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四枝花

毛哥(成都)36468715

<p class="ql-block">  随成都市摄影之都&lt;最后的香巴拉__'木里王国'发现之旅&gt;采风之人文纪实篇</p> <p class="ql-block">  5月25日至6月1日,摄影之都开启了&lt;&lt;最后的香巴拉__' 木里王国' 的发现之旅&gt;&gt;。我有幸参加了这个摄影活动,在大凉山和攀枝花的部分区域拍摄一些所遇到的自然美景及少数民族的人文片断。</p><p class="ql-block"> 一次短短而仓促的拍摄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以走马观花式的捕光掠影,是很难去洞察民族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所蕴含的厚重内涵。然而即使这样,也要试图努力去摘几枝小花回来,插在花瓶里观赏而享受其中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木里县是凉山州的一个藏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说是藏族自治县,其实该县有16个民族聚居。多民族的融合,也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特色。这里的世界虽然边远,显然也受到了外来的强烈影响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然而祖祖辈辈形成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形式而挺立着。这是文化的一种强势和延续。</p><p class="ql-block"> 本次旅拍中仅仅遇到了四个少数民族,所选的照片也仅仅是他们生活中的极少的点滴,所反应的生活就更加的肤浅和不足。好在片有所影,影有所获,终归不是虚无缥缈,也有一些实情实景,也算是有所交待罢了。</p> <p class="ql-block">木里县城景。</p> <p class="ql-block">(一)彝家儿女。彝族是我最喜爱的少数民族之一。包括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服装,他们的歌舞,他们的为人。</p> <p class="ql-block">据说彝族来自于古羌族人的分支。现有差不多1,000万的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但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也有聚居。毛主席在建国时,亲自将'夷族'改为'彝族'。一字之改,可见毛主席平等待见我少数民族的伟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彝族人的热情、大方、豪放和耿直尤为鲜明,待朋友情同手足。大口地喝酒也可以大口的吃肉。'坨坨肉'你吃过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你就去尝尝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在昭觉县的谷克德湿地,正处在姹紫嫣红的时候。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美丽的彝家儿女真可谓天人合一,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衷心的祝愿彝族同胞的生活更加美好。祝愿走出悬崖村的彝族同胞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现代生活。</p> <p class="ql-block">(二)马背上的民族__蒙古族。</p><p class="ql-block"> 一说到蒙古族,没有人不会想到那个马背上的民族,那个马背上打天下的成吉思汗的儿女们。然而在木里县的利家嘴村却遇见了这个民族的一支。我没想到在这个地方怎么会有蒙古族同胞呢?</p> <p class="ql-block">拍着这纺线的场景令人浮想联翩。我想也许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南征的时候,在这里留下了一支血脉。在这里也融合了中原汉族的文化,开始了女织男耕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据同行的木里县摄协主席张梁介绍,木里县虽然聚居着多民族,然而相互之间却十分的融洽,历史上很少发生族争械斗。相互之间交流来往不少,相处甚好。</p> <p class="ql-block">厨房正中的火盆,既可以取暖也可以煮东西。</p> <p class="ql-block">这锅里正煮着酸菜鱼。正是我们中午要品味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三)傈僳族同胞。</p><p class="ql-block"> 傈僳族同胞,我过去并不知道。学了介绍才知道这个民族是一个小小民族,人口仅有120万余人。这些傈僳族不是在木里县,而是在攀西地区的米易县境内。</p> <p class="ql-block">傈僳族的大娘今年八十多岁了,沧桑已刻在脸上。来到她家正在吃晚饭,于是她递上了一碗大白米饭,热情相邀,共进晚餐。</p> <p class="ql-block">煮饭的地方在正房正中央。高山地区天冷的时候,一家人坐在这里,暖融融乐融融吃融融。</p> <p class="ql-block">傈僳族的女人们也爱抽烟,她们手里常掌着烟杆和烟袋。烟叶是自己种的,叫兰花草。我尝了一下,带有一点苦味。她们不抽纸烟。</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张是同行的海椒大姐拍摄。</p> <p class="ql-block">这一对傈僳族的老人,一大早就忙前忙后。锄地、打草、喂羊。来到他们家,我们随即攀谈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儿子很有出息,现在在成都立家成业了。但两位老人不想去成都住,他们习惯于这方乡土上,日复一日的劳作。</p> <p class="ql-block">两老人经营着自家一大片土地,还养了羊、猪、鸡等牲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勤奋的劳作支撑和维持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然而看得出来,他们却很健康善良和实在。</p> <p class="ql-block">(四)纳西族同胞</p><p class="ql-block"> 俄亚大村,这个地处川滇交界的纳西族自然村,距离木里县城有300余公里,距离云南的丽江却只有100多公里。据说这里的纳西族就是从丽江迁移过来。我们在这个村的东巴客栈住了一宿。</p> <p class="ql-block"> 木里县的俄亚大村。川滇交界处且是一个交通咽喉,是去木里的重要一站。</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可爱的纳西族小女孩家里拍了几张&lt;珍惜时光&gt;的读书场景。但愿这个小女孩好好学习,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俄亚大村的民居有其特别之处。木石结构,人畜同楼,家人上面住,牲口进底层。这里的民居无院坝,在楼层间往往有一个空间,有着类似院坝和客厅的功能,一家人的公共活动和待客场所。</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巷道,道道相连相通。太阳出来的时候,明暗显著,是摄影人喜欢的光影。村里的人文气氛浓厚,处处显现出古朴、原生态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小男孩的眼睛大而清澈,处处闪现出灵动。孤单的他,似乎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的童趣,难道是独生子女?</p> <p class="ql-block">俄亚村民,至今仍然使用着原始的交通工具骡马,尽管这里已通公路。然而仰望着大山,住在山上又相互远隔的原住民,其日常生活用品如何来之?此时骡马仍然有用武之地。</p> <p class="ql-block">当我拍下这张出征前的照片时,内心一时涌上感动。女儿为父亲送行,家人的开销就等着父亲外出的收入,这是一种期待,又何尝不是一种担心呢?</p> <p class="ql-block">村在河对面。一大早就有三三两两的马邦穿流在河的大桥上。我们守候在桥头,抓拍着过往的客家。</p> <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 毛哥</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 毛哥</p> <p class="ql-block">后记: 当编辑完这篇美篇,似乎有些意犹来尽。掩卷长思,回忆旅拍,追寻秘界,甚感叹息。外面的世界,时刻发生着令人遐想的故事。书斋里提供不了现实的画卷,大自然的美和人文世界的过往,只能用行万里的勇气去感受。至此,仿佛理解了人文骚客的意志,让双脚走遍人间的烟火,书写那有着实感真情的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