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与濒危物种的保护(二)

心若冰清

<p class="ql-block"><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地球经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后,人类终于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环境恶化,人类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近100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b></p> <p class="ql-block"><b>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b></p> <p class="ql-block"><b>联合国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通过了第55/201号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北海道</b><b>一只日本矮飞鼠(Japanese dwarf flying squirrel)从树洞中探头张望。日本矮飞鼠是一种原产于日本的特有物种,主要生活在本州岛和九州岛的森林中,体长约14至20厘米,体重仅100-200克。这种飞鼠属夜行性动物,白天在树洞里休息,晚上外出寻找树叶、果实、种子等食物。飞鼠的主要特征是前后肢之间存在翼膜,可以在树林间滑翔并使用尾巴控制方向,滑翔距离可达100米。</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两只大熊猫在雪中嬉戏玩耍。2021全年中国共繁育大熊猫幼崽32胎48只,成活46只,大熊猫全球圈养总数达到673只。旅居马来西亚、日本东京、法国、新加坡和西班牙的大熊猫成功繁育成活8只幼崽,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以来海外产崽最多的一年,旅外大熊猫总数达到69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斯里兰卡</b><b>一只在垃圾场觅食的大象因误吞塑料而死去。这座露天垃圾场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以东约210公里,由于垃圾场扩大侵占大象栖息地,生活在附近的象群逐渐养成进入垃圾场觅食的习惯。大象误食塑料后无法正常消化和进食,最终因营养不良衰竭而死。这座垃圾场过去8年已有至少20只大象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仅过去一周就发现2只大象死去。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象冲突,斯里兰卡境内野象数量已从1.4万只减少至不到6000只。</b></p> <p class="ql-block"><b>雷氏七鳃鳗(学名:Lampetra reissneri),</b><b style="font-size: 18px;">为古老的无颌脊椎动物,</b><b>个体较小的淡水生活种类,成体营半寄生生活。我国分布约占全球的50%,在动物进化和动物地理学上极具研究价值。在我国仅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乌苏里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及兴凯湖、辽宁太子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九州和俄罗斯。由于分布区内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流阻塞、水质污染等因素,造成其资源量下降,种群趋于衰败,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四川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栖息在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单独或组成5-6只的小群活动。是中国的特产鸟类,</b><b style="font-size: 18px;">分布区狭窄,</b><b>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几个县境内,数量非常稀少。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已严重破坏了它的栖息环境。人为捕杀是其数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英国国际信鸽展(British Homing World)在布莱克浦冬季花园剧院举行,一名评委正在参与年度最佳信鸽评选工作。2022年1月14日,英国国际信鸽展时隔2年首次恢复线下举办,本届共展出超过2500只信鸽。这是欧洲地区最大规模的国际鸽展,由英国皇家赛鸽协会创立于1972年,每年吸引约2.5万人参加。展会活动包括信鸽比赛、电影放映和慈善拍卖会等,收入盈利将用于支持慈善事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江苏省</b><b>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迎来2022年出生的首只东北虎幼崽。这只东北虎出生于1月10日,体重近2千克,目前生活在28°C左右的保温箱里。东北虎亦称「西伯利亚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东北,成年体重可达300公斤。野生东北虎寿命约15-17年,圈养东北虎寿命最长可达30年。得益于濒危物种保护措施,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数量在过去4年内已增长一倍至约50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俄罗斯</b><b>阿穆尔湾中游弋的白鲸群。白鲸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极和亚北极海域的群居鲸类,成年体长4米,可以潜水至800米深处,寿命在60至70年。白鲸的食性随地区和季节性猎物的数量而有不同,捕食对象包括鱼类、鱿鱼、章鱼、虾、蟹,甚至大型浮游生物。