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海河大悲院码头岸边,有一座三门彩塑大牌坊,正中四个隶书大字“同登彼岸”为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同登彼岸有大乘佛教的意思, 是说一个人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大家一起修行,共同脱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p><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四个隶书大字“背尘合觉”,尘即五欲六尘,觉即菩提正觉,背即违背,合即契合。背尘合觉即能迷途知返,返迷归悟,志求解脱。</p><p class="ql-block">透过牌坊可以看到广场尽头有一个寺院,就是大悲禅院。</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目前唯一的一座十方丛林寺院,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p><p class="ql-block">大悲院始建的年代,无确切文献记载,据有关史料考证当为明代创建。</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年),天津守备曹斌捐资修寺,“筑室三楹”,大悲院改名为大悲禅院。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禅师世高与津门名士张霖、张霔、龙震、梁洪、黄六吉等十余人,于寺内结“草堂社”,诗友唱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军移驻寺内,改寺名为大胜寺,修建五层镇海楼。</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住持等慈法师等人自北京请来玄奘法师顶骨至寺内供奉。1956年,应印度政府请求,经时任总理周恩来批示,将顶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同年10月,中国应印度总理尼赫鲁之情,将玄奘法师顶骨送往北京。次年1月送至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建寺供奉。</p><p class="ql-block">1954年,天津市政府拨款重新修整大悲禅院,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同年7月28日,天津市佛教协会成立,办公处设在大悲禅院内。十年浩劫,大悲院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开始了修复工作,并重塑全堂佛像。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又名大悲院,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中段东北侧,距离天津之眼摩天轮非常近。</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大门两侧有一对侧门和八字墙。东侧门“慈云”,八字墙上有“庄严国土”四个大字。庄严国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这里的“国土”又称净土、净域等,有多重含义,既指佛国净土,又有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两义,佛教认为,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非一非二,又指人间国土,佛教力图通过教化使之转化成为(庄严成为)佛国净土(人间净土)。</p><p class="ql-block">西侧门“法雨”,八字墙上有“利乐有情”四个大字。利乐有情就是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存慈悲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也是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的门外有一对石雕雄狮,门额上有赵朴初先生所书“真如觉场”四个大字,左侧门额上是“大胜寺”三个字,右侧门额上是“草堂社”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从侧门进入大悲禅院,迎面照壁两旁,站着两位石雕僧人,手举“低声缓步”“请勿吸烟”警示人们遵守。</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简介图,现在的大悲禅院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东院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玄奘法师纪念堂、弘一法师纪念堂及讲经堂组成。西院为念佛堂、方丈室和天津市佛教协会驻所。</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简介</p> <p class="ql-block">院内张贴着疫情防控的图文共茂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天津的房屋包括这些古建筑,都是依海河而建的,方向肯定不是正南正北的。</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东面是鼓楼,鼓楼门上匾额“声悟大千”,寓意鼓声可以唤醒沉睡中的众生。</p> <p class="ql-block">鼓楼一楼供奉伽蓝菩萨像,二楼有大鼓。</p> <p class="ql-block">西面是钟楼,钟楼门上的匾额“声超法界”,寓意此钟声传至六道法界里受苦的众生,令他们听到钟声时痛苦可获得暂时的纾解。</p><p class="ql-block">一楼供奉地藏王菩萨,二楼悬挂铜钟。钟鼓楼均建于2007年,匾额由天津著名书法家华非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殿堂长约20米,宽约15米,面阔3间,进深2间,殿前有琉璃石狮一对、石幢两座。</p> <p class="ql-block">这对石幢均高7.5米,上刻《大悲咒》、佛和观音的化身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中央供奉大肚笑面弥勒菩萨坐像,后方供奉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像,东西两侧供奉象征“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圣像。举着宝剑的唤作“风”,弹琵琶的为“调”,手提幡伞的称“雨” ,戏蛇的是“顺”。</p><p class="ql-block">门券“九狮云珠图”与花窗“八蝠捧寿”,皆为津门著名砖雕大师刘凤鸣代表之作。