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深处的那条老街

葉薪笙

<p class="ql-block"><b> 至今,老东街几乎拆光了,回忆起原来这条老街,本人感概万千,心里还是有不舍,在这里的喜怒哀乐,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条街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牵动了多少人的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老东街,曾经是广丰城里最大的一条批发街,如今薄暮迟阳,原有所剩无几,只能成为我们广丰人永远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我外公是地道的广丰城东街人,家里有自建房(东街石灰塘沿),他常年在外教书。我父亲解放前就读于三岩中学(即现广丰中学),后从卫生学校毕业,50年代初就来县城工作,五十年代末结婚成家,就一直居住在我外公的房子里,自然与东街结缘。我也是在东街出生、长大,所以对东街今昔变迁,我们整个家族耳闻目睹多矣,感同身受深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我外公房子出入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老东街街道两旁的商品琳琅满目,大都批零兼售。从东门进城,一直到十字街头,斜贯逶迤,差不多有里把路长,临街两旁的房子,大都木制,两层,全都用作店铺,密密匝匝,店里的商店,琳琅满目,整条街十分繁华热闹。这里有各种店铺,例如打铁店,金银店,箍桶店,豆腐坊,崔氏牙科,衫裤鞋袜,针钱链扣,最早的中医院也在东街的徐家弄里(现今区中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老东街路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六、七十年代初,那时我七、八岁,记得一到赶集的日子,整个东街可以说是水泄不通,包括中大街、西关街、鸟林街在内,都非常热闹。早到的人们把箩筐摆在街道店面的前边,晚一点的就把菜篮子摆到箩筐的前面,形成了“店前有摊,摊前有担、担前有篮”的局面,行人要侧着身子才能勉强通过。幸好那时没有小汽车,自行车也很少,平车如果来晚了的话,是很难进去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广丰的农民就在这种繁忙的集市中卖出各自的农产品,购回自已所需的日用品。从城区大街走到东街一带的小巷,就有一种从城里走到农村,从现代回到70年代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热闹非凡的老东街</b></p> <p class="ql-block"><b>老东街区域棚改,街道店铺只剩一边了</b></p> <p class="ql-block"><b>原东门菜市场门口</b></p> <p class="ql-block"><b>老东街的崔氏牙科,金银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老东街里有柿树底、郑宅弄、壁底弄、诸家、石灰塘沿、徐家、杨家弄、天官基、百板桥、徐家弄等等,大部分的小巷都是挟窄的,有些甚至破败不堪,走着走着你会有一种暖意涌上心头,因为这里有家的味道,家的气息,家的温馨。街道的尽头就是食品公司,这座四层楼的大楼风格独特,是当时城里数一数二的建筑物了,在东街一带,教师进修学校不能不提,它对我们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老东街小巷</b></p> <p class="ql-block"><b>十字街头的原食品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听我外公说东街很早之前就有戏院,那是广丰最热闹的娱乐场所,只要有什么新戏上演,大家就会抢着买票去观看。戏院附近有许多摊贩,有卖香烟、花生瓜子的,对面还有炒菜馆、面馆、包子、清汤店,生意异常火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东街还有着多个政府机构,如供销社、副食品商店、粮食局、物资局、社办永丰花炮厂、社办烟丝加工厂、杂货店、医药公司、土产棉麻公司、石油公司、茶果公司等等,还有一个烟麻仓库,收购各种烟皮黄麻,经过处理再运到外地销售,后来利用广丰优质烟叶自制烟丝、做起深度加工的生意,建起了刨烟厂,后改名叫广丰烟丝厂,直到如今发展到宏大的广丰卷烟厂,成为广丰工业的支柱产业,是江西省一流企业。供销社、粮食局、物资局、医药公司,在计划经济里,这些都是很吃香的单位。</b></p> <p class="ql-block"><b>原供销社、物资局</b></p> <p class="ql-block"><b>  东街有一处叫“柿树底”,那里有一处民居叫“大夫第”,据“大夫第”的后人俞端媛介绍,这座民宅是清朝同治年间,时任二部员外郎俞凤升(四品官)所建,传到第四代是广丰中学资深的俞观义老师,俞端媛是俞观义老师的女儿。