的孩子中午回家吃饭后返校,交通工具不错,这地方应该是挺富裕的。</p> <p class="ql-block">暹粒街头的寺庙,香火挺盛。</p> <p class="ql-block">国王的行宫。</p> <p class="ql-block">暹粒街景,拱门很有特色,上面柬、英两种文字写着"2020年新年快乐"。很令人感慨的日子,回到家不久,就暴发了武汉抗疫,那是疫情暴发前最后的出国旅游。</p> <p class="ql-block">七百多年前撰写《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大概无法想象,他的一本杂记,可以可影响到欧洲人,影响到今日我们重新了解吴哥窟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吴哥之美》帮我完善了柬埔寨之旅,使得一次不完满的旅游变得兴味盎然。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细致详实的描写使吴哥窟不再只是荒芜冰冷的废墟,文明的碎片,而是鲜活的历史,生动的存在,读之犹如观看"清明上河图"那样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观光文化已经愈趋廉价粗糙了,往往一次旅游,没有任何知识与心灵的收获。看到欧洲游客带着一本法文版的《真腊风土记》,一面阅读,一面慢慢浏览,感怀一个文明的存在、伟大与消失,也许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旅游吧!"</p><p class="ql-block"> 蒋勋《吴哥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