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知青和我大学时代

达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5月我小学六年级将要毕业,就在这一年从批判<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邓、吳、廖</span>“三家村"的黑店开始,这年毛老人家写了《炮打司令部一一我的一张大字报》从此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学校墙上贴出大字报我的班主任成为最早被批斗的对象。8月18日老人家在天安门检阅百万红W兵,学生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串联,大、中、小学都不能毕业,我们也入不了中学,就地闹革命学校里都是斗争、打倒、破四旧,红w兵成了勇敢的闯将原来学校的秩序一切都打乱了,在这场文g混乱中稀里糊涂在小学多了一年才毕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也总算进入中学了,包头一中是当地最老的学校,一九二五年由冯玉详创立绥远省立第二中学正式成立,这就是包头市第一中学的前身。学校教师多是中国著名大学毕业生,许多老师是南方支边来到包头一中的,可在文g中都成了批斗的“黑lI帮”骨干老师。从进校我们几乎没上过什么课,但早八点的集体“早请示∥晚汇报",读“老三篇”是每日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停变化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内蒙古还又多出来个深挖“内ll人/档”运动,许多蒙古族老师被打成了内/人档。上边的刘Ⅱ邓淘、王关ll戚、杨付余等等,三个一帮一伙我们只能跟着口诛笔伐。在马路上墙体上到处都是写着打倒砸烂刘/邓陶的口号,甚至在厕所尿坑的里都写着这种极尽人身污辱口号,在那个年代里人们都像吃错了药斗红了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里黑ll帮老师永远是学生批斗的对象,从这个班再拉到另一班轮换批斗,黑/帮老师低头弯腰交待罪行,不时出来的红卫b冲上前去,拳头耳光劈头盖脸打倒,有时被打的鼻青脸肿流鼻血,围成一圈的学生高呼打倒斗臭。把黑b老师集中监禁起来称“牛棚”,除批斗就是打扫卫生,扫厕所烧锅炉和犯人差不多失去自由还挨批受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各班都有红/w兵头,中学时的前届红wB头是叫陈美香的女小将成了学校的代表人物,好像还被选为全国第四届人代会代表,真有点女汉子意思。八个初中班都很乱,正常课无法上有时与另一班的打群架,有时又联合起来与上一届的打群架,砖头瓦块皮带打起架来不要命,班主任老师也管不了,学校有了军/宣队和工/宣队还能有点威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校就是个瞎混和批斗,有时就不去学校,与同院里几个同年龄段朋友组装矿石收音机。那时因父亲历史问题文G中家被抄,我无法读书只身来到包头借宿于姐姐家,身上没钱又不好意思向姐姐要钱,姐姐家两人上班工资也就是七十元左右,还有两个孩子和老人,住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城里供应的食品匮乏百分之八、九十是玉米面,也都在艰难生存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钱买矿石收音机零件就到附近小工厂捡些废铁破烂卖钱,东河区胜利路与和平路到区委是最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的旧小院外和商店外高墙上都是大字报和标语一层压一层有几米高,看到别人夜里去撕大字报可以卖废纸,也在夜深人静时拿麻袋从墙上一撕一大块纸板一个多小时可装满一袋子。背到西脑包造纸厂收购人员说,都是浆糊不能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我对绘画有了兴趣,黑板报、漫画、写标语班里让我搞,学校成立大批判组需要能写会画的学生帮忙,我被抽调到这里,每天与画画写字的老师在一起。班级同学则要么集体到农村学农一个月,要么去工厂学工又两个月,或在学校挖防空洞,整天“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可以脱离班级,也从来没有参加过红w兵组织,出身好才可加入,我怕家庭历史再牵涉进去,更对这个组织打砸抢看不惯。在学校大批判组帮老师画个报头抄个文字,也能得到画画老师指点,我帮他们去打水收拾办公室等杂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烧锅炉的老校长赵冠农是头号黑帮,去锅炉房打水常见他戴个深度眼镜不说话拉煤烧锅炉,偶尔遇见帮个忙也就熟悉了,同情黑帮老师是因为他们和父母亲都是相同命运,批斗的老师记不清有多少场,可我从没动手打过他们,如同抽打父母亲能下手吗?老师也对我极好,美术老师著名画家白铭,石金良、张福勋等许多老师很多年后还在交往中。