全球野生白鲸数量约20万只,面临主要威胁为人类捕猎、栖息地减少及海洋污染。</b></p> <p class="ql-block"><b>德国罗斯托克动物园,一对新出生的北极熊双胞胎幼崽在母亲身旁睡觉。这2只北极熊出生于2021年11月14日,是雌性北极熊 Sizzel 产下的首对幼崽。它们的性别尚未确定,体重接近6千克,已经可以睁开眼睛并四处爬动。饲养员平时主要通过红外线监视器观察幼崽状况,预计幼崽最快在3月能够到户外区域活动并与公众见面。全球变暖对北极熊的生存空间造成严重威胁,北极熊数量大幅下降至2.2万-3.1万只,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1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在</b><b style="font-size:18px;">南太平洋</b><b>法属波利尼西亚</b><b style="font-size:18px;">大溪地附近海域</b><b>发现一处巨大的完整</b><b style="font-size:18px;">玫瑰花状珊瑚礁群</b><b>,覆盖区域长3公里、宽65米,是全球迄今发现最大的原始珊瑚礁之一。这片珊瑚礁位于水下30米至65米的深处,珊瑚最大直径达2米,颜色和状态良好,因位置较深而没有受到海水变暖影响发生白化现象。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过去10年来约有14%珊瑚礁消失。</b></p> <p class="ql-block"><b>长沙生态动物园的饲养员正在给一只华南虎幼崽喂奶。这只幼崽出生于2021年11月22日,初生体重1.3公斤。由于母虎存在弃养行为,饲养员对虎崽采取人工喂奶、辅助排便、清理身体等措施。这是该动物园首只人工育幼的华南虎,最初每天需喂7次奶,后来添加肉糜作为辅食,体重增长至5.6公斤。华南虎为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在野外已灭绝,全球圈养数量仅存约221只。</b></p> <p class="ql-block"><b>秘鲁</b><b style="font-size:18px;">安孔区</b><b>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正在清洗一只被石油污染羽毛的海鸟。2022年1月22日,秘鲁宣布进入为期90天的环境紧急状态,该国海岸泄露石油在洋流作用下扩散至40公里范围,污染21处海滩。秘鲁国家野生动物局已救助51只被石油污染的鸟类,包括洪堡企鹅、鹤、鸬鹚、海鸥等。兽医使用特殊清洁剂为它们去除油污并喂食抗菌药物以防感染。本次事故推测泄漏石油总量近100万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克什米尔野生</b><b>动物保护局工作人员正在将一只受伤雌豹送至医院接受治疗。2022年1月22日,动物保护局接到一起豹类受伤报告,一只年龄约3岁的雌豹被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撞伤。兽医检查发现它的脊椎骨和后肢均遭受骨折,体内还发现6颗子弹。这只雌豹最终仍因伤势过重而死亡。豹类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环境适应能力强。受栖息地减少和人类盗猎威胁,豹类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b><b>一只独角犀牛因跌入高速公路排水渠而死去。2022年1月23日,这只10岁雌性犀牛被发现死于施工路段旁的一条排水渠中,推测它在穿越公路时不慎跌落致死。动物保护组织指责公路施工承包商疏忽导致濒危动物丧生,呼吁政府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尼泊尔境内目前仅存752只独角犀牛,其中694只生活在奇特旺国家公园。过去一年这座公园内共有21只犀牛死亡,其中至少4只为非自然死亡。</b></p> <p class="ql-block"><b>泰国佛统一家鳄鱼养殖场目前共饲养约1万只鳄鱼,原本主要业务为向皮革厂出售鳄鱼皮,但是近期鳄鱼肉销量大幅上升70%。受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蔓延影响,泰国从2021年中开始出现猪肉短缺问题,猪肉价格上涨至每公斤200泰铢(约合6.1美元)。鳄鱼肉因富含蛋白质且油脂量低成为猪肉的平价替代品,目前泰国每月鳄鱼宰杀量达2万只,鳄鱼肉零售价约每公斤80泰铢(约合2.4美元)。</b></p> <p class="ql-block"><b>南非</b><b style="font-size:18px;">贝拉贝拉</b><b>兽医团队正在为一只白犀牛(White Rhino)安装追踪器,准备将其放归野外自然保护区。这只10岁的雄性南白犀名为「Seha」,2016年遭偷猎者砍掉犀牛角后被警方发现并送至医院治疗,因面部伤势严重迄今已进行30次手术。2021年上半年南非共有249只犀牛遭偷猎者杀害。白犀牛是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之一,主要生活在非洲中部与南部草原,目前全球数量仅剩约1.8万只,被列为近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员们抱着大熊猫幼崽。2022年1月24日,四川卧龙神树坪基地举行「贺新春·迎冬奥」活动,20只新生大熊猫幼崽集体亮相迎接农历新年,它们的年龄均在3个月至半岁左右。2021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共繁育成活18胎27只大熊猫,指导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动物园繁殖3胎4崽。四川省内目前共有1935只大熊猫,包括1387只野生大熊猫和548只圈养大熊猫。</b></p> <p class="ql-block"><b>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一只2周大的卷尾豪猪幼崽躲在母亲身旁。这只幼崽出生于2022年1月4日,是雌性豪猪 Beatrix 产下的第二胎。豪猪幼崽在出生6个月内无法根据外观区分性别,园方已将它的 DNA 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卷尾豪猪原产于南美洲,属于夜行性树栖动物,以树叶、果实为食。它们灵活的尾巴能卷在树枝上,帮助在树林中攀爬行动。</b></p> <p class="ql-block"><b>印度</b><b style="font-size: 18px;">博帕尔</b><b>凡维哈尔国家公园,一只受伤的豹子在医院接受治疗。