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带村民俗文明悠久

明朝牵马人

<p class="ql-block"><b>解向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带村里文明</b></p><p class="ql-block">梁带村古时候也叫带村里,“带村里”是明朝韩城基层乡村行政设置的一个地方名称,“里”相当一个区,一般由8个左右的自然村形成。作者《不可忽略的梁带村古城》一文发出后,几天来在韩城各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转发者多,阅读数量大,关注率高。梁带村只是一个带村,带村共4个村,一个“带”字的应用,是古人的智慧,是一个自然界形成的以姓氏而分段居住于黄河西岸畔的地理关系,即关中渭北最东边的韩城市禹门口之下的泌惠塬东带,“带村里”是明朝韩城四乡三十六里之一个基层的行政机构。带村里不只有各带村,还包括化石村和化村寨子等村,是沿黄河禹门西岸的一条自然地理线上的金丝带走廊段形成的组合体。自古以来因靠黄河而是为历史上的富庶之地,商通天下,闻名西部,声誉四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不能低估带村里的曾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人们一般不会相信带村走廊曾经的辉煌和重要性,梁代村芮国遗址已经为我们揭开了韩城在三千年前后的历史信息,这不是信口开河,你去参观一下梁代村古墓博物馆,自然会惊叹的发现梁带村的地下墓宫有这么多的经典宝藏。国家对祖国的历史是非常珍重的,即使这样,梁带村的游览吸引力仍然欠佳。<u>我们的国民要热心自己民族的发展史,你不研究,你不熟悉,你不知道国史、国情,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u></p> <p class="ql-block">带村走廊的人们有黄河汉子那种威猛刚毅的气质,西北汉子那种忠君爱国的气节,关中汉子那种刚直不阿的性格。一个带村是历史上的社会区域中心,多个带村是一道墙。带村里的一个“带”字串几家,一家一段守河防。据说张、王、史、梁带村都是历史上的将军大姓,梁大将军授封“武德将军"之衔,梁带村城谓“武德城”。梁带村城历来都是河防核心机构,它的最大功能可装下芮国的机构,它曾经是古代卫城之府,它的最小机构是明朝的“带村里公所”。带村里凭借着它的天然屏障自禹门口至古夏阳渡,成为这一带早前沿河岸的政治、军事和守防中心,易守难攻,层层坚固,可见梁带村城的历史肚量。<u>带村里世世代代的人民功业可载入史册,即一个是凭借着维系先祖的捍风之威,守住了芮国夫人和诸将军、诸大夫的古墓,因为他们的忠诚与坚守,我们今天才能一睹芮国风尘已久的真颜;</u>另一个是,黄河韩城防务段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就是抗日前沿的阵地,自禹门口至潼关峡的黄河西岸皆是抗日前沿。今天的青年人或许不够理解,以为我们不是日占区,就好像没有过的亊。其实不然,在当时的历史事实情况下,日本侵略者企图侵略我国西部,从而达到占领全中国的野心,陕西人民能答应吗?中国人民能答应吗?韩城人民与陕西军民一道奋力守护河防岸。<u>黄河西岸的每一段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成为侵略者的入侵口,整个西岸皆为前线,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日本人就在黄河东岸,梁带村城当时就是日本人飞机、大炮打击的主要目标,企图从梁带村东城门找到登陆口,占领主导要地,瘫痪黄河防务,使侵略者的大部队直入我西部地区,达到他们的狼子野心。陕西军民联防坚强,挡住了日本侵略者,韩城段的梁带村虽然遭受了重击,他们还是勇敢的挡住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有他们的功劳和故事。</u></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古代一个大事和近代的一则真亊,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住在带村里的人,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社会,就是一部血泪史,许多故事已被神化了,我们后来的人要好好挖掘,让带村里文明与芮国遗址同时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带村里的传统文化迹象</b></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古村落里,庙宇文化是历史的明显印记。<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梁带村</b>庙是几个带村中最大的一座庙,作者的初中阶段就是在梁带村庙里度过的,但是至今我仍不知道它是一座什么庙,只知道它的庙殿宏大,大院有戏台,小院、挂院有几个,皆是古砖砌地板,下雨下雪根本溅不到泥,庙院古柏苍劲,环境幽雅,布局森严,古文化色彩浓郁。