在我下乡知青后许多老师帮我抽调回城出谋划策,赵冠农校长被所谓“解放"后还询问石金良老师我到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来三年的初中却又延后一年毕业,高中也停办了,在校什么文化都没学就是毛语录、诗词倒背的挺熟练。我们上届69级已下乡和兵团都走完了,我们70届直到71年才毕业,走老路开始动员上山下乡,凡十六岁以下的可技校或留城待分配,以上的全部是兵团、农村自选,扛不住老师死缠硬磨也只能下乡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我上中学前,文革运动由于父亲解放前曾在太原等地政府部门工作的历史问题,家里遭难被抄家,父母遭到批斗全家受到受歧视。1970年多年的心情压抑和批斗,这年的春天父亲病了应该是肺感染,咳嗽发烧逐渐不吃不喝,吃药也不见好,看到这种情况家里打来电报我和二姐赶回家。父亲身上穿着母亲为他做好的寿衣,在床板上躺着,他有气无力的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就闭上了,父亲永远离开这个让他悲欣交集的世界走了!</p><p class="ql-block">(图:民国时山西省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颠沛流离命运跌宕,青少年二十四年全在读书中,从山西省立第一中学考入山西法政学院后合并于山西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山西育才馆学习。之后在汾西、太谷县等县法院任承审员,1935年在阎锡山政府民政厅任视察员,山西陆军监狱典狱长,曾是山西省议员。平静的日子也仅十来年,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大灾难,正是这样父亲才一路向北来到举目无亲的内蒙古,也就有了后来的落迫生活。</p><p class="ql-block">(图:建于清末的山西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1937年冬太原沦陷,之后父亲离开太原赴陕北榆林、神木、府谷县法院院长。47年全家离开陕北来到包头,后父亲在绥远省高等法院任职,又调至绥西陕坝等地方法院任职,1949年9月19日参加绥远和平起义,1952年辞职。</p><p class="ql-block">(图:阎锡山时期省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辞职后全家生活一度陷入极为艰难之中,幸亏母亲自学裁缝为人做衣,几十年来是母亲把全家从极为困难中让我们姐妹兄弟七人都读书识字,一步步靠着我们的勤奋考学读书走出困境。文G期间全家受到诛连的灾难,连学校也不能进入迫使我逃离巴盟来到包头二姐的学校,可文/革中学校都是轰烈的斗争也同样无法读书。</p><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6月我包头一中毕业,随着上山下乡的高潮来到乌拉山脚下,郊区哈业胡同公社梅力更牧业队也成了插队知青。乌拉山东接昆都仑口,西连接乌拉特前旗境内,乌拉山前后曾是清代蒙古乌拉特部落驻牧之地,1649年清廷下令乌拉特蒙古人从遥远的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西迁,于1652年抵达现在所赐驻牧地,今乌拉特三旗地域在河套之北的广袤的草原、戈壁、山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世代都是他们的牧地,住着几十户以牧业为生的蒙古牧户,我们知青十男六女其中三人也是蒙古族。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都是十六、七岁按如今标准还是末成年人。也开始逐步熟悉了新的环境,数万只羊放牧点都分散在山里各沟叉,牧民住在简易的窝棚里。日出羊群散布于山里自行觅食,傍晚听到牧民的呼唤声自动聚集于牧点,洒些盐巴添食羊会习惯于这就是它的家。</p><p class="ql-block">(图:乌拉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来这里山沟道叉我们几乎都走过,进山里伐木砍柴,背羊粪重百余斤肩扛身背行走几十里山路,给羊群灌药、剪羊毛、抓羊绒牧区的活儿都干过。也适应了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奶茶炒米手扒肉。在七十年代城乡都生活困难,而牧区则肉奶较多,集体在山里干活儿时,节假日都宰羊肉吃,年底还每人分一只羊,工分可分红一百余元,这在当时的农村很难有的生活,我们庆幸在七十年代虽然说干活儿很累,生活比城里人相对也好些。</p><p class="ql-block">(图:乌拉山秋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乌拉山最高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秘藏于深山之中傲视群山,人迹罕至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多样化,松柏树挺立于山巅长青绿,白桦最美特别深秋,山里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大片金黄色叶子雪白的树干格外醒目。