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脚鵟 毛脚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并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动。以啮齿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的动物。毛脚鵟体长约54厘米。尾内侧白色,翼角具黑斑,头色浅。虹膜为黄褐色,嘴为深灰色,脚为黄色。</p><p class="ql-block">毛脚鵟繁殖期在5-8月。常营巢于森林、河流两岸悬崖峭壁上,有时也在树上营巢。每巢产卵3-4枚,孵化期28-31天。</p> <p class="ql-block">普通鵟,属中型猛禽,体长50-59厘米。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往东到远东、朝鲜和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马来半岛。</p> <p class="ql-block">苍鹰翅长300~360毫米。雄雌形态相似,具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胸腹具黑褐色密集横纹。嘴呈灰色;脚为黄色。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褐色横带。成鸟下体白色上具粉褐色横斑,上体青灰,红色虹膜。幼鸟上体褐色浓重,羽缘色浅成鳞状纹,下体具偏黑色粗纵纹,虹膜为黄色。苍鹰分布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等地,即北美、中美、欧亚等。在中国东北北部、河北北部繁殖,迁徙时各地可见。苍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白尾鹞 属中型猛禽,体长41-53厘米。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和黑色的翅尖亦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大鵟(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欢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p> <p class="ql-block">发冠卷尾(学名:Dicrurus hott</p><p class="ql-block">发冠卷尾是中型鸟类,体长28-35厘米。通体绒黑色缀蓝绿色金属光泽,额部具发丝状羽冠,外侧尾羽末端向上卷曲。栖息于海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沟谷地带,多在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或人工松林中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食,树栖性。主要以金甲、金花虫、蝗虫、蚱蜢、竹节虫、椿象、瓢虫、蚂蚁、蜂、蛇、蜻蜓、蝉等各种昆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p> <p class="ql-block">小䴙䴘,是一种游禽,习性像鸭子,但尖嘴,因体型短圆像葫芦,俗称水葫芦。因䴙䴘是生僻字,不容易打出和辨识,所以常用同音的字母PT表示。小PT分布很广,但一般单只或成对活动,不太容易被发现和注意。</p><p class="ql-block">小PT比较怕人,一般距离岸边较远处觅食,而且发现人后会迅速潜水远离,不太容易拍到清晰图像。大概是有了雏鸟,这只小PT亲鸟就在岸边近处觅食并喂食幼鸟,才便于拍到较清晰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隼属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0毫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雕鸮(学名:Bubo bubo):是鸱鸮科、雕鸮属动物。属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耳孔周缘有明显的耳状簇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胸部体羽多具显著花纹。</p><p class="ql-block">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刺猬、狐狸、豪猪、野猫、鼬、昆虫、蛙、雉鸡以及其他鸟类,有时甚至会捕食有蹄类动物。</p> <p class="ql-block">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p> <p class="ql-block">赤腹鹰(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是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长,因外形像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体长27-36厘米,体重108-132克。头部至背部为蓝灰色,翅膀和尾羽灰褐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分布于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