这只2岁雌豹不幸落入盗猎者设下的陷阱,它的后腿和左爪都严重受伤,目前正在国家公园兽医院进行治疗,预计康复后放归野外。印度境内约有1.2万只野生豹子,因栖息地减少和人类盗猎,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灰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雄鸟全身羽毛黑褐色,密布几乎纯白色的细点和横斑;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绿色金属光泽的绚丽的眼状斑,像孔雀羽毛上的孔雀斑一样,故名之。雌鸟体型较小,尾羽稍短,体色与雄鸟相似而较暗,眼状斑不明显。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中国仅见于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因人类的捕杀和栖息地减少,已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俄罗斯远东岛屿科柳钦岛(Kolyuchin),数只北极熊居住在一座废弃的前苏联气象站里。这座气象站位于北极圈一座无人岛上,曾是前苏联北极航线的科考站点之一,于1992年关闭废弃,成为当地北极熊的居住地之一,目前生活着约20只北极熊。全球变暖对北极熊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北极熊数量大幅下降至2.2万-3.1万只,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大盘尾(Dicrurus paradiseus)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共有13个亚种。外形和小盘尾相似,但体型较大,体长约33厘米,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厘米。栖息于热带地区的雨林及季雨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空旷处的孤树上,飞行时拖着一条长尾,做波浪式飞行,姿态优美,鸣声亦清脆悦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分布于是中、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b></p> <p class="ql-block"><b>德国</b><b style="font-size:18px;">萨克森-安哈特邦</b><b>马格德堡动物园,一只刚满1岁的大食蚁兽(Giant Anteater)在圈舍内玩耍。2022年2月8日,这只名为「Osita」的雌性大食蚁兽迎来1岁生日,它在出生2个月后开始接受人工喂养,目前体重增至35公斤,主要进食粥和蚁类。大食蚁兽是现存4种食蚁兽中体型最大的亚种,体长可超过2米,主要生活在美洲的草地、落叶林和雨林地区。受栖息地减少、人类盗猎等威胁,大食蚁兽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阿联酋沙迦动物保护中心公布一只死亡野生玳瑁海龟(Hawksbill sea turtle)的照片,兽医在这只海龟体内发现大量误食的塑料垃圾碎片。阿联酋海洋学家团队近期对约200只死亡野生海龟进行解剖统计,发现75%绿海龟和57%红海龟的死因与误食塑料垃圾有关。2022年2月7日,迪拜市政府宣布从7月开始对一次性塑料袋征收25费尔(约合6.8美分)额外税,目标在2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b></p> <p class="ql-block"><b>瑞士将于2022年2月13日举行「禁止活体实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取缔所有使用活体人类和动物进行的实验,并禁止进口采取此类实验研发的商品。这是瑞士自1985年以来第4次举行这一议题公投,支持者主要为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和替代疗法领域的组织和企业。瑞士国会对该动议表示反对,担忧其阻碍医药和科学研究发展。2020年瑞士共有55.6万只动物被用于活体实验,比2015年减少18%。</b><b style="font-size:18px;">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员展示一只实验使用的老鼠。</b></p> <p class="ql-block"><b>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是昆虫纲、花螳科的动物。成年雌性大约6-7厘米长,而雄性只有大约2.5厘米。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是昼行性的昆虫,具有高度的掠食本能。会捕食昆虫,如苍蝇、蜘蛛、蜜蜂、蝴蝶、飞蛾等。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印度尼西亚。</b></p> <p class="ql-block"><b>德国</b><b style="font-size:18px;">萨克森州</b><b>霍耶斯韦达动物园进行一年一度的动物盘点工作,工作人员抱着3只南方三带犰狳(Armadillo)。三带犰狳是唯一能将身体蜷成球形的犰狳物种,仅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以甲虫、蚂蚁等昆虫为食。受栖息地减少和人类捕猎威胁,三带犰狳已被列为近危物种。2022年2月10日,霍耶斯韦达动物园宣布该园共有120种967只动物,比2020年增加57只。</b></p> <p class="ql-block"><b>墨西哥城动物保护人员展示一只墨西哥钝口螈(Axolotl)。墨西哥钝口螈是一种墨西哥特有的两栖类动物,以昆虫或小鱼为食,因头部长有6根形似龙角的外腮又被称为「六角恐龙」。这种动物拥有伤口自愈能力,受伤后能够在数月内长出新的肢体和器官,因此常被作为宠物饲养或用于科学研究。受人类盗猎、栖息地减少等威胁,墨西哥钝口螈现存野生数量仅不到12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印度尼西亚</b><b>一批新孵化的太平洋丽龟(Olive ridley sea turtle)即将被放归大海。2022年2月21日,印尼当地动物保护组织在亚齐特区隆嘎海滩举办海龟放生活动,以促进海龟种群恢复并向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迄今该组织已放生230只海龟,成功人工孵化约500只小海龟。