山里常见的野生动物青羊、狍子等都躲在悬崖峭壁人罕见之处。登上高山之巅,远眺黄河如丝天际流,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桦背顶峰曾是乌拉特蒙古人都祭祀的神山圣峰,崇拜天地山河是蒙古人的千年习俗,在六十年代这里修通了战备公路直通大桦背顶峰建立了空军雷达兵站,几十个雷达兵长年驻守在这里。下乡时我曾多次来到这里,直到毕业后还来这里写生作画,这里景色宜人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十年代之后乌拉特蒙古人又恢复了每年传统的祭祀圣山活动。</span>每年五月初五(瑞午节同一天)周边蒙古族都来山上聚集插经幡诵经,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图:乌拉山大桦背祭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知青点紧靠梅力更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落在乌拉山的南麓。</span>这里是乌拉山前山进入后山的沟口,地理位置独特优越,召庙建在山脚沟口前可远眺黄河,背依梅力更沟,两侧树木葱茏,风景幽雅。牧业队部就在寺院前千余米,队部的大会议室是聚集牧民开会的场所,前边的几排牲畜棚圈和大场院,周边十余户住户,大部分牧民住在沟口的东西梁靠山麓的地方,分散居住是游牧蒙古人的特点便于放牧。由于当年都是集体生产劳动很快与牧民都熟悉了。</p><p class="ql-block">(图:梅力更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力更景色优美历史也丰富,对这里山川、历史、文化也逐步有所了解,山前是横亘的战国赵武灵王修筑赵长城残高仍两三米,这条战国长城东起河北蔚县西至巴彦淖尔盟高阙,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之后我从事了文博工作,历史、文物、寺院更是我工作研究的内容,沿山脚的长城考察过。下图石拐大青山中的赵长城保护石碑是1991年由我设计並选址于这里,之后在这里建成赵长城遗址小公园又进行了扩建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热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点距山脚下著名藏传佛寺梅力更召仅千余米,此寺原为乌拉特西公旗旗庙,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本寺三世活佛罗布桑丹毕佳拉森(1717~1766年),曾赴印度学习,在历史上名声显赫,精通四种语言文字。乾隆二十一年获得“班智达”学位,荣归旗庙。由他创立的藏文转译蒙古文诵经成为清代最具特色经文传承,留有遗著涉及蒙古族格言、历史、宗教诸多方面,其遗著原本清末流失于国外,直到九十年代影印回国翻译成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帝赐名梅力更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span>“广法寺”寺匾。在此寺庙主持过庙务的活佛有八位,其中四位诞生在乌拉特部落境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蒙古学者考证歌词《鸿雁》的原创是本召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所创作。活佛的妹妹几年前远嫁鄂尔多斯地区,兄妹二人的思念,自古就有雁足传书的佳话,“鸿雁”往往成为书信的代称。一次妹妹带着孩子回娘家探亲,中途来寺庙里看望哥哥,西公旗王爷得知消息后,把他妹妹一行安排到王府内款待,并邀请活佛山下小聚。活佛即兴创作这一首《鸿嘎鲁》,并成为牧民广为传唱的宴席歌曲。蒙古语的“鸿嘎鲁”即鸿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佛留存的诗歌格言我曾获得一本,内容为蒙文译汉文有百余篇诗歌,这里的牟尼山即为乌拉山的另一音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梅力更三世活佛是乌拉特蒙古地区重要的上层人物,他人品出众,智力超群,而且魄力非凡,勇于创新,一改以前用藏文诵经的传统,使用藏文转蒙古文传教和诵经,使藏传佛教在蒙古族聚居地区更具亲和力,教理更易传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康熙年间,他奉召进京翻译佛经,很受康熙皇帝赏识,被拜为皇帝的敬神喇嘛。之后以梅力更召为蒙古语译经诵经从此地开始传播于内外蒙古各地,也随着岁月苍桑,文/革期间寺院遭到破坏僧人还俗,蒙文诵经也就此停止,直至文g结束又才重新开始。