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淡淡的乡愁

大笨牛

<p class="ql-block"> 那淡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续三年清明节,都因新冦疫情防控的原因没有回老家看看了,总觉得有一件事未完成似的。端午节前夕,趁着疫情形势趋缓,奉大姐、兄长之命,同弟弟一起回老家去看看走走,更重要的是同家里的叔侄和堂兄弟姐妹聚一聚。</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在平乐县阳安镇的雷锋村。在儿时的记忆中,这是个偏僻,贫困落后,交通十分不便的小村落。以前每次回来都觉得起码有“三怕”:一怕路难行。回乡村的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从八步回来一趟就要一整天,觉得太遥远了;村里的路污水横流,泥泞得难以下脚,可谓寸步难行;二怕上厕所。那时农村的厕所都在牛栏猪栏里,上厕所臭气熏天,蚊虫还特多,上趟厕所如同打仗一样,不得安宁,搞不好屁股还会挨叮几下,痛痒难受;三怕洗澡。那时候家里没有洗澡间,我们小孩子好办,随便在哪里洗洗就行了,那大人特别是女眷就难搞了,只能打盆水回房间里擦擦洗洗,想想都觉得会狼狈不堪,虽然没有在老家生活过几天,小时候偶尔跟爸妈哥姐回来过,但这些却给我留下特深的印象。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陈年旧事,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回村,从八步出发,只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车子直接开到家门口。道路平坦、快捷、方便。每次回来都有不同的感慨,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经过几年的扶贫攻坚,村里的新屋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村道都可通车且全部硬化了,楼房犹如别墅,房间宽敞明亮,装修称不上特豪华,同城里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家电一任俱全,感叹农村人的生活并不比城市人差呀,有很多方面却是城里人羡慕的。还好叔侄和堂兄弟们没有拆掉祖屋的正厅堂,两边的厢房都拆了原地起成新房了,我们家的旧祖屋啊两层半楼高,在以前也算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了,位于村中央,门前就有两张大鱼塘,现已填掉做球场了。老屋的正厅堂留下来主要是让后辈们记住老家,屋梁上还有三个燕子窝,燕子在家里做窝从几十年前就有了,高高的挂在楼梁上,有一窝还在三四个稚燕,探出脑袋“啾啾啾”的叫唤着。儿时老村落的印象只剩下点支离破碎的痕迹,我随手写了一首小诗发给朋友,抒发心中的无限感慨:“骑牛孩子返乡里,新路陌生难进村。两鬓斑灰不相识,儿童笑问向谁门?”村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村口的牛角山,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是郁郁葱葱,大雨过后更显得青翠碧绿。牛角山旁边的小山村,就是列祖列宗开垦生活的地方。更加是父亲从小嘱咐我们不可忘却的故乡,也是父亲想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地方。我不敢忘怀,这乡愁淡淡然却又让人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 读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乡愁》,再上百度搜索一下“乡愁”一词的解释,尽管说法很多,较统一的说法是:“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何处是乡关”又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拿自己来说吧,六十年代初出生于当时的县城贺街镇,这是我的出生地,也是踏上人生第一步的地方,能不是故乡乎?莲塘镇生活了二十多年,从幼儿到读小学初中高中,这里有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记录了我人生从小到大的主要历程,开启奋进的起点,能没有家乡的感情和思念?算不上故土?八步是我工作的起点,也是事业的终点,在这个地方前前后后奋斗、服务四十多年,留下了所有拼搏进取的青春岁月,更有家乡的感情和思念了,又该叫什么呢??梧州是我退休归隐,同妻女安居的家,也或是颐养天年的地方,又该如何称谓呢?说实话的,这些地方也许有人会说应该叫出生地、成长地、工作地和退休养老地,叫什么称谓并不重要,而我却都有家乡般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故土情,故乡意,时常环绕在心中,那淡淡的乡愁常常会不自觉地出现在梦里,会涌现在脸庞。</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这参天的大树啊,不管你分出了多少支支杈杈,也不管你这片叶子长在哪条树梢上,到了叶落的时候,总会是飘飘洒洒落到树根,最终成为培根的尘土。</p><p class="ql-block"> 人就像那片小小的树叶,不管你居临多高,也不管你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脚下这片培育自己的沃土,不能忘却来时的路。淡淡的故里情,淡淡的念旧眷恋意,那淡淡的乡愁总会不经意间在你的脑海中飘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