丽龟是体型最小的海龟,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受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人类捕捞威胁,世界上现存7种海龟均已被列为易危或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2月23日,阿根廷东北部山火持续燃烧超过1个月,延烧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造成经济损失达260亿比索(约合2.4亿美元)。阿根廷伊贝拉国家公园40%面积植被遭烧毁,威胁园内逾4000种动植物生存。科连特斯省政府已宣布拨款370万美元援助这座公园进行灾后重建。</b><b style="font-size: 18px;">阿根廷北部一只在森林火灾中受伤的食蚁兽正在接受治疗。</b></p> <p class="ql-block"><b>俄罗斯海参崴滨海边疆区水族馆,一名训练员正在与一对白鲸母子互动。这只白鲸幼崽名为「Kalina」,由14岁的雌性白鲸「Jessica」于2021年8月1日产下,是俄罗斯首只在人工圈养环境下诞生的白鲸。这只幼崽还在依靠母乳喂养,预计出生18个月后才能断奶。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水族馆由现任总统 Vladimir Putin 下令修建,面积超过3.7万平方米,是全球第三大水族馆。</b></p> <p class="ql-block"><b>法国阿姆内维尔野生动物园,一只刚刚出生1周的白犀幼崽在圈舍里奔跑玩耍。这只雄性白犀牛幼崽出生于2022年2月18日,是该动物园4个月内诞生的第3只白犀牛。阿姆内维尔动物园在过去10年内共成功繁育7只新生白犀牛,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白犀繁育中心之一。白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中部与南部草原,受人类盗猎、栖息地减少威胁全球现存数量仅剩约1.8万只,被列为近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3月2日,印尼动物保护组织在亚齐特区兰普克海滩放生约100只</b><b style="font-size:18px;">剛剛孵化的</b><b>棱皮龟。这是现存最大的海龟物种,成年体长可达2米,体重约600公斤,主要生活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以水母和软体动物为食。受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人类捕捞威胁,全球棱皮龟数量在过去30年间大幅减少80%,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3月4日,印度尼西亚警方通报一起野生动物非法走私案,共解救1只鹰、1只长鼻猴和4只猫科动物。</b><b style="font-size:18px;">印尼苏腊巴亚自然保护局工作人员抱着一只获解救的豹猫幼崽。</b><b>豹猫广泛分布于亚洲山地林区,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因体表覆盖类似豹纹的斑点而得名,主要威胁来自栖息地减少和人类捕猎。</b></p> <p class="ql-block"><b>澳大利亚</b><b style="font-size:18px;">维多利亚州一只</b><b>裸鼻鸱(Owlet-nightjar)躲在一条通风管中。这只裸鼻鸱过去2年一直生活在人类居住区,主要捕食昆虫为生,休息时藏身于通风管内躲避恶劣天气和天敌。澳大利亚裸鼻鸱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南部的开阔林地,成年身长仅25厘米,是该地区体型最小的夜鹰种类。</b></p> <p class="ql-block"><b>加拿大多伦多动物园,一只3周大的马赛长颈鹿幼崽首次与公众见面。这只雄性幼崽出生于2022年2月24日,是园内9岁雌性长颈鹿 Mstari 诞下的第2只幼崽。马赛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长颈鹿亚种,成年身高可达6米。受人类盗猎、栖息地减少威胁,这种动物在过去30年内减少50%,现存野生数量仅不到3.5万只,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捷克拉贝河畔皇宫镇动物园,一只新出生的东部黑犀牛幼崽依偎在母亲身旁。这只犀牛幼崽出生于2022年3月4日,这座动物园在过去50年共成功繁育47只新生东部黑犀,是全球最大的犀牛繁育中心之一。东部黑犀主要分布在东非地区,受人类盗猎、栖息地减少等威胁全球野生数量已减少至约8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波兰什切青举办国际猫展,一名养猫人正在与一只斯芬克斯猫互动。本次展会从2022年3月19日至20日,共有来自波兰、捷克、丹麦、德国、挪威等国家22个品种的约150只猫参加。斯芬克斯猫亦称加拿大无毛猫,是由基因变异产生的稀有品种。这种猫体重约3.5公斤-7公斤,平均寿命8-14岁,毛发稀疏且皮肤多褶皱,对温度变化和阳光较为敏感。</b></p> <p class="ql-block"><b>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每天产生约150吨垃圾,其中仅40%经过处理,其余60%垃圾被倾倒至湖泊与河流,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乌干达政府曾于2007年出台一项限塑法律,禁止进口、生产或使用厚度3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并对所有塑料袋征收120%的额外税,但是这项法律未能得到有效实施。</b><b style="font-size:18px;">坎帕拉一只奶牛在垃圾场里觅食。</b></p> <p class="ql-block"><b>印度斋浦尔大象村,一名象夫正在给2只大象冲凉,当地最高气温已达37℃。亚洲象是亚洲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成年身高可达4米,体重达5吨,皮肤温度一般控制在33℃以下。受人类盗猎、栖息地减少及人象冲突等威胁,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仅约5万只,已被列为濒危物种。