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喜欢阅读、上学和考试

一丁

<h5>作者:王明春</h5> 今天在朋友圈里说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阅读、上学和考试。有些朋友不理解,我就写这篇小文解释一下。 <p class="ql-block">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电玩。</p><p class="ql-block">阅读就是我的电玩。识字后,只要是有字的就要读。我婆婆(祖母)说我,地上有片破报纸也要捡起来读。和现在家长管孩子,不让孩子多玩电玩一样,有一阵母亲也不让我读书,怕读多了伤眼睛,今后招工体检过不了关。其实我识字是她启蒙的,阅读习惯也是她培养的。家里不让读,我就跑去有书的邻居家读。</p><p class="ql-block">大街墙上的宣传标语也是我的阅读材料。我有一把能发射塑料子弹的玩具手枪,在小朋友家中玩耍时坏了,他家里大人折腾了半天弄不好,我说没关系,我爸爸妈妈会修,他们问为什么?因为我父母不是机械工人,双双是机关干部,怎么会有这手艺?那时街上到处是毛主席语录,其中一条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不知道政权是什么意思,望文生义,觉得应该是枪里面的东西,枪里面的东西出了问题,共产党员都懂是怎么回事,而父母都是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文革初起,街上的大字报成了我的又一个阅读材料。某天去粮店取了全家当月的粮票,没有马上回家,就在街上看大字报。回家后才发现粮票被小偷偷了!这是很严重的事。母亲回家后,在我身上反复搜,粮票没搜出来,却搜出来半截烟头。这一下,本来生气但又不太好发作(我毕竟是为家里做事啊)的父母有了惩罚我的正当理由,我挨了一顿饱揍。丢了粮票,全家靠以前省下的粗粮粮票吃了一个月的玉米面。</p><p class="ql-block">喜欢阅读,成绩就不错,在班里就有“学霸”的感觉,于是喜欢上学。那时语文课经常用最近的英雄人物的通讯做教材,我就慢慢摸到了这个规律。这天上课前,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讲金训华。老师一开讲,果然就是,同学们就笑。老师问清缘由后,问我为什么知道她要讲金训华。因为她也是早上到校后,年级负责老师才布置的。我告诉她,因为昨天晚上我听广播里广播了金训华。所谓“见闻”是可以互补的。读书是“见”,听广播(收音机)就是“闻”。</p><p class="ql-block">考试就像电玩通关,考的时候刺激,考过了成绩不错就得意。一次算术考试,题比较难,难倒了多数同学,没难倒我。老师准备讲解时,让大家将考卷拿出来,包括本来成绩很好的人都拿不出来,老师问怎么回事,我告状说他们都撕了。这如同在同学伤口上撒盐。老师生同学的气,同学生我的气,有同学立即骂我“颤翎子”(成都方言,爱出风头、好表现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不过,那时的“学霸”也是只有“学霸”皮囊,里面填充的地上报纸片、墙上标语之类材料,尽做了些无用功。</p><p class="ql-block">喜欢阅读、上学和考试,最应该适应高考,命运却和我开了大玩笑。</p><p class="ql-block">按我上学算,我将是1978年高中毕业,但在没有高考的岁月里,母亲为了让我早点工作,小学时让我跳了一级,这样我就应该1977年高中毕业。但1977年初,还没有恢复高考的消息,那么7月高中毕业就要上山下乡。父母就抓住那年特有的一个部队“内招”的机会,让我当兵了。如果不跳级家里就不会在1977年初送我当兵,年底恢复高考我就不用上山下乡,就可以参加1978年高考。跳了级,如果那年部队没有大规模“内招”,我当不了兵,也就可能参加1977年高考。所以当时我认为我上不了大学是天意。后来,是因为偶然才重新参加高考(我的《无知者无畏--我的高考》说了细节)。于是今天在朋友圈里发了如下感慨:</p><p class="ql-block">高考恢复时,刚刚当兵,新兵不能参加,就像今天没有绿码不能买火车票。1977年的高考如同一列火车,我眼见它从远方驶来,然后在我眼前轰隆隆地驶过,没票的我,只有眼馋的份。接下来,一列又一列高考列车按时开过,我似乎已经没有买票上车的可能了。一个偶然让我重新有了欲望,就像小区突然解封我的红码变了绿码,有了绿码怎么也得去人多的地方逛逛,在错过4趟高考列车后走进了高考考场,蒙苍天保佑先人荫庇,赶上了1981年这趟高考列车……</p> <h5>(封面照片:我的高考成绩通知单)</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