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2年6月8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1981年5月,高中毕业考试之后不久,我决定回家复习,以迎接一年一度的高考。做出回家复习的决定,似乎很草率。当时觉得在学校复习,相互之间有干扰,而且去学校一个来回要走十多里路,每天要耽误将近2个小时的工夫。父母表示尊重我的意见,并没有过多干涉。</p><p class="ql-block"> 入夏之后,气温一天天高起来,特别是进入6、7月份,屋里闷热,别说看书,就是在屋里坐着,也感觉到燥热。于是,我每天就到二娘家房后头去复习。二娘家在我家的西边,旧址原是第三生产队的一排猪圈,是新盖不久的砖房,房子西头是一条南北向的“长条沟”,沟里有一些水,里面有小鱼和泥鳅。沟的东侧种着一排蓖麻,夏季的时候,蓖麻生长非常旺盛,麻叶有两只碗口那么大,下雨的时候,我就捋下一个盖在头上档雨。蓖麻茎是空心的,儿时常把分叉的部位剪下来,用“人”字架做一支玩具枪。沟的西侧是一排柳树,柳树西边,是各家的寨篱,自南向北,依次是孙木林、苏开瑞和荆运堂的住房。柳树又高又大,夏天更显得茂密。每年的春天,尤其是春雨过后,这些柳树里面都会藏着好多小鸟儿,有叶莺、蓝靛和山雀等,因此,这是我小时候打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二娘家的房后头是一块空地,空地北侧是生产队的另一排猪圈,但早已废弃不用了。这块空地,平常少有人来,但每天都会有蚂蛉飞来飞去,或觅食,或打逗,过着无忧无虑的太平日子。我每天上午,就在二娘家的后房山的房旯上放一个饭桌,旁边再放一个小马扎,把书和复习资料摊开来,就借着阴凉坐在小马扎上看起书来。到了下午,因为有夕照,便挪到蓖麻叶下。复习是辛苦的,一本书反复背来背去,我当时花了13块线买了全套复习资料,差不多都背了四五遍。我手里有2本工具书,一本是《新华字典》,另一本是《成语三千条》。我每天都翻阅背诵,尤其是《成语三千条》,背过三四遍,通过背诵,可以了解历史典故,名人轶事,还可以掌握虚词的用法,这个笨办法,对于我这个语文基础很差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个杀手锏,它可以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那些平时用功的好学生。据邻居刘占江后来告诉我,我在房后用功复习的故事,被传到了我上过学的小学校,袁老师把它作为教育学生励志的一个典型材料。这个过程持续了将近2个月,一直到7月7日高考这一天,算是告一段落。 </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天津市理科的专、本科分数线为384分,中专分数线为292分。黄花店中学全校4个班级中,达到中专以上分数线的有32人,我的成绩是364分,排名第16位。当年,我被长春地质学校这所全国重要点中专录取,成为村里唯一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黄花店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本人撰写的《武清乡村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本人撰写的《李各庄风土记》</p> <p class="ql-block">赶集留影</p> <p class="ql-block">本人整理的民国文献《桑梓纪闻》(全本)</p> <p class="ql-block">故乡李各庄村街景</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黄花店中学</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笔名御河轩主。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 </p><p class="ql-block"> 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等十多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p><p class="ql-block">来自话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