</p><p class="ql-block">正门上篆书“古刹大悲禅院”为著名甲骨文专家、天津市史馆首任馆长王襄于1954年题写。</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北侧,这座四方铜象驮着插戟宝瓶,寓意:四方太平吉祥。在佛教中,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神兽。它是由弟子纪佳缨于公元二〇〇九年,佛历二五五三年敬献。</p> <p class="ql-block">释迦宝殿,殿前这对石经幢均高四点八米,分别刻《药师灌顶真言》、《往生净土真言》。</p> <p class="ql-block">释迦宝殿,1946年,由倓虚大师募缘所建,是当时的大雄宝殿。2000年,将北侧的大悲殿移至西侧,在大悲殿原址修建了现在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匾“释迦宝殿”是华世奎1947年书写。</p> <p class="ql-block">释迦宝殿北面</p> <p class="ql-block">找个清净的地方,大悲禅院是个不错的选择,它为心灵带来一片平静。</p><p class="ql-block">心静,才能听见自己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请勿吸烟</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座落在五尺多高的由硕大青砖垒砌的台基上,迎面有六根红柱隔窗分门,面阔5间,进深3间。</p><p class="ql-block">流连于大殿石阶前,细观“大悲院记”和“天津大悲院沿革记”两座石碑,禅院的似水流年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被誉为“津门第一大殿”,其建筑内外金箔贴饰,雍容华贵。</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大悲禅院的主殿,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由倓虚法师筹划兴建。殿门上方悬“大雄宝殿”金色大字匾额,为华世奎所书。</p><p class="ql-block">二层房檐下,有“无上清凉”“护国佑民”等字。“无上清凉”源于弘一法师曾写过一幅“无上清凉”的手迹。</p> <p class="ql-block">今天不知是啥日子,所有大殿都不让进,只得站在门外朝里观望,更不让拍照。</p><p class="ql-block">按照介绍描述一下殿内情景: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所铸古铜鎏金千佛莲座释迦牟尼像,系由天津市静海区移来,连同千佛莲花铜座高5.2米,重6吨,是国家二级文物。铜像线条清晰和谐。莲花座上的9999个小佛,都是用玻璃钢雕成。</p><p class="ql-block">主佛两边站立阿难、迦叶两弟子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北面</p><p class="ql-block">倒座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两侧塑“六圣”观音法像,突显大悲禅院为观音道场。</p> <p class="ql-block">花草之间,站立着石雕小僧人。</p><p class="ql-block">存好心、说好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做好事。</span></p> <p class="ql-block">姿态各异,活灵活现,招人喜爱。</p><p class="ql-block">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说。</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是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在九华山修行时曾发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p> <p class="ql-block">一尊汉白玉观音圣象立于后院中,观世音形象更具亲和力,不管信不信佛的人都喜欢拜一拜。</p> <p class="ql-block">后院还有一座塔,周围正在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的西院有一座2015年才新建的按清代原貌复健的“一层楼”,楼内供奉一尊卧佛,为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像。</p><p class="ql-block">新建楼的匾额“一层楼”由历史学家来新夏所题写,匾额“卧佛殿”由释智如大师题写。</p> <p class="ql-block">原古建一层楼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成的,取意“更上一层楼”,为二层木结构建筑,曾为藏经楼,可登高望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层楼”被毁。</p> <p class="ql-block">一层楼对面的墙壁上,《好是一层楼上望》介绍了大悲禅院的建筑历史;镇海楼始末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始末》</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俗称镇海塔)塔刹</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率淮军驻南门外,因水患移驻大悲院,环寺列垒,建楼于门外(寺东),高五级、周六面,卓立如塔,用以瞭望。1954年秋整修大悲院,“因镇海楼系军事建筑,与本寺无关,在砌东墙以前,先将楼拆去”。塔顶上的琉璃塔刹作为文物,现保存在大悲院的院中,供人欣赏。</p> <p class="ql-block">塔刹为琉璃瓦材质,陶胎彩釉。高约七尺,琉璃烧制,饰以篮釉。在塔刹上还能找到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克天津时留下的弹孔多处,见证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碑廊</p> <p class="ql-block">大悲院旧址(西院旧址)</p><p class="ql-block">西院建筑为清康熙年间修建,占地不足两亩。据考应为天津守备曹斌“捐俸钱,继之程工庀材,筑室三楹”之建筑群。现有山门(2013年重建)、前殿、玉佛殿、念佛堂,此院落于2013年落架重建,地面整体抬升了45公分。</p> <p class="ql-block">西院旧址,是1942年倓虚大师来天津重修大悲禅院前尚存的院落,是康熙八年(1669年)时的建筑,现存三座殿宇。</p> <p class="ql-block">西院旧址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西院旧址院落。</p> <p class="ql-block">西院旧址第一座殿-弥勒殿,殿前一对石狮。