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的悠闲,困惑的豁然

糊里糊涂

上午,准时在八点之前赶往教室w1509;下午,再一次在两点之前奔向w1509。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甩掉一把把汗水,一天又一天,走在“国培”的路上,走在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中。日子似乎过得“热烈”而忙碌。今天,7月26日,一种清凉的悠闲,让我顿生豁然开朗之感。 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来解读。 《花木兰》竟然是宣传生女儿好的广告词!多么新鲜的解读切入。“好的问题往往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切入。”“好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是呀,一句“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生女儿好?”既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解读了文本章法的详略安排,技法的侧面描写,句法的互文,还涉及主题具有儿女情态的英雄形象…… 学会提问,一个主问题可以覆盖基本内容。王老师让我郑重地反省我的教学:曾经我是怎么用一串串问题赶着学生跟我走的,甚至拉着学生追赶我的思维,责怪学生和我的步伐不一……从来不知道不是学生不能配合我,而是我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正如王佑军老师所说“课堂生成的唯一空间是儿童立场”。 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来“折腾”。 王老师声情并茂地读着曹文轩的《天空的呼唤》节选句子,我的心也跟着打开,合拢;打开,合拢;打开,合拢…怎样教学生写作文?王老师说:大师的文章就是会“折腾”。我们就教孩子们“折腾”;“去归纳化”,“用想象去丰富细节和过程”;教孩子们学着“在情节最紧急处停下来折腾一下”。多么神奇而又实用的写作指导。王老师的理论为我的作文教学推开了一扇窗:“折腾”,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必将试着“折腾”! 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来教学。 回到起点,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假装自己是一个无知者。王老师的理念又一次击中我。回想自己教学中一副全知全能的得瑟样,我羞愧难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骄傲地站在教师的立场,惬意享受着教师的地位,何曾给过学生课堂生成的空间?原来,语文可以这样教:“把你想象成学生中具体的一个”,做一个无知者,用我的“无知”激发学生的求知;用我的“无知”来建立学生的自信。理想教师的第一角度是学生角度! 儿童立场,才是教学的生成空间! 今天,我们几个吃货找到班头所说的“鱼汤泡饭”,屋内,我们在手机光下酣畅淋漓,鱼尽汤干;屋外,云墨苍穹,龙蛇游走,暴雨狂乱。终于风停雨住,彩虹斜挂,晚霞惊艳。全然没了刚刚的急骤、燥热,清凉的悠闲浸润,这不正是昨天我听王老师报告后的感觉:困惑之后的豁然!

学生

王老师

教学

折腾

悠闲

合拢

立场

教师

语文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