全球60%的亚洲象生活在印度境内,约2.7万只为野生大象,3600只为圈养大象。印度政府计划在2022年进行新一轮全国大象数量普查。</b></p> <p class="ql-block"><b>白冠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b></p> <p class="ql-block"><b>受人类盗猎、栖息地减少等威胁野生数量已减少。2022年2月9日,网传河南信阳浉河区谭家河乡一位村民非法捕猎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并在路边售卖。2月10日,极目新闻记者从当地森林公安部门了解到,警方正在调查此事。</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3月25日,</b><b style="font-size: 18px;">芝加哥</b><b>菲尔德博物馆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芝加哥约三分之一鸟类的产卵日期比一个世纪前大幅提前25天,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开花和昆虫出土时间提前,以昆虫为食的鸟类被迫改变筑巢和产卵习惯以适应变化。</b><b style="font-size: 18px;">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了超过50万个鸟蛋标本。</b></p> <p class="ql-block"><b>印度加济兰加国家公园,林业管理人员骑着大象清点犀牛数量。2022年3月26日,这座国家公园临时关闭3天以进行犀牛清点工作。园方估计过去4年约有400只犀牛死亡,主要原因是洪水灾害和非法盗猎活动。印度犀仅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的草原、沼泽及森林地带,野外数量约3600只,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加济兰加国家公园。</b></p> <p class="ql-block"><b>短耳鸮(Asio flammeus)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厄瓜多尔环境部公布一张新确认的「玻璃蛙」(glass frogs)物种照片。2022年3月29日,厄瓜多尔研究团队宣布在安第斯山脉森林发现2种新玻璃蛙物种,并将其命名为「Mashpi」与「Nouns」。它们的体长约1.9至2.1厘米,背部有黑点黄斑花纹,身体透明可以直接看到心脏、肝脏、消化系统和骨骼结构。玻璃蛙主要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雨林地区,迄今已发现超过150个品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1日,印尼警方在苏丹伊斯坎达·穆达机场的货物中查获一批非法走私动物,包括绵耳狨猴、红腿象龟和暹罗猫。绵耳狨猴原产于巴西东部的热带雨林,成年体长仅14至18厘米,体重约为400克,主要在森林内群居生活,以昆虫、蜘蛛和鸟蛋为食,平均寿命为10年,因其体型较小、外形可爱、性格活泼常被作为宠物非法走私和出售。</b><b style="font-size:18px;">印尼警方在亚齐省展示一只海关缴获的「绵耳狨猴」。</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1日,印尼警方在苏丹伊斯坎达·穆达机场的货物中查获一批走私动物,包括绵耳狨猴、红腿象龟和暹罗猫。红腿象龟原产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平均成年身长约30厘米,因颜色鲜艳而被当成宠物饲养。</b><b style="font-size: 18px;">印尼亚齐省警方展示一对海关缴获的「红腿象龟」。</b><b>受栖息地破坏、人类捕杀和宠物贸易威胁,红腿象龟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低斑蜻是一种体型较大、翅具色斑的蜻科动物。成蜻体长28mm,翅展60mm。主要分布于中国</b><b style="font-size: 18px;">江苏、浙江、北京等、</b><b>日本、韩国、朝鲜。日本环境部于1993年开始保护该物种,目前该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b></p> <p class="ql-block"><b>北马其顿斯科普里动物园,新出生的白狮幼崽躺在草垛上。这3只小白狮出生于2022年3月,是该动物园20年来诞生的第一批白狮幼崽。白狮是非洲狮的变异品种,毛色由基因突变造成。绝大多数白狮生活在圈养环境,现存野外数量不超过13只。</b></p> <p class="ql-block"><b>乌克兰基辅动物园园长展示一只2岁大的狐猴(lemur)。该动物园位于基辅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军事设施附近,园内动物在过去一个月持续遭受警报和炮击的惊扰,饲养员不得不将部分动物转移至地下室照顾。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多家动物园已将动物紧急疏散至邻国,无法转移的狮子、老虎、熊等大型食肉动物则被实施安乐死,以防止它们因围栏被毁而出逃伤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贝尔格莱德</b><b>一只天鹅在排水沟旁的垃圾堆里筑巢。欧盟国家每年产生约2910万吨塑料垃圾,其中不足三分之一被回收利用,大部分进入河流和海洋造成污染。2022年3月,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签署该决议,目标在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规范塑料制品的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以减少污染。</b></p> <p class="ql-block"><b>印度尼西亚巴厘动物园,一只1个月大的苏门答腊象幼崽首次在公众前亮相。这只雄性小象出生于2022年3月17日,是该园诞生的第一只苏门答腊象,目前体重增至约100公斤。巴厘动物园从2011年开始苏门答腊象繁育项目,目前饲养数量已扩大至14只。受人类盗猎和人象冲突威胁,野生苏门答腊象数量仅有不到28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16日,中美大熊猫合作繁育项目50周年庆祝活动。