解放后变更为初级中学,成为韩城上世纪乡村较大的标准化学校。整个带村里几大村和化石村加解家村的初中学生都在梁带村庙读书,加上梁带村的小学全体学生,也不知道有多少娃,都在这悠久的庙院学习,真可谓书声琅琅香满城,童气勃勃俊少年。<u>城里有座“追远堂”,设在城中央,因黄河岸崖的崩塌,现在已成为岸畔之险处的古代小庙,处境堪忧,谁都拯救不了它,也确实古老而不堪追忆,</u>前几年庙堂的楣目还在,前几日去时已看不到门额了,院子也在复耕时间毁坏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张带村</b>有座很美的关帝庙,建筑造型皆有隋唐宫殿式庙宇风格,壁画也美,老池也好。<u>这个村子古代有个“五书会”,闻名秦晋两岸,声誉渭北高原。</u>虽然古时侯的建筑群大面积已不存在了,但名甲天下之文化传说尽可皆知。村子群体文化建筑比较讲究,但今已面目全非,<u>可是,谁都没想到,这个村子竟然能保存下来一栋非常完美的民居庭院,韩城唯一。据有关学者讲,北京见过这般院落,但艺术造型只可在故宫见到有一样的。头道门额书“二铭传家”,此门楣从发现至今无人能解释。</u>三十多年前时,山西人出百万,主人不售。前几年山西人在韩城黄河之滨的旧村收够旧院落,起步价值不菲,整体迁移。该院落也数次有人上门给出天价,但他们不被金钱所动,可谓动人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王带村</b>有座大禹庙已经毁之殆尽,只留下庙后院有座尚古时期的尼山堂,门楣以篆体书“尼山爽贤”。<u>据村人讲是卜子夏教衍西河时授课的地方。堂前献殿的壁画,在二十多年前我请郭宗义老师拍过,很美的。05年,我陪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刘秘书长一行察看过该孔学堂,他惊叹能存到现在实属不易。</u>王带村人在“文革”期间,能摧毁大禹庙,却不愿拆除孔学堂,只因有老者说是他们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才得以存下来。但因无人管理,严重失修,据说已倒塌。作者认为,子夏授读的地方县志有载,该地方仍为固体文物,还值得保护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史带村</b>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它作为带村砭之南端,却是个<u>西部《甘邑温泉镇贸易同心会》所在地,比较早,应该是在还没有甘肃省之前,是目前韩城古代商贸碑记文书唯一发现的文化,对于研究带村里文明史有很积极的作用。</u>当然,史带村庙的大殿作为村办小学已停了,可是,这个村人就是不舍得摧毁古村庙殿,太不可思议了。村人有股子黄河汉子的牛气,有人就发话,以命保护传统文化,我看你们谁敢动手拆。真是保存了下来,涝池也保存了下来。现在是村委会所在地,转遍张、王、史带村,你会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带村里文明有化石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化石村、化村寨</b>和已经不存在的豁哈水村,都属带村走廊的带村里管辖。化石村的传说略逊一筹,各种各样的所谓文人演义传说,都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u>实际上化石村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它是开化寺僧侣或更早前寺庙的家眷所居地,高人云集,独领风骚。</u>有人要说,僧人怎么还有家?实际上在我国僧人大都有半路出家的历史,有些高僧皆是文化人,也有致仕的官员,因为他们从小就信仰佛教,做了大半辈子的官,老了以后潜心修炼,著书立说,最后成为高僧,留个千古名节。</p> <p class="ql-block">化石村分村、寨两个部分,皆有城墙,都是明朝修的,一米多宽厚的夯土筑成,丈八高,四面封闭,南北有城门,今门或还在,属韩城三四类的一般城墙,这种城池的村子,在韩城毁了不下百余座。村子里有一申家祠堂基本保存完好,古院落尚留存几座。村北门外有老池还在,几棵老杨树,有特粗而大的,还在正壮年阶段,有一定的欣赏意义。庙宇已拆,再往北是古代向开化寺走的豁哈村石坡,坡顶庙宇也已摧毁。这条石坡应是黄河西岸韩城段唯一保存下的古坡道,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总之,带化村一带,在芮国遗址的文化旅游带动下,和国家黄河两岸传统文化战略开发的大形势下,有一定的实际固体文物支撑,倘若能够利用,既可保护黄河文化的风情,又可增加旅游文化的发展信心。</u></b></p><p class="ql-block"> 搁笔于瑯琊庐</p><p class="ql-block"> 2022.6.6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