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艾飘香 学生制香祭忠魂 ——镇安二中美术课堂实践记录

毛婧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的来源与习俗都与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有着不解之缘。唐•文秀作诗《端午》缅怀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人正直忠义,后遭奸臣陷害排挤蒙冤受屈最后投江而亡。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 《天问》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这样一位具有才华和创新意识的爱国诗人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缅怀。特此我设置了端午香囊制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端午,重温中华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常见的端午习俗有喝雄黄、插艾草、赛龙舟、食香棕和佩香囊,由于各个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也略微不同。但食香棕和佩香囊对孩子来说最欢喜的了,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介绍完香囊的制作流程,看着琳琅满目的香囊图片,我问学生们“想不想今年端午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囊,而且还有香味呢?”学生兴奋的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等待老师的大揭秘。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从设计——缝制——装香——缝合——装饰,一个一个环节来展开学习。</p> <p class="ql-block">  二(5)班的学生下笔大胆,构思清晰,先从外形入手,确定香囊的形状。再设计内部装饰,以一个中心图案为主,再周围装饰。个个自信的状态俨然是能工巧匠,经验熟练的艺人。</p> <p class="ql-block"> 七年级学生更是利用手边资源,就地取材将口罩改缝成一个布香囊,锻炼了自己的精细动作提升动手能力,男生女生缝纫时都相当的认真,为这些专注的模样点赞。</p> <p class="ql-block">  学生设计的图案主要以龙舟、香棕、艾叶等常见的端午元素为主,有的结合自己的生肖,打造专属自己的特别香囊,很有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  在设计好图案之后要装香缝纫,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体验。我用实物展示,而且每种原材料的特征更突出比配好的粉末更适合作为教具。结合端午的时令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香料,艾叶,丁香,薄荷,玫瑰和陈皮。让学生闻香、识香和画香,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香的气味,小学生的嗅觉敏锐很快会有表情反应但语言表达有限只能用香,臭,花香,橘子味,喜欢和不喜欢等词来形容。七年级学生描述的更为准确,用清凉,刺鼻,浓郁,开胃等词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香料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烹饪和花香层面上)也拓宽了对中草药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学生画的很生动,通过观察掌握了香料的外形特征。还有刻画香料生长状态的,画面充满生机鲜活之感。</p> <p class="ql-block">  蒙眼辨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用手摸一摸,蒙眼嗅一嗅,专注于当前的嗅觉与触觉的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形成学生的深层记忆,我相信这会是学生难忘的一课。</p> <p class="ql-block">  在装香的过程中,大概给学生梳理了每个香料的功能,让学生自由搭配。学生们也格外细心,不想浪费这一次成为配香师的机会。我想要驱蚊型的装点薄荷,艾叶,霍香和丁香。我想要芳香浓郁的,装点玫瑰,薰衣草,桃花和艾叶。还有想除湿的搭配霍香,陈皮和桂花。通过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感受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二四班的学生做的装饰序精美细致,参与率极高,人人动手参与。平时的捣蛋鬼,此时都是一个个小可爱。</p> <p class="ql-block">  看学生们的巧手创造出来的精美作品,比买来的香囊更有特色,用心有意。在手作中传承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p> <p class="ql-block">  “端午安康”是端午节见面问候语,内含祝福。端午是纪念屈原逝去的日子,不能说端午节快乐,只能说安康。安康包含着对对方的祝福,在这个时节里驱邪避瘟,无病消灾,保家人平安之意。</p><p class="ql-block"> 屈原已逝千年,但端午的习俗延续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典传统文化犹如大浪淘沙,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如今在世界文化追寻认同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传承经典,借古创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为吾辈教师在教育方式创新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指明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