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童年的梦想——穿上新衣</b></p><p class="ql-block">父亲1930年出生在山西省原平县一个偏僻的山区农村家庭,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在奶奶的拉扯下和哥哥妹妹相依为命。为了生存,从小就给地主家放羊,一年能挣两块银元,还能在地主家混口粗茶淡饭。有一次吃晚饭感觉饭里有肉,心中窃喜,借着昏暗的油灯才看清原来是饭里有蛆虫。因为家穷,从来都没有穿过新衣服,儿时的父亲最大的梦想就是穿上一条崭新的蓝色裤子和一件白色衬衫、戴一顶新草帽、穿一双新草鞋,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对着一群羊发号施令,那有多美、多神气呀,知足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少年的磨难——经历抗战</b></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家的山村成了日本鬼子和八路军拉锯的地区,白天是日本鬼子来,晚上是八路军来。村民们在村外山头上设有消息树,发现鬼子来时,就放倒消息树,村民就往山里跑,称之为"跑反",听奶奶说,当年"跑反",她匆忙中抱着出生不久的父亲的小弟弟跑,由于包裹的严实,慌乱中不知道幼儿是头朝下抱着,结果幼儿因窒息而死。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八路军常来动员青年参军,大伯被动员参加了八路军,奶奶整天担惊受怕,常以泪洗面。大伯比父亲长的高大英俊,打仗英勇灵活,部队让他当排长,可是他不干,因为当排长要带头冲锋陷阵,死的快呀!为了让母亲安心也不能当排长啊。无奈之下,大伯有一次悄然离队回家看望奶奶,部队派人到家里找大伯,可大伯还没有回到家,部队来人说哥哥不在,弟弟顶上,年龄不满15岁的父亲便被带走,等大伯回到家得知弟弟被带走了,又急忙返回部队,换回了父亲。父亲只当了几天短暂的"小八路"(呵呵,不算军龄哟)。大伯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复员到地方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青年的理想——远走高飞</b></p><p class="ql-block">1947年,17岁的父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需站工作,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征集和运送军需品。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不幸被阎锡山的部队查扣,在押解途中,突然前方枪声大作,趁阎锡山的押解士兵一时慌乱之际,父亲撒腿就跑,士兵向父亲开枪射击,子弹嗖嗖的从耳边呼啸而过,奔跑中不巧脖子上的围巾脱落飘向空中,父亲舍不得丢了那条红色的围巾,竟然在弹雨中转回身伸手去抓围巾(哎哟妈呀,这是啥造型呀,这要是让子弹亲上一口,我今天还能在这写这个吗?哈哈)。父亲命大,终于脱离险境。</p><p class="ql-block">从1947年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的很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几个阶段,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国民党军一败如水,溃不成军,望风而逃。解放军部队大举南下,根据任务需要,父亲随部队南下,到达延安时整休一个月,被整编进西北野战军。整编后部队开始向西安进军。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城市,历史悠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蒋介石的得意弟子胡宗南盘据的老巢,有二十多万军队防守。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攻克西安,父亲很荣幸地走在了庆祝西安解放的入城仪式行列里。</p><p class="ql-block">但此时,胡宗南军队并未远离,退守在西安以南约三十公里的长安县及秦岭山区侍机反扑,西安城外经常发生激烈的战斗。为巩固西安,消灭敌人,毛泽东命令在山西的两个兵团南下,胡宗南见大势已去,放弃秦岭防御,向四川溃逃而去。</p><p class="ql-block">西安解放后,成立了陕西军管会,后改为陕西省军区。大部队要继续南下,而组建陕西省军区也需要留下一部分人员参与工作。父亲被确定留下工作。可年少气胜的父亲,当然想继续南下,大部队出发时,父亲也打起背包,爬上卡车要南下,但连人带背包被扔下了车(哈哈,这一刻也就决定了我成了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粘上一点秦砖汉瓦的气息,也貌似流淌着一丝十三朝古都皇家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年的追求——认真工作</b></p><p class="ql-block">父亲在陕西省军区工作近三十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曾多次调赴陕南安康等数个偏远艰苦的县城地区工作,担任过县政法委书记(那时是军人担任),也参加过唐古拉山剿匪。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带着我们住在省军区家属院。我从小很少见到父亲,但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当放学回到家时,看到本来杂乱的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砖头铺的地面洒着水,第一个反映就是父亲回来了。还有一个期盼,就是父亲回来我们就有苹果吃了,从山区带回来的苹果好吃啊(那时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苹果)。还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穿着军装骑自行车的人背影很像父亲,我就边追边喊"爸爸,爸爸",那人头也没回的骑走了,由于我跑的太快,头部不慎撞到了另一个人的自行车把手上,流血淤青,回家后母亲担心了好几天,只怕我脑袋有内伤。</p><p class="ql-block">在我十岁的时候,母亲曾带我和大弟弟去看望在安康兰皋县工作的父亲,汽车在崇山峻岭里跑了两天两夜,险峻而蜿蜒崎岖的山路吓的一车人惊呼不止,后终于在凌晨2点左右到达。当看到父亲在昏暗的城楼门洞下等候的身影和面带微笑招手迎接我们时,一股暖流霎时涌上心头!天亮才发现,那时的县城还没有现在的一个乡镇大。</p><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是同村人,父亲在省军区工作数年后接母亲来西安成婚,养育了我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我出生时父亲的战友前来贺喜,并主动要求为我起名,父亲欣然接受,战友给起了两个名字,元生或军生。元生是因为我是元月份出生的,又是第一个,有开元的意思。军生是因为出生在军人家庭。父母为我选择了元生,后来我的大弟弟就叫军生了,哈哈哈。父亲总是和蔼可亲,很少训斥儿女,他最心疼妹妹,哥哥们谁要是惹了妹妹,那就要挨训。在我记忆里父亲没打过我,但他说打过一次,是因为我对邻居长辈出言不逊而挨打了。唉玛,就不说母亲的扫帚疙瘩了吧,哥几个挨打无数,多年以来,逢年过节家人团聚,这都是弟妹们的笑谈,母亲却在笑声中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我们理解,母亲一个人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拉扯养育四个儿女,其中的不容易和艰辛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老年的生活——老骥伏枥</b></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忠厚老实,为人和善、做事认真、心胸开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军近三十年,没当什么大官,也曾因说真话说实话挨过批斗。记得父亲转业时拿到近二千元的转业费,父亲说这下终于可以还清外债了!转业后到地方陕西省经贸学校当了副校长,后来当工会主席,年满离休。2020年10月,年满90岁的父亲辞去了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职务(哎玛,好大个官呀)。父亲平时在家言语不多,却干了很多家务,厨房是他战斗和工作的战场,直到现在依然是!儿女们说请个保姆干家务,他却说这是他锻炼身体的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父亲每次在家人聚会时都要讲家史,最后的结束语都是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我们的好社会!在父亲90岁之际,荣获国庆70周年纪念章,老父亲高兴的嘴都合不上啦!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期间,父亲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武汉重灾区捐款1万元,体现了一个老党员老军人的高风亮节和精神风貌。在父亲90寿辰之际,我和弟弟妹妹们为老父亲举办了隆重的祝寿活动,父母很开心!能让父母开心,就是儿女最大的孝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郭元生,西安市人,1979年12月入伍,军旅四十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曾在海军东海舰队、陆军某集团军以及军队院校服役,军校教授,主研军事战略、军事思想、军事历史、作战理论、国家安全形势等。荣获军队教书育人金奖、国防服役金质奖章、三等功、全军教学比武一等奖,发表学术文章及专著教材百余篇。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审稿部主审、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签约诗人、业余文学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