如今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蒙古文诵经寺院而得以保护,可惜今不如昔,又有多少年青人愿入寺清灯诵经后继乏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惜这座三百余年古寺文g中遭到破坏,各种金铜佛像被毁,法器经书被焚烧,仅存部分殿堂和一座白塔。后来部队占用了整个寺院存放军用物资。记得当初牧业队的库房里还存有许多寺院的供桌法号等物品都极为精美最后也不知所终。寺院多名喇嘛下放于牧业队,有曾在青藏佛寺学经回来的高僧,都和我们一样成了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文g时期宗教是毒害人民的宣传,但蒙古人数百年的佛教信仰,私下还是很尊重这些老喇嘛的,我们经数年早已反感了所谓的阶级斗争,都一视同仁的相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下乡时寺院已被部队占用围以院墙,大门站岗外人不得进入,而我们进山必须经过门岗,也就方便进入军队管辖的寺院,佛门之地竞都成了军队之所,孤独的殿堂高耸的白塔只是昔日的辉煌,九十年代部队撤走才回归寺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我们到来时年纪大的老人都不懂汉语,在知青点的东侧几十米还有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蒙古族小学几十个师生</span>,如今学校早已停办,我们的知青点一排六间的土房也夷为平地成了羊圈棚,也很难再找到昔日的旧景,相识的老人多已故去,同年龄的都远走高飞,年轻人都不相识了。</p><p class="ql-block">(图:寺院举行法会跳查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我在乌拉山下放牧,无事看到寺召东边台地上有多个成排的土堆出于好奇用羊铲抛开里面,竞发现几个残存的泥彩塑,都是断裂不完整选择一个带回我驻地欣赏,怒目圆睁形象恐怖的护法神,存放了数日逐步开裂脱色而没能保存令人惋惜。据当地老人讲梅力更召在民国初期曾遭到喀尔喀(外蒙古)军队的入侵和破坏,寺院被焚烧大量金铜佛像被毁后埋在寺院前大坑内,这些泥塑可能也是被毁后建敖包而埋藏的部分。多年前再回梅力更到原地去查看包已推平建了马厩。</p><p class="ql-block">(图:知青时在乌拉山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刚来知青集体生活到后来由于生活习俗等不同而独自生活,几年里我们学会各种技能,独自赶驴进山砍柴然后捆绑,再把百余斤重两梱木柴放在驴背上十几里山路,这都需要力气和技术才能胜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里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称“道人卧铺”的山洞,早年这里曾独自住着修行道士而故名,山里的卧石上雕刻的大足印和岩画等都有传说故事。当地牧民都是打猎好手,那个年代不禁猎和枪,我曾随牧民进山狩猎都是极为险要的高山密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狍子悄悄描准一声枪响猎物应声而倒。在这里也有许多古老的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我成了牧业队的饲养员,与两个牧民饲养着二十几匹牛马骡驴,都是山下拉车、驮柴干杂役使用的牲畜。每天打扫圈棚,备草料,夜里还要添加饲草。把不使用的牲畜再都赶到周边或山里去放养,控制它的活动范围,我则在旁学习读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时的十六个人,有的身体原因两年后返回城里,三年之后逐步或上学或召工离开这里,最后留在这里的九年后才返回城,半个世纪过去了,岁月如梭同来的知青已有三人过早离世。如果问我们有什么感受?这里山里山外景色秀美,牧民淳朴豁达的性格,虽然劳动很累生活却还不错,要说青春无悔那是官场话语,实则是时代的产物,青春无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阴荏苒,在不经意间半个多世纪已过去了,我们也进入老年鬓角又增添了几缕银丝,然而一股沉甸甸的激情,一份深深的牵挂,无不带着时代的印迹和青春的旅痕。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慢慢沉淀,峥嵘岁月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往事如烟,岁月无痕,</span>我们也曾历尽艰难,饱经沧桑,<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春年华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部分知青在梅力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许多年后每到国庆前后我还思念着梅力更,来到山里画画写生一周左右,熟悉的山沟和熟悉的牧民。秋天的美景美不胜收,穿越在山里茂密的森林,白桦林中满地的落叶秋风吹过哗哗作响,深秋在寂静的大山里白桦树是最引人注目的,雪白的树干上大片的金叶,风吹过树叶翻滚着掉落在地上。