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屈原

涤凡

<p class="ql-block">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王室是芈姓熊氏,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代,其家族因功分封在屈地,所以为屈氏。屈原属于血统纯正的王室贵族。屈原经历了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代朝政,其中主要活动是楚怀王当政时期。屈原曾被怀王重用,担任左徒,主持楚国的变法改革和外交事务。</p><p class="ql-block">楚国和秦国在西周初年的诸侯国中属于边缘化的小国,被中原发达地区视同未开发的蛮夷和戎狄。进入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旧秩序中开始涌起改革的浪潮,其中改革力度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和楚国的吴起,这两个处于文明鄙视链末端的国家,一跃而成为雄踞西北和东南的强国。</p><p class="ql-block">可惜吴起被楚国贵族利益集团合谋杀害了,迟滞了楚国崛起的进程,楚国贵族势力长期把持朝政并互相内斗,这是楚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楚国在春秋末期,还发生过奸臣鼓动楚平王迫害伍子胥父子事件,导致伍子胥逃到吴国,后率军攻楚报仇雪恨,差点让楚国灭亡。吴起改革失败大约五十年之后,屈原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楚国社会矛盾积重难返,主要矛盾仍然是旧的贵族势力十分强大。</p><p class="ql-block">屈原在楚怀王支持下的改革内容主要是:1、奖励耕战。2、选用贤才。3、反壅蔽。4、禁朋党。5、命赏罚。6、移风易俗。7、联齐抗秦。</p><p class="ql-block">屈原的改革其实与秦国商鞅和楚国吴起的改革方针基本一致,其核心就是削弱分封制度下的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贵族等级制度对人材的压抑,开放言论,禁止贵族抱团,以法治国,奖罚分明,改变旧的风俗,联合齐国和其他国家对抗强秦,实行富国强兵。</p><p class="ql-block">屈原终生对怀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司马迁说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意思是屈原虽被怀王放逐,但始终眷顾祖国,想念怀王,不忘返回朝廷,希望怀王醒悟,改变楚国现状,维护楚王复兴楚国,三次表达这样的愿望。但无可奈何,仍然不能获得重返政坛的机会,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p><p class="ql-block">楚怀王在历史上的评价比较复杂。华中师范大学张正明教授在《楚史》中指出:“自从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楚国便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疆域最为辽阔。”但楚国大而不强。他重用屈原推行改革,国家欣欣向荣;他驱逐屈原,楚国国运逆转。司马迁对楚国因屈原离开权力核心后所犯的颠覆性错误时指出:“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纵观怀王一生,也曾励精图治,大破魏军,夺取魏国八城。怀王十一年,他为纵约长,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兵锋所指,惊动关中。怀王二十三年,趁越国大乱之机灭越,设江东郡,楚国疆域版图空前扩大。秦昭襄王诱骗楚怀王到武关会盟。屈原苦苦劝告他不要赴虎狼之窝,但他执意前往秦国赴约。秦国趁机扣押怀王,索要楚国土地,怀王誓死不从,最后客死秦国。正如张正明教授对他的评价:“误国误得荒唐,爱国爱得卓绝”。秦国将他的遗体送到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项梁、项羽参加反秦起义后,其军师范增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梁将楚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怀王,“从民之望也”。虽然陈胜、吴广、刘邦、项梁、项羽都是楚人,由于有怀王的旗号,项梁叔侄的队伍发展最快,成为推翻暴秦的主力。而项羽在封王后弑杀了小楚怀王,也是导致他与刘邦争夺天下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楚国被秦国所灭,根本原因是楚国的改革不到位,是制度竞争的失败,其中也有楚怀王对屈原的排斥。这一事件典型地反映了历史必然性中的偶然性。</p><p class="ql-block">据司马迁的叙述,屈原为国家起草改革宪令,未定草稿放在桌上,上官大夫伸手要拿去看,屈原一把夺过来不给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官职差不多,他没有被授权参与国家重要政令的起草工作,尚未上报国王审批推行的中央文件属于国家机密,所以屈原不让他看,完全是正常的工作守则。但上官大夫是奸佞小人,一直就嫉妒屈原的才能,从这次办公室中的小动作,也可看出他人格的猥琐下作。但他从屈原不让他看文件的举动中灵机一闪,于是向怀王编造谗言,说大王委托屈原起草的大政方针文件,没有上报大王前,百官人人都知道内容了,等到大王审批推行后,屈原就宣称是他的功劳,说除了他,没有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成就。上官这番谗言,完全颠倒了事实真相,而又契合了怀王虚荣、自负、多疑的性格特点,达到了陷害忠良的目的。屈原全心全意辅佐怀王进行改革变法,推动楚国富国强兵,但怀王听到上官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平”,撤销了屈原左徒职务。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屈原《离骚》诗篇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的。司马迁指出:“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楚怀王疏离屈原,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的贾谊在《吊屈原赋》中,通篇都是将屈原与小人相比,揭示屈原在政治上的失势,完全是由于奸佞小人在君王面前的挑拨离间造成的。一方面抨击小人误国,君子蒙冤,另一方面也对人主不明是非、不辩忠奸表现了极大的愤懑之情。他在赋文中,用了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揭示了黑暗政治的荒诞现象:凤凰在躲避流窜,猫头鹰在高空翱翔;世人都认为卞随、伯夷(古代贤人)恶浊,盗跖、庄蹻(强盗和叛将)廉洁;莫邪(古代宝刀)粗钝,铅刀锋利;君主丢弃周鼎(国之重器)而重用瓦盆,用疲惫的牛和跛脚的驴当坐骑,而用骏马去拉盐车。总之,这都是昏聩的君王不懂得使用人材而重用小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贾谊这篇《吊屈原赋》,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汉代第一篇哀悼屈原的文学作品,由于辞赋从人格的高洁和卑污来划分君子和小人,对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忠与奸、是与非、美与丑,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逻辑力量,引起汉代政治思想界和文学界对屈原的高度关注,以致司马迁将屈原和贾谊合并,在《史记》中撰写了《屈原贾谊列传》,为后代留下了屈原史迹的重要依据。其次,可以看出司马迁和贾谊都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明君的期盼,对忠臣的歌颂,对奸佞的鞭挞。第三,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从屈原的命运,结合贾谊、司马迁的遭遇,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人才,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往往在黑暗的政治中受到挫折,甚至徘徊在生死之际。于是,他们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顽强地表现自我意识,把思想情绪和才华倾注在文学创作上,反而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屈原就是其中的首席代表。他创造了楚辞这样的诗歌体裁,突破了诗经四字的形式,用多字排列,灵活多变,句式跌宕起伏,一改过去诗歌的短小,绘制出个性化的宏大的诗歌长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能力和深厚的思想内涵。民间疾苦、风俗神话、政治历史、花草树木、风电日月、人生哲理等万事万物,奔涌于笔端,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胸中的思想和情感。屈原的诗歌语言瑰丽华美,想象丰富奇绝,思想深邃浩大,借鉴诗经比兴手法,将赋、比、兴糅合在一起,并创造了香草美人的比喻范式。例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此句就是比兴手法,用芷兰香草比兴湘夫人。句中”公子”作贵族女子解。“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山鬼》,将美人比喻为芬芳的杜若)此句就是赋中的对仗加上比喻的修饰手法。所谓香草美人,实际上是代指作者美好的政治理想。屈原的这一手法,成为之后历代文人惯用的暗喻形式。屈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对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屈原在政坛上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在中华文明的天空上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