</p> <p class="ql-block">西院旧址第二座殿,玉佛殿。</p> <p class="ql-block">西院旧址第三座殿,念佛堂。</p><p class="ql-block">念佛堂所供奉的毗卢庶那佛造像,铜色古老,塑型精美,据考为唐代铜铸,也系佛门瑰宝,国内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四面亭,位于倓虚法师舍利塔前(南)。</p> <p class="ql-block">四面亭内供奉四面佛。</p> <p class="ql-block">亭檐四面字为正信、正念、正行、正言,即,有正确信仰、正确思想、正当行为、正确的话。</p> <p class="ql-block">倓虚法师,近代佛教高僧,1875年出生于天津塘沽北塘,1917年43岁时剃度出家,1963年,倓虚法师圆寂于香港,世寿八十九。</p> <p class="ql-block">倓虚法师舍利塔。倓虚法师荼毗(火葬)后检获舍利四千余粒。1987年,法师弟子香港大光法师来寺,恭送倓老舍利11粒。</p> <p class="ql-block">为善最乐。</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建于1943年,原在释迦宝殿后方,2006年与东西配殿耳房移建于此。</p><p class="ql-block">大悲殿,台基高约3尺,面阔5间,进深3间,位于大悲禅院的后殿,即大悲观世音菩萨殿。殿内供奉着泥塑贴金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称大悲殿。大悲殿的殿门之上除“大悲殿”匾额外,尚有“普渡迷津”四个大字匾额一块。殿门两侧有楹联两副。</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尊观世音菩萨塑像,高3.6米,表层贴金,神态庄严,姿容动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重新塑造。菩萨双目塑成光芒流转的“慧眼”,可随参拜者所在方位移动,为神韵所在。</p><p class="ql-block">三面墙壁275平方米壁画描述佛祖释迦牟尼佛从降生、成佛、直到涅槃的一生重要活动。(释迦牟尼佛一生之化仪,“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说法 、涅槃。)</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堂设在大悲殿的西侧,门旁竖挂白漆木牌,红色“弘一法师纪念堂”,由老居士、故旧和惠文法师轮流照看,作为对家乡先贤的怀念,为文化艺术保存珍品供人所赏,更作为大悲禅院的光大佛法。</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李叔同名文涛,天津人,又名成蹊、岸,别号息霜。是放眼海外,以实践接受并介绍、宣扬西方文化艺术的前锋。而他的艺术才能和成就,又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以及篆刻、金石,都有高深的造诣。他在宁、沪、浙三地从事教学工作,培养造就了不少艺术名家。出家后又在苏、浙、闽、鲁各地弘扬佛法、继承律宗,功德昭著,在海内外受到僧俗的尊敬和赞扬。在三十年代夏丐尊先生有《两法师》一文,记述其事,当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的故居也临近大悲禅院,法师生于此地,学于此地,在鼓刹大悲禅院建纪念堂,是很有意义的。在天津河北区内还有公元1990年在宙纬路建起的“李叔同书法碑林”,并铸有坐像;公元1992年又有“李叔同研究会”的组织。纪念弘一法师一生对文化艺术,对佛学真谛的贡献,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应是文史工作者所当致力的。</p> <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纪念堂,大悲院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殿东侧,与西侧的弘一法师纪念堂正好对称,是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大师的顶骨而设置的专室。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学家和最杰出的佛经翻译家。纪念堂庄严大方,清雅肃穆。进门迎面供奉着高约二米的玄奘法师绣像,绣像前面供桌上的高约二米的莲座金色塔,象征以往供奉玄奘灵骨的史实和因缘。堂内还展示着“玄奘法师生平业迹”、“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路线图”、“玄奘法师译经年代表”以及关于玄奘顶骨等文学说明资料。同时陈列由玄奘主译的部分经纶与典籍,珍存许多有关玄奘生平事略及其墓塔、灵骨等真实照片。不仅是礼拜玄奘大师的庄严佛堂,而且是了解大师生平、学习大师精神、缅怀大师业迹的形象课堂。</p> <p class="ql-block">功德堂</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的对面是佛像浮雕之八大菩萨浮雕。</p><p class="ql-block">八大菩萨浮雕,是使用石材浮雕的形式生动形象地雕刻出来,将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八位佛教中地位尊崇,佛法造诣深厚的尊者展示在众人面前。其神态或低眉慈爱、或怒目威严,将佛经中记载的神佛法相特点表现得自然真切。佛像浮雕朴实到位地承载了佛家“大慈悲”“大普渡”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不动尊菩萨与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与大日如来</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菩萨与虚空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祖师殿,殿内供奉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东土禅宗第一代菩萨达摩禅定像。</p> <p class="ql-block">大悲禅院整体面积不小,拜一圈也得三个多小时,走到出口,大悲禅院门的背面,有三间门殿,每个殿门上都挂着一块匾额,从左至右分别是:“心即是佛”“来此做甚”“莫向外求”。</p><p class="ql-block">“心即是佛”,求佛就是求己,需要从自己的心灵下功夫。</p><p class="ql-block">“来此做甚”,问问自己:你过去、当下、未来所有的选择,初心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莫向外求”,万事内求找原因,寻方法,才是精髓。</p><p class="ql-block">天津大悲禅院的秘密其实就在这三块匾上,这才是佛陀最想告诉你的。</p><p class="ql-block">有时间,不妨来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