昔阳西下时余辉照射在树梢上桔红色,霜降后树叶脱光将迎来寒冷的冬季。</p><p class="ql-block">(图:笔者水彩画乌拉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方十月山里色彩斑斓,而山里静静的白桦林接纳着多少寻梦的人,画家在这里寻找色彩,诗人在这里触碰灵感,摄影者在这里寻找光和影。大桦背顶的巨石尤如泰山压顶,漫山遍野的秋林五彩缤纷,山间白桦林带金色的落叶更是美轮美奂。秋天,你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图:笔者乌拉山写生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听到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为了备考姐姐借到中学语文数学等书籍,从自学到找旁边的蒙古族学校老师指导,在放牧时拿着书本苦学。下乡同来的男生大都学会吸烟喝酒,晚上就是玩扑克输赢喝凉水,偶尔干些恶作剧。三年中这些我始终没沾也不会,没事练习绘画技艺,总算工夫都没白费。73年下乡三年后,全国大学招收第二届工农兵学员,经过一年多的恶补语文、数学、政治三科,又对美术基础几年的磨练,速写、素描、色彩三门主科练习。七月份进行开考,自我感觉还不错。</p><p class="ql-block">(图:<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背景梅力更召和</span>部分知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一代生不逢时本该读书时却一场场运动耽误了大好时光,八月份还在梅力更干活儿,接到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录取通知书,心中大喜总算可以再回学校读书了,告别了三年多的梅力更牧业队和同来的知青伙伴。九月开学来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又开始了新的大学生活。</p><p class="ql-block">(网络图/梅力更朝格沁大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的大学开始了,艺术系分美术、音乐班两个专业,学生从内蒙古各盟市来到师院,这一届美术专业仅招二十三个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从农村牧区兵团来的知青,年龄从二十多到三十岁,有的老三届在农、牧区已五、六年,江浙、京沪等及本地多个省区知青。入学时美术基础不同,大家都知入学之不易刻苦学习,往往夜深人静还在教室画素描。</p><p class="ql-block">(图:部分同学师院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班师生赴山西在晋祠、北京八达岭长城等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考察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蒙古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自治区最早的大学,艺术系也是最早办的学科。五十年代全国各地支援民族地区教育而调拨了许多美术大师级教师,早期的创办者卢宾先生受政府委托从北京招骋了如邱石冥、胡尉乔、王之英等老先生,解放前他们是北京著名画家。五十年代又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浙江美院等全国最好的美术院校选聘了像高帝、张扬、妥木斯、徐坚、郑霞秋、陈德祥、耿永森、塔尼拉等这样的一批优秀高材生来美术专业任教,教授不同的油画、国画、水彩水粉、版画、工艺等专业。同时他们又培养出再传弟子继续任教于美术专业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73级专业都受过这些先生授课,在专业技艺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受到他们的再传弟子胡勃、纳日松、张忠、候爱庭、温玉庭、程旭光等老师教学指导。三年中师生全班赴山西、北京、锡林郭勒、鄂尔多斯草原沙漠考察写生。几年的同学交往与上下届同学都非常熟悉,共同探索艺术技巧,忙于上课,在呼市大街小巷中市井生活写生速写。虽然哪时学校伙食很差,可学生都来自基层多年的吃苦锻炼,几年学习生活费用在当时却基本是免费。</p><p class="ql-block">(图:部分美术专业师生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三年中常受各种运动的干扰,可同学们还是抽空不误学习钻研,毕业三十多年后我们这班二十多人分布于各地,在各个领域美术创作、影视编导、文物古建、诗歌词作、佛学研究、美术考古等都取得骄人成果,多大半都是教授、研究员高级职称,有的在国内都是著名学者名人。