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因而又叫“重五节”、“重午节”。禹城市步云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同学们在端午节探寻节日由来与习俗,了解到这些备受推崇的节日文化习俗里折射的都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p> 重情重义爱国美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对爱国主义作出过重要论述:“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其爱国主义之魂穿越两千多年,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p> <p class="ql-block">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引用屈原的名句来阐述爱国主义思想,寄意深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p> 诗词传承文化美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屈原所作诗词进行诵读积累,从元稹的“彩缕碧筠粽”到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再到苏轼的“时于粽里见杨梅”,同学们在诗词中了解端午文化,在诵读中了解诗词文化。</p> 粽味飘香风俗美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民俗很多,但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载体。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其他国家。</p> <p class="ql-block">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塞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孩子参加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为了取个吉利而已。</p> 众人划桨竞技美 <p class="ql-block">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p> <p class="ql-block"> 如今,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众人划浆竞技,使体育与文化有机融合:健步如飞、你来我往、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众人划桨、同舟共济 ,龙舟精神永远传承!</p> <p class="ql-block"> 赛龙舟活动已成为各地的一项重要仪式,它是竞技,是娱乐,是团结,也是中国传统民俗历史的重温。</p> 祈福纳吉寓意美 <p class="ql-block"> 为孩子系五彩线、挂香包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物,在端午节的时候吃鸡蛋寄托了人们远离疾病的美好心愿。我们如今要把这些习俗很好地传承下去,让端午的香味持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形形色色的端午习俗,让端午节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我们通过组织学生探寻节日习俗的实践活动,让家国情怀成为端午文化的最美底色,力求通过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端午文化习俗美,领略屈原爱国情怀,进而达到习总书记所说的用屈原精神“塑心”“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