</b><b style="font-size:18px;">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庆祝大熊猫抵美50周年,中国旅美大熊猫「美香」与幼崽「小奇迹」正在享用冰冻水果蛋糕。</b><b>中国首对旅美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于1972年抵达华盛顿,过去50年间共有8只大熊猫先后旅居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目前这座动物园共生活着3只大熊猫,根据最新续签的租借协议,它们将在美国旅居至2023年底。</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17日,智利圣地亚哥布因动物园,2只环尾狐猴获得隐藏零食的复活节彩蛋。布因动物园为狐猴、狮子、犀牛等动物准备了装有水果或肉食的彩绘鸵鸟蛋作为复活节礼物。这是智利规模最大的动物园,占地面积达30公顷,目前生活着2500只动物。新冠疫情导致该动物园关闭长达345天,员工数量由400人大幅裁减至80人。园方负责人已推出「动物认养」项目,通过邀请人们捐款、售卖动物纪念品筹集日常开销。</b></p> <p class="ql-block"><b>路氏双髻鲨,头前部平扁,两侧特别扩展,形成很宽的鎚状突出,状似广阔之丫髻状。胎生,妊娠期9-10个月,一次可产下15至31尾幼鲨。刚产仔鲨长42-55厘米,最长达370-420厘米。栖息环境为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肉食性,以其他软、硬骨鱼类及头足类、甲壳类等底栖生物为食。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温带至热带海域。它也生活在西地中海。在中国常见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已被列为极危物种(IUCN)。</b></p> <p class="ql-block"><b>2016年4月9日,几张码头照片迅速席卷了三亚市民的手机屏幕,据了解,照片拍摄地为三亚水产码头。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初步断定,“大鱼”为路氏双髻鲨。“它们是珍稀的保护鱼类。</b></p> <p class="ql-block"><b>冠斑犀鸟,大型鸟类,体长74~78厘米。主要以榕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到地上捕食蜗牛、蠕虫、鼠类、蛇、爬行类和昆虫。吃食的时候,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兽骨等食物残渣,则从胃中反吐出来。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23日,土耳其动物保护部门查获一起野生动物非法走私案,逮捕2名犯罪嫌疑人并解救20只松鼠幼崽。这批获救松鼠中的14只经过兽医检查后健康状况良好,已被放归野外,余下6只将在当地野生动物康复中心接受人工照料,预计10天后放归自然栖息地。</b><b style="font-size: 18px;">土耳其迪亚巴克尔一家野生动物救援与康复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给一只获救的中东松鼠幼崽喂食。</b></p> <p class="ql-block"><b>印度尼西亚警方在</b><b style="font-size: 18px;">亚齐省</b><b>查看2只死去的野生苏门答腊虎。2022年4月24日,印尼警方在一处棕榈种植园内发现3只误入猎人陷阱而死的苏门答腊虎。印尼林业部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10只苏门答腊虎非自然死亡。受栖息地减少和非法偷猎影响,野生苏门答腊虎的数量不足400只,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印尼自然资源保护法规定,故意伤害受保护类动物,最高可面临5年监禁和1亿印尼盾(约7000美元)的罚款。</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26日,印尼警方宣布破获一起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案,逮捕1名犯罪嫌疑人并解救40只珍稀鸟类,包括2只小葵花凤头鹦鹉、35只戈芬氏凤头鹦鹉、2只折衷鹦鹉和1只黑顶吸蜜鹦鹉。被解救的鹦鹉已被送往动物园接受康复治疗。根据印尼法律,涉案嫌疑人将面临5年监禁和1亿印尼盾(约7000美元)罚款。</b><b style="font-size: 18px;">印度尼西亚万隆警方展示从非法商贩手中缴获的小葵花凤头鹦鹉。</b></p> <p class="ql-block"><b>英格兰法恩群岛是英国主要的海鹦繁殖地之一,每年4月至7月吸引约4.3万对海鹦在此筑巢繁衍后代。海鹦是一种远洋海鸟,仅在繁殖期迁徙至海岸岛屿生活,雌海鹦每年仅产一枚卵,繁殖期间鸟喙由暗红色转变为鲜红色。受人类捕猎、环境污染、食物来源减少等威胁,全球海鹦数量在过去25年大幅下降,亚种北极海鹦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蓝枕八色鸫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中等体型的鸟类。栖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内,活动于森林底层,翻拣树叶寻找食物,以昆虫为主食。分布于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缅甸和尼泊尔,是留鸟。受人类和环境影响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克里米亚雅尔塔动物园,2只刚出生1个月的白狮幼崽趴在毛毯上。这两只幼崽性别为一雄一雌,因出生后遭到母亲弃养而由饲养员人工喂养和照料。幼狮通常在半岁后断奶,园方将在幼崽出生3至4个月为其取名,然后让幼崽回归狮群与同类一起生活。白狮是非洲狮的变异品种,毛色由基因突变造成。绝大多数白狮生活在圈养环境,现存野外数量不超过13只。</b></p> <p class="ql-block"><b>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西班牙马德里</b><b>动物医护人员抱着一只即将放归野外的雕鸮(Eurasian eagle-owl)。