</p><p class="ql-block">(图:在师院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在正蓝旗草原上写生最让我们有激情,碧绿辽阔的草原弯曲的河流,成群的牛羊悠闲的觅食,蒙古包袅袅的炊烟奶茶的醇香。一场雨后彩虹挂在天边,晨雾中去草地上捡拾一夜之间长出点点白色的蘑菇,享受羊肉炖蘑菇真是一种乐趣。每当夜幕降临,远处⼀轮明⽉挂在⼭头,用钢针在油灯上烧红弯曲就是鱼钩,放点饵料一会功夫就十余条小鱼上钩,蒙古包里酥油炸小鱼回味无穷。夜色给⼤地撒上了⼀层柔和的⽉光,在深蓝⾊的夜幕下在油灯下品味白天的画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尽情享受草原上的乐趣。</span>这就是我们在草原上的深刻体会。</p><p class="ql-block">(图:笔者在正蓝旗草原写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三年中常受各种运动的干扰,可同学们还是抽空不误学习钻研,毕业三十多年后我们这班二十多人分布于各地,在各个领域美术创作、影视编导、文物古建、诗歌词作、佛学研究、美术考古等都取得骄人成果,多大半都是教授、研究员高级职称,有的在国内都是著名学者名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后的77年创作了年画《我们也能管天》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行。八十年代初我进入文博单位,从事文博工作近四十年,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文物、考古发掘、陈列展览、寺院唐卡修复、壁画研究等这些都成了我大半生的工作和追求,几乎做遍文博各种行当,2003年评为文博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进入文博单位,多半生与佛结缘,内蒙古最早的藏传佛寺美岱召和最大的寺院五当召八十年代从维修到研究几十年,对两座寺院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有了许多重要发现和新的观点,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课题《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六部,个人风景写生集一本,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学术著作两次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二、三等奖。退休后独自原大临摹美岱召明清壁画九十余平方米並举办专题展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学毕业已四十多年了,每当十年校庆我们大都回到母校,师生再聚会已有三次。班里二十多个同学分散于全国各地,但班里在微信群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谈艺术聊时政不亦乐乎。还曾组织毕业四十年全班同学绘画展,班级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凝聚力多次</span>相聚于呼和浩特。当年的同学情包括上下届同学,甚至和音乐专业部分同学都有交往,甚至与几十年的师生情虽都两鬓斑白再次相聚在一起有永远聊不完话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校庆班里的多次组织聚会,还受杭州同学的邀请赴杭州聚会,也有多个老同学自行组织自驾游。三年同学情谊是一张青春永驻的照片, 虽然岁月无情、青春靓丽渐去, 但是在我心里、美丽依旧如初, 即使两鬓霜白、却也风情万种, 遇见笑颜回眸、当年魅力依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十年来公差私游足迹遍及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出于对佛教艺术的热衷,更对西部更是情有独钟,甘、宁、青、滇、藏等都多次往返,五次古丝路足迹南北疆,国内的玄奘西行之路,历史古迹、佛教圣地敦煌、云冈、龙门、大足、伯孜克里克、克孜尔等石窟,都源自我对佛教艺术的热爱和研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后与同学自驾游沿河西走廊到天山独库公路,南疆帕米尔高原,也同往晋豫之地。独自行从最北的阿勒泰山喀纳斯湖到最南的喀拉昆仑山和田大沙漠。荒漠、雪山、古寺、破城、石窟雄伟壮观。也曾数次沿唐玄奘西行取经之路,国内的基本也都走过。厚重的人文历史内涵,令我心旷神怡。这些成为我对历史文物,佛教研究重要诱惑。正是这些让我暂且割舍下画笔如痴如醉进入佛教和大美境界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也进入暮年,有些人和有些事,在岁月流逝后,会变得更加刻骨铭心。岁月遗留了太多的斑驳,烟雨洗刷不掉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