我母亲也是俞观义老师的学生,听母亲说俞观义老师从1940年就执教于广中,担任教导主任,桃李满天下,其中国内著名的空气动力专家俞鸿儒、南极测绘第一人鄂栋臣、国家烟草专卖局办公室主任夏利渊等学子,都是俞观义老师的学生,我本人1976年下半年就读广中,他教过我们班数学,那时他已接近退休,对和蔼可亲、德高望重的俞观义也有很大的了解,俞老师诞辰100周年时,众多学生撰文,怀念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东街有许多古迹,如东街壁底弄青石砌成的弄堂,是大财主俞永尖的住宅,后来成为永丰镇政府办公场所,另一处是俞百师大财主的宅地,解放后被县人民政府收为公立永丰小学场地。东街还有一处宏伟建筑“石鼓堂门”,大门两旁立着两座相当大规模的石鼓,据老人说,是清朝的哪位高官离职后,回故乡后所建府邸,东街还有一处古迹“文昌阁”。</b></p> <p class="ql-block"><b>现存的“大夫第”</b></p> <p class="ql-block"><b> 广丰剧场,如今现保留的叫广丰剧院,听父辈说是当时广丰县委书记周景山向上饶地委申请,把鄱阳县越剧二团移至给广丰县。为活跃广丰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当时的宣传部长赵年运带着两个干事去鄱阳县宣传部协商,把越剧二团接回广丰落根并成立广丰县越剧团,上演了多场戏,场场爆满,后改为广丰剧场,记得好多年前著名演员刘晓庆来广丰义演,就在广丰剧场,我有幸也观看到她的演出。这个剧场就是现在现存的广丰剧院,这个剧院过去给东街的生意人带来了繁荣,东街剧场周围摊贩也很多,剧场对面是历史悠久的面馆、茶馆店,炒菜馆。炒菜馆早上主要经营炒肉丝粉和普通粉,中晚餐是经营炒菜便饭。炒粉店的米粉靠的是人工榨的粉条,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榨米粉。城里许多居民用大米换米粉回家,全家炒粉条或汤粉,可见广丰人对于早餐或吃粉条的需求是很讲究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碗肉丝粉是2两粮票2角五分钱,一碗普通粉,是1两粮票一角五分钱。到了八十年代后,吃肉丝粉普通粉就不要粮票。在外工作的广丰人每逢回家乡探亲,必先寻访粉店,吃上一碗炒粉。广丰炒粉,粉条白软,肉片金黄,椒红葱青,满眼生辉,香辣诱鼻,入口滑嫩,端的是色香味俱全,到哪里去,都吃不到这种独特的家乡味道,故此广丰炒粉遐迩闻名,成了游子归来一解“乡愁”的首选。无论城里乡下,办红白喜事,过大小节庆,粉也是常不离桌的“宠儿”,可见炒粉在广丰人民心中的份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里,我倒十分怀念东街面馆店一种特色美味食品,叫“呀片粿”,其主要原料是米粉浆,配以包心菜,豆腐干丝,红萝卜丝,青辣椒、大蒜等佐料,一般在墟日,店家就会在店面前置一个铁桶改装的炉灶,灶上一口大锅,锅下哔哩啪啦窜着大块木柴的旺火,那火光金灿灿的,让店面增了亮色,添了温暖,成了一幅闪眼的动态“广告牌”,大老远大老远就牵引住过往行人的眼眸,翻搅着他们些许显得空乏的肚肠。这些从各方各处潮水般涌到此街赶集的大军团,有推着车的,有挑着箩的,有提着篮的,行色匆匆,他们大都是以争时间赶路程办事儿为首要,拔脚离家的当儿,根本没顾上嘴巴能吃上点什么。这当儿,店里人进人出,大火把半锅水烧开,掌厨师父就用一个铁皮大斗装一斗粉浆,均匀倾注在热锅的上半部位,粉浆受热凝固后,即用大铁皮斗刮下浆片,在大锅里再用先前备好的包心菜丝、豆腐干丝、红萝卜丝、粉丝加上辣椒丝、大蒜丝,不消片刻功夫,一大碗热气腾腾、香气诱人的“呀片粿”就出了锅,端到你的面前。那时,只花一角五分钱,就能吃到大碗美味的“呀片粿”,滋溜溜一碗下肚,一个人浑身腾地就加注了温度,生发了力量。在当时来说,这是农民进城首选美餐。城里居民,尤其是赶校的学生,也会选择这种特色小吃作为主餐之一。只可惜,现在就是踏遍整个广丰,再也寻不见它的容姿,那种味道,也只能在记忆深处细细品味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东街炒粉店隔壁,是一间茶馆店,非常热闹,顾客主要是上了年纪的人,来自城郊区,大部分是进城的卖菜农民,他们卖完了手头的菜,将手中的钱又置换上了肥料呀,种籽呀,油盐酱醋呀,趁着余兴进得茶馆喝茶消停解乏。进了茶馆,他们喝上几杯茶、吃它几个油粿、几根油条,或来几个麻子粿,或三或五,几个人围坐一桌聊聊天。大家一口热茶喝下,一阵乡音杂陈,家长里短,山南海北,说说笑话,讲讲故事,随心随性,直喝到肚子胀圆,晃荡出咣咣声响,方尽兴而归。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视的普及,现今的剧场已是冷冷清清,几乎是处于关闭状态,只不过遇到本区里有什么重要宣传活动时,才会启用剧场,茶馆生意也跟着遇冷。</b></p> <p class="ql-block"><b>改造升级后的广丰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今,老东街折旧建新,走完了它的风雨历程,全新的东街即将全部完工。放眼新东街,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代替了喧哗,宽敞代替了狭窄,东街变了,即将变得更漂亮、更时尚,成为广丰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明珠”!让我们一起见证新东街更加繁荣璀璨的明天吧!</b></p> <p class="ql-block"><b>棚改中的东街</b></p> <p class="ql-block"><b>新东街一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