雕鸮是世界上体型最大和平均寿命最长的猫头鹰物种之一,翼展最大可达1.8米,寿命约20年。这种猛禽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山林、湿地和悬崖峭壁地区,野外种群数量约25万至250万只,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活动及非法捕猎。</b></p> <p class="ql-block"><b>肯尼亚</b><b style="font-size: 18px;">桑布鲁郡</b><b>西拉犀牛保护区,两只黑犀牛正在草地上吃草。西拉犀牛保护区成立于2015年,占地面积超过107平方公里,是东非地区第一座社区型黑犀牛保护区,主要通过旅游项目获得收入并雇佣当地牧民参与巡逻保护。该保护区内的黑犀牛种群在过去7年里从10只增加到19只,每只犀牛都植入追踪定位装置并由专人看护,迄今未出现盗猎事件。</b></p> <p class="ql-block"><b>美国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一只天生缺陷的长颈鹿幼崽在安装矫形支架后尝试站立。这只长颈鹿幼崽出生于2022年2月1日,出生时身高178厘米、重55公斤,因天生前肢腕关节缺陷而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动物园方专门为它定制一套碳素纤维矫形支架,经过历时39天的矫正治疗后终于能够摘除支架并独立行动和奔跑。</b></p> <p class="ql-block"><b>一只棕熊正在</b><b style="font-size: 18px;">土耳其萨勒卡默什的</b><b>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受人类活动扩张和森林砍伐影响,土耳其野生棕熊的自然栖息地不断缩小,频繁闯入人类居住地寻找食物,并逐渐养成进入垃圾堆觅食的习性。棕熊是陆地上体型最大的食肉目动物之一,全球种群数量约20万只,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成年平均体重可达180公斤。</b></p> <p class="ql-block"><b>多乐省是越南最大的大象栖息地,大象旅游项目是当地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由于缺乏繁育和保护举措,该地区大象数量过去40年从500只减少至仅140只。越南多乐省政府于2021年12月与亚洲动物基金会(AAF)达成协议,承诺建立大象友好型生态旅游模式,停止骑行等损害大象健康的旅游项目。</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5月16日,津巴布韦政府向欧盟代表提议临时解除象牙贸易禁令,允许该国对库存象牙进行一次清仓销售以降低管理成本,所得收益则将用于保护大象和打击非法捕猎。津巴布韦境内有超过10万只大象,是仅次于博茨瓦纳的全球大象数量第二多的国家。自1989年禁止国际象牙贸易以来,该国库存象牙总量已达16.3万吨,价值约6亿美元。</b><b style="font-size: 18px;">津巴布韦哈拉雷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工作人员展示仓库内堆积的象牙。</b></p> <p class="ql-block"><b>双角犀鸟,雄性成鸟长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嘴和一个大而宽的盔突,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缘形成两个角状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因此得名双角犀鸟。原产地: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引入:新加坡。旅鸟:孟加拉国。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双角犀鸟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入红皮书易危物种名录。</b></p> <p class="ql-block"><b>江西南昌象山森林公园被誉为「鹭鸟王国」,每年4月至10月都会迎来数万只白鹭、苍鹭、池鹭、牛背鹭、夜鹭等鸟类在此筑巢繁衍,形成鄱阳湖畔标志性的森林候鸟景观。鹭鸟主要活动于湿地及附近林地,以鱼虾、贝类为食。至2022年象山森林公园和附近象山镇林场的鹭鸟总数增长至数十万只,本次孵化季有超过1万只幼鸟出生。</b></p> <p class="ql-block"><b>乌克兰基辅动物园内的一只大象正在吃草。基辅动物园于2022年5月12日重新对公众开放,目前已收容141只冲突地区避难的动物,包括老虎、猴子、蜥蜴、乌龟以及各种鸟类,并且为它们提供庇护和康复治疗。</b></p> <p class="ql-block"><b>哥伦比亚</b><b style="font-size: 18px;">圣玛尔塔</b><b>罗达德罗水族馆,一只加勒比海牛在水池中休息。加勒比海牛是西印度海牛的亚种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大西洋沿岸,以水生植物为食,平均寿命60至80年,目前成年个体数量不到2500只,已被列为濒危物种。由于人类造成的栖息地污染和船舶撞击事故,2021年美国佛罗里达海域共有超过1100只海牛死亡,接近往年平均死亡数的两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突尼斯斯法克斯</b><b>兽医正在检查一只即将放归大海的红海龟(Loggerhead turtle)。2022年5月21日,斯法克斯海龟保护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放生3只获救后治疗恢复的红海龟,其中1只海龟身上安装电子追踪器以帮助研究迁徙路线。这座海龟保护中心目前共生活着35只海龟,其中大部分海龟因渔网缠住而受伤。红海龟分布于全球各大温带和热带海域,寿命可达45岁,由于人类渔具和栖息地破坏威胁,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印尼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一只雌性苏门答腊猩猩抱着幼崽在垃圾堆寻找食物。苏门答腊猩猩是印尼苏门答腊岛的特有物种,以果实、树叶和昆虫为食,平均寿命约40年,是现存最大的树栖动物之一。幼崽通常在母亲身边生活9年以学习独自生存的能力。由于森林砍伐和人类捕猎,红毛猩猩的所有3个物种均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其中苏门答腊猩猩的数量仅余约1.3万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西班牙马略卡岛海域,</b><b>潜水员正在试图帮助一只被渔网缠绕的座头鲸脱困。马略卡岛海洋救援中心在2022年5月20日发现这只长约12米的座头鲸,当时它因渔网缠绕无法进食而处于极度虚弱状态。救援潜水员耗费约45分钟切断了鲸鱼身上的渔网使其脱困。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报告显示,每年约有65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被困渔网而死亡。</b></p> <p class="ql-block"><b>日本姫岛的大绢斑蝶在草丛上飞舞。2022年5月26日,日本政府宣布从6月10日起恢复外国游客入境,共开放7个国际旅客机场,单日入境人数限制2万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等98个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旅客入境时均无需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但是在日本游玩期间必须佩戴口罩。当天日本单日新增新冠确诊31542例,单日死亡40例,人口疫苗接种率为82.12%。</b></p> <p class="ql-block"><b>上海黄浦区动物方舱最后一批宠物出舱回家,该设施自2022年5月8日至26日共接收55只新冠阳性感染者和密接人员饲养的宠物猫狗。受疫情影响,4月份上海全市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8.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印尼廖内省</b><b>一只怀孕的苏门答腊象在棕榈种植园中疑似中毒死亡。2022年5月25日,印尼自然资源保护局(BKSDA)在当地一座棕榈园中发现这只死去的母象,推测象龄25岁且即将分娩,腹中未出生小象亦死亡。尸检显示这只大象嘴部流血,内脏器官有灼伤痕迹,且胃内发现一只非当地种植的菠萝,推测死于下毒事件。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象冲突加剧,过去7年印尼苏门答腊象数量减少达50%,目前仅剩693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匈牙利珍珠市动物园,一只新出生的美洲狮(Puma)幼崽趴在草垫中。这是20年来匈牙利出生的第一只美洲狮,目前已6周大并完成第一次体检和疫苗接种。美洲狮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美洲地区的大型食肉类猫科动物,成年体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100公斤,平均寿命8至10年,主要以鹿、马和羊等蹄类动物为食。美洲狮的主要生存威胁来自偷猎和栖息地破坏,在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等多国被禁止狩猎,全球每年能稳定进行繁殖的美洲狮数量约5万只。</b></p> <p class="ql-block"><b>厄瓜多尔</b><b style="font-size: 18px;">因巴布拉省</b><b>生物学家展示一只新确认物种的火箭蛙。这种极度濒危的火箭蛙物种发现于厄瓜多尔因塔格谷,2022年5月通过线上投票取名为「因塔格抵抗蛙」(Intag’s resistance),目的是敦促政府禁止因塔格谷地区破坏环境的采矿业。因塔格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迄今发现至少45种濒危和极危物种,包括棕头蜘蛛猴、白额卷尾猴、黑栗雕、斑鸡鹃等。</b></p> <p class="ql-block"><b>瑞士塞尔维翁热带动物园,一只白化加拉帕戈斯象龟首次公开亮相。这只患有白化病的幼龟出生于2022年5月1日,体重约50克。加拉帕戈斯象龟现存数量约2.3万只,被列为易危物种。白化病是一种主要见于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先天性疾病,患病动物体内无法产生黑色素,导致虹膜呈红色、皮肤和毛发呈白色,陆龟患上白化病的概率约为10万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6月3日,印尼警方通报一起非法动物制品交易案件,缴获一张苏门答腊虎虎皮和多件虎骨。3名犯罪嫌疑人将被判处最高5年监禁和1亿印尼盾(约合6943美元)罚款。受人类盗猎和栖息地减少等威胁,全球野生苏门答腊虎数量仅不到4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b style="font-size: 18px;">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警方展示一张从非法商贩手中缴获的苏门答腊虎虎皮。</b></p> <p class="ql-block"><b>2022年7月2日,印尼</b><b style="font-size: 18px;">北干巴鲁</b><b>警方破获一起非法野生动物走私案,逮捕2名犯罪嫌疑人并解救数百只野生动物,其中包括来自境外的非洲耳廓狐、凤头鹦鹉等珍稀动物。印尼自然资源保护中心的负责人表示,凤头鹦鹉和耳廓狐在当地黑市售价高达2000万印尼盾(约1335.55美元)。目前这批被解救动物已部分放归野外,另一部分受保护物种被送至动物康复中心接受照料。</b><b style="font-size: 18px;">2只被解救的北非耳廓狐从笼子中向外张望。</b></p> <p class="ql-block"><b>秘鲁环保志愿者正在</b><b style="font-size: 18px;">马德雷德蒂奥斯</b><b>检查一棵巨大的龙凤檀树。龙凤檀是亚马逊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树种之一,最大高度超过60米,树龄可达1000年以上。这种树木可以为当地金刚鹦鹉、角雕等鸟类提供筑巢场所,通过提高空气湿度促进河流的形成。《自然-气候变化》杂志2022年3月发布报告指出,受砍伐和干旱影响,亚马逊森林超过75%区域已接近不可恢复的临界点。</b></